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约翰福音第二十章拾穗

 

【约二十1她来得很早,圣经上早这个字是用(Proi),这个字特别用来指夜里四更的最后一更。亦即凌晨三至六时,马利亚来时天还没有亮,因为她已迫不及待。──《每日研经丛书》

         抹大拉马利亚来到坟墓:第二节的“我们”这个词语表明了其他妇女也一起过来(28:1)。他们想给耶稣抹香料(16:1)。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石门很沉,大概要五个壮男才能挪开,而且坟墓的入口有个坑,起固定圆石门的作用。复活的第一个凭据就是彼拉多下令严封的石门(27:62-66)被打开。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 157马利亚看见的希腊文乃是blepo,其意思乃是仅仅看见而已,是很普通的字。约翰来到,低头往里看,他的看见也是同样的方式,只看到细麻布放在那里。彼得来到时,他看见了一些事。对于彼得所用的字乃是 theoreo。其含义远比仅仅看见还多,其意思乃是他很刻意而细心的看。经文没有说这对他产生了甚么果效。我相信必定是有果效的。约翰受到了鼓励,也进去了,这时候用的字完全不同了。用的字乃是eido。当这个字用来形容到眼睛时,总含着对于所看见之事的了解和明白的意思。约翰进去时,他看见了,意思是说他明白了,因此他就相信了。心智上的了解产生绝对的确信。──《摩根解经丛书》

 

【约二十1~18安息日的第一天,妇女们在坟墓边目睹了耶稣复活的情景(28:1-10;16:1-11;24:1-12)。妇女们看到空坟墓后,极为恐慌,第一个目击者抹大拉马利亚跑去告诉门徒(1,2),其他妇女们见到天使和耶稣的复活(28:1-10)。与此同时听到抹大拉马利亚惊人的消息后,惊恐万分的彼得和约翰跑到坟墓看个究竟(3-10)。没过多久,抹大拉马利亚也见到了复活之耶稣(11-17)。她立即回到门徒那里,告诉他们耶稣复活的消息(18)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25是关于复活的耶稣显现在门徒面前的记事(28,16,24)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31耶稣埋葬后的第三天,他胜了死亡,复活了。证明了他所说的“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11:25)。他的复活如同彼得讲道里说的,成就了旧约的预言(2:23-32)。如果没有他的复活,我们的信是徒然的(林前15:4,17)。圣经以我们需要拯救为焦点,描绘了基督的生平。借着基督的道成肉身(1:14)神赐给信他的人得永生<10:45,道成肉身的双重目的>,他的苦难和死亡是为了代替我们的罪(53:4-6;太二十28)。他的复活对我们具有双重意义:①为了使我们称义(4:25)②预示我们的复活(林前15:12,13,20,23),但我们不能将二者分开。死亡是罪的工价(6:23),如果我们被称为义,那么就应该从死亡中解脱出来。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3~4彼得与约翰到坟前】

     三卷符类福音没有记载这段事迹,但对约翰福音来说,此事有重大意义,故此约翰详加记录。彼得与约翰走近属￿约瑟的坟墓,愈来愈紧张,急欲看清楚里面的情况(约二十34)。约翰先到目的地,当然是由于他比较年青力壮,跑得比彼得快。然而,约翰的洞察力没有彼得那么敏锐;约翰来到墓穴门口,就弯身向内探望,他看见包裹耶稣的细麻布摊在地上(5节)。彼得胆量较大,亦比较好奇,他走进墓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但彼得立刻注意到细麻布和裹头巾。他看见细麻布毫不凌乱,亦没有被解成长条,「细麻布还放在那里」(entetyligmenon eis hena topon):还有裹头巾(soudrion)完整无缺地卷着,放在细麻布前端的地面(67节)。

    从上述经文看来,当时的情况是极不寻常的。没有人解开细麻布和裹头巾;这些布条原封未动,似乎是尸身自己脱离裹尸巾,让它留在原位。彼得看见如此奇特的情况,就叫约翰进来,指给他看。这情景展现在约翰面前——没有人把尸身移走,是尸身自己穿过裹尸布,离开坟墓,而没有使裹尸布弄得凌乱。约翰完全信服了。耶稣的尸身没有被人挪走,他自己从死里复活了。耶稣自己复活过来!彼得约翰决定立刻离开,赶返门徒聚会之处,将自己所见的一切告诉他们——耶稣已经胜过死亡,他复活了!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约二十57犹太人用长幅细麻布裹尸(十九40;参十一44注)。主复活后细麻布保持原状,证明耶稣的尸体不是给人偷去(太二十八1113);否则,偷尸的人根本来不及拆除麻布,会将尸体连麻布一起搬走。即令拆除麻布,麻布也会散开,不可能仍旧整齐地卷着。麻布保持原状摆放在墓里,连裹头布也卷放在那里,说明复活了的耶稣的身体,通过这些裹缠,自由离去。──《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二十6~7看见细麻布……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起:复活的第二个凭据是“按原来的样子所摆放着”这一情景。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起,参照原语注解。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7为何主耶稣复活后,他的裹头巾和细麻布(包尸体用的)没有放在同一地方?】

    约翰亲眼所见这种情形,表示主耶稣是由捆绑他尸体的裹头中与细麻布中“脱”出来的,意即,他复活时并未使捆身的细麻布与裹头巾受扰而乱成一团,他也不需要别人替他解开,像拉撒路复活时那样(约十一章44节)。

    当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去谒见彼拉多,请他派兵把守主耶稣的坟墓,因为恐怕他的门徒来把他的尸首偷去(太二十七章64节)。主复活后,祭司长和长老们也教唆那些看守坟墓的兵丁说:门徒在夜间把他偷了去(太二十八章1113节)。

    为着要证明主耶稣不是被他的门徒“偷”去,所以主耶稣复活的时候用这种“脱身”的方法。如果门徒在夜间来偷,一定是手快脚快地把尸体搬走,怎能慢慢解开捆身的细麻布和裹头巾,而且细心放回原位,似乎耶稣的尸体仍在墓中呢?

    同时兵丁在坟墓外把守着,他的门徒也无可能入坟偷尸;即使兵丁真的都打吨睡了,他的门徒也必须争取时间迅速将整个尸体搬走,为什么要留下这两个“捆尸布”?

    主复活后,不受时间、空间与物质的限制。他不需要挣开捆身布可以离开坟墓。门徒聚在一处,门都关了,他也可以进来和出去,不需要开门。他忽然在这里,忽然在那里,也不需要动用任何交通工具。他不需要饮食,但即使吃了东西,也不需要消化。这种难以理解的复活后的生活,也是将来我们可以享受到的。――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二十8那门徒……就信了:这句话指约翰信了抹大拉马利亚所说的“耶稣的尸体不见了”。另有一个见解认为约翰看见耶稣的衣服就相信耶稣真的复活了。不管怎样约翰的信仰与其说是基于旧约预言(9),不如说是见了才信的信仰(29)。有人把“看见就信了”这句话解释为作者约翰在没看见就信的读者面前所表现的谦虚。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9作者联想到的圣经可能是诗16:10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0虽然坟墓空着,但可以确认回去的两个门徒心中充满了对耶稣复活的盼望。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1在哭。此处的希腊文的意思是“饮泣”。不只有眼泪流在她脸上,而且她因为哭泣而抽搐着。底下如何呢?她低头往坟墓里看。希腊原文中,此处没有“看”这字,但却隐含着这个意思。这句话乃是说,她站在那里,弯下腰来,或者往坟墓这里靠过来,显然的是要往里看。彼得进去过,约翰也进去过,但他们出来后就匆匆离去,显然一句话也没讲。而这个饮泣的妇人要亲自看看。我看见站在那里的那个抹大拉的马利亚,祂曾从她身上赶出七个鬼,把她从七个可怕恶鬼的统治下释放出来。如今她失去了祂。她看到那些人钉祂在十字架上。她在坟墓那里待得比任何人更久。别的福音书告诉我们,她在他们埋葬祂的头一晚一直留在那里。她留在墓旁。过了安息日,在第一日的早晨她回来了,因为在安息日那天祂一直在坟墓里。她在饮泣着,在抽搐着,她弯下腰,往里看,“就见”──与彼得的“看见”是同一个字。她看见甚么?“两个天使,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她知道身体不在了。她已经看出了这种情形,但是天使正坐在那里。──《摩根解经丛书》

         马利亚……哭:她虽然因耶稣的尸体不见而哭,但如果真的发现了他的尸体,我们将会永远地哭下去(Lenski)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1~18耶稣的显现是耶稣复活的第三个凭据,也是最强有力的凭据(28:9;24:31;约二十16)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1~18主单独显现予妇人及彼得看】

       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彼得约翰离开墓穴时,没有将他们在墓穴中目睹的一切告诉抹大拉的马利亚;或许他俩不察觉,原来马利亚缓步跟在后面。事实上,彼得约翰离开后,马利亚才重返墓前。她没有立刻进入坟墓里,却独自站在墓前,哀哭了一会。接着,马利亚弯下腰来,满面泪痕,向坟墓内探望(约二十11)。目睹墓穴内光芒一片,使马利亚惊惧不已;有两位天使,衣服雪白得发光,分别在前后两端,坐在耶稣的尸身曾安放的地方上(12节)。这两位天使,不久之前曾向三位妇女说话,现在问马利亚:「你为什么哭」。马利亚当天早上来到墓前的时候,天使已向她与另外两个妇人解释,耶稣已复活了;她还不明白吗?马利亚边哭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里。」天使毋须回答,因为他们看见耶稣站在马利亚后面;天使知道,耶稣的出现,比他们说什么话都来得妥当。

    马利亚感到有人站在她后面,就转过身来,泪眼朦糊地,看看是谁。这人并不是同伴,应该是亚利马太约瑟墓穴的看守人罢。就在这时候,耶稣柔声地对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但马利亚还没认出是耶稣,反而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那里,我便去取他。」(15节)她似乎以为自己有气力将耶稣的尸身移回原位。

    就在这时候,那个温柔的陌生人说了一句话:「马利亚」;这声音、语气是何等熟悉的呢!马利亚立时醒觉,站在前面的,就是她正在找寻的耶稣;但不是一具尸体,却是活生生的、有气息的活人——不仅如此,他就是道成肉身的神。马利亚惊喜交集地说,「拉波尼」(意即「夫子」),就倒在耶稣脚前。马利亚触摸耶稣只有极短暂的一刻,因为耶稣立时退后,说:「不要摸我(me mou haptou,暗示在前一刻开始的动作终止了),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当日下午,耶稣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与两个门徒谈话,傍晚又在耶路撒冷与众门徒相聚;在显现与马利亚之后,以马忤斯路上的事件之前,耶稣做了些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马利亚在早上不准摸耶稣,但晚上耶稣使门徒摸他。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在这段期间,耶稣返回天上父亲之处,作出简短的汇报;然后,耶稣再在地上展开他复活后的工作,历时四十日。

         耶稣与马利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他差马利亚从速返回耶路撒冷,到门徒聚集之处,宣告复活的主会到他们那里;「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二十17)这段经文正好成为上文推论的证据:在星期日中午,耶稣曾有短暂时间升上天上;之后才往以马忤斯的路上在革流巴和他的同伴面前显现。

         然而,显现予抹大拉马利亚之后,耶稣没有立时升上天上;他还留在地上,等待那两个在清晨时与抹大拉马利亚在一起的妇女。雅各的母亲(或妻子)马利亚和撒罗米,显然是决定重返空墓,再看过究竟。她俩可能留意到,抹大拉的马利亚在遇到彼得约翰后就离群了,不知走到那里。抹大拉马利亚见到耶稣,接获命令赶回耶路撒冷,她离开坟墓后,另一位马利亚和撒罗米,就回到耶稣的坟前(在离开与到达之间,相距了一段时间,故此她们没有在路途遇上了)。较早之前,她们首次来到坟墓的时候,看见两位天使(路二十四4)。

    圣经没有指出,那两位妇人是否进入墓穴中,抑或只是在墓前看见主耶稣。然而,耶稣显然是在妇女到达之后,就显现给她们看,招呼她们(太二十八9;希腊文chairete[愿你们平安]可能是代表希伯来文salom或亚兰文的selama'。照字面来看,希腊文chairete是「高兴」,希伯来文salom是「平安」。)叫看见复活的主,两位妇女的反应和抹大拉的马利亚一样;她们倒在耶稣脚前,吻他,抱着他不放。得睹复活的主,妇女自然会震惊,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于是耶稣安慰她们说:「不要害怕」。接着,耶稣再给她们一个命令(与抹大拉马利亚所接获的相似):「你们去告诉(apangeilate)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必见我。」

    从上述几段经文看来,当时的情况便显而易见。耶稣以复活的身体,首先显现给三位妇女;在耶稣生前,她们是跟随者当中的一群。耶稣并没有立刻显现给他的十一个门徒看;这个先后次序可以显出,耶稣认为三位妇女在属灵的领悟方面更有准备,远超过十一位使徒,虽然他们有三年时间和耶稣生活在一起,参与他的传道事工。复活后的耶稣,首先显现给妇女,显然是要使她们获得这份荣幸;妇女得睹复活的主,比任何门徒都早,甚至早于彼得。

    现在,我们要推测彼得是否第一个看见复活主的门徒。抹大拉的马利亚第二次来到坟墓,看见耶稣又离开后,西门彼得必曾单独看见复活主。上述推测,有路加二十四34作为根据。这节经文记载,门徒在耶路撒冷约翰马可的家里聚集,他们知道彼得已看见复活后的耶稣,亦与他交谈;之后,那两个本来计划往以马忤斯的门徒才折回耶路撒冷,向门徒报告他俩看见复活主,还在坐席之时与主一起擘饼。两个门徒怀着兴奋的心情返回耶路撒冷,准备将主已复活并与他们谈话擘饼的消息告知门徒;他们猜想,众门徒必定大为惊讶。然而,门徒的反应出乎他们的意料,因为众门徒满心欢喜,从彼得处已知道耶稣复活了:「主果然复活,已经显给西门看了。」(路二十四34)我们据此可以推断,众门徒已从抹大拉的马利亚处得知主复活;(参路二十四22,马利亚说:「我已经看见了主」,接着便告诉门徒,耶稣要暂时往天上父神之处;参约二十18。)门徒亦从另一位马利亚及撒罗米得知,主耶稣命令他们往加利利,在那里与他们重聚。

         我们仅知道,耶稣确曾单独显现与彼得,但不清楚这事发生于主升往天上之前,抑或他在当日中午随即返回地面之后。我们只可以确定(但这点或许也是值得讨论的),耶稣显现与彼得,是在以马忤斯的路上与革流巴二人谈话之前。在此值得一提,在哥林多前书十五5,保罗也肯定耶稣是首先显现与彼得,然后是其余的使徒。──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约二十12穿着白衣的天使:在福音书中天使被认为是基督的仆人(4:11;26:53;28:2,3;22:43)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213天使问她一个问题,“妇人,你为甚么哭?”她回答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里。”她早先去告诉彼得和约翰她看见了甚么时,也说同样的话,虽然方式略有不同。她告诉他们,石头已经辊开。她这样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她这句话里面使用了祂的专用名字“主”。在她心中祂已经死了,可是这一点对她关系不大。对她来说祂仍然是她的“主”。这里她用了一个较为个人的字,“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里。”抹大拉的马利亚是直到祂死,甚至祂死以后仍然忠心的人。祂已经死了,祂曾把鬼从她身上赶出去,而这几年来祂一直扶持她,用祂的爱和教训保守她。在那几年祂的确是她的主。但如今祂死了。她甚至连祂的遗体也找不到了。这就是她对祂的想法。她想到的不是一位活的主,她想到的是一个遗体。他们已经把这个遗体拿走;不错,但她还是说“我主”。我每次读到这里,往往会因为抹大拉的马利亚那种爱主的忠诚与热爱,而觉得羞愧。祂可能是死了,埋葬了,但祂仍然是她的主。“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里。”──《摩根解经丛书》

 

【约二十14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

    这里的“看见”,代表惊奇的注视,检查,惊异。“看见耶稣”,但是并不知道是耶稣。──《摩根解经丛书》

 

【约二十14~15马利亚因悲哀而流泪,可能因耶稣的形象已有了变化,而没有认出他而伤心。去往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也有过同样的经验(24:13-16)。我们应该从徒然的悲哀和绝望中解脱出来,用信心的眼光去看待基督耶稣(12:2)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6马利亚……拉波尼: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叫马利亚清醒了。她条件反射地回答说“拉波尼”。这叫人联想起耶稣说“我的羊听我的声音”(10:27)。从两个短短的称呼上我们可察看到耶稣对马利亚的爱和马利亚对耶稣的尊敬之心。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6~1727主耶稣复活后,对抹大拉马利亚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但后来对多马说,可以摸他及探入他的肋旁,到底如何解释?】

    这是许多人喜欢发问的问题,有些人这样回答:主耶稣不让抹大拉的马利亚摸他,是因为他还没有升天去见天父,后来就马上到天上去,再下来,然后准许多马去摸他。

    可是这种解释并不合神学上的原则。兹解释如下:

    一、原文,“不要摸我”的“摸”字是HAPT刀(anrU),有“摸”、“缠绕”、“点灯、“伤害”等不同含意,而“伤害”一意则最重。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是“缠绕之意,即“不要缠住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即“不要缠住我,我还没有到升天的时候,还有四十天和你们在一起,所以你要放心”。

    这种根据原文去解释,比较合理。

    至于主耶稣以后准许多马去摸他,并非因为他已经升过天再下来,乃是为着要增加多马的信心,而多马并非“缠绕”他。

    主耶稣复活后,有四十天之久与门徒在一起,向他们显现(徒一章3节)。在那四十天之内,他并未升上天去,因为他升天是公开的,是在橄榄山上众目共睹的,不是暗中升天。既然在四十天之后公开升天,因此他对抹大拉所说的话,与他升天毫无关系。

    我们在以弗所书的难题中将会题及主耶稣公开升天时,在空中曾与魔鬼有一场恶斗,因此他带着复活之体只有一次升天(参阅以弗所书难题研究)。

    至于复活的主在四十天之内,不向人显现时,他在何处,将属使徒行传难题研究,请参阅。――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二十17耶稣说,不要摸我(注:原意该是不要缠着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意思是说,不要乐极忘形,我还不会那么快就到天上去。这里没有意思说,复活的主不能给人摸,事实上马利亚已经摸了主。有人以为主在复活后,要先到天上去见父,然后再到地上来与门徒相会,这是不准确的。

    主吩咐马利亚说,妳要到我弟兄那里去。这该是主第一次称呼门徒为我弟兄。这样称呼的改变,说出了复活的主把人与神的关系带回神当初所定规的光景里。在十五章里,主和门徒的关系,从仆人提升到朋友。在复活的主里,主与门徒的关系,再从朋友提升到弟兄,也就是我们与主在神的家中一同作儿子。──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耶稣对抹大拉的马利亚说“不要摸我”,可能是马利亚象《马太》二十八9所记,想要上前抱住祂的脚拜祂。“摸”字原文用的是主要时态,意思是“拉住不放手”。空的坟墓与留在耶稣身上的钉痕,是过去的延续,祂能在关住了门的屋中出现,因祂已有无所不在的新的形体。复活后的主,一方面与信徒保持不可缺少的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最后晚餐时所说的住在彼此的里面;但祂也是普天下信祂的人的主,我们因着信可以靠祂的名得生命(31节)。因此,不可象以前那样“拉住”祂,把祂羁留在地上。今后信徒与祂的新关系不再靠形体的接触。

耶稣复活的当日向门徒显现,和留在地上四十天向门徒显现的次序,参看《马可》书前<参考资料>──《启导本圣经注释》

         不要摸我:耶稣允许其他女人抓住他的脚敬拜(28:9),所以本句可理解为“不要继续抓住我”。大概这时候马利亚已经抓住了耶稣的脚。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这句话可能是“我还有足够的时间与你们交通”。 我弟兄:指门徒。后面的“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这句话支持前句。基督的父就是门徒的父(12:49,50)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8最后看到耶稣的女人,也就成了他复活的第一个见证人。由她们所引发的关于耶稣复活的凭据,成了初期教会传扬的核心。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9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日”(Lord day)。根据初期教父的文献,初期教会在“主的日”,进行礼拜。圣经中只在启1:10中出现,但如果参照徒二十7;林前16:2,便清楚地知道当时的基督徒在与安息日不同的某种特定的日子进行礼拜。人们不再机械地守安息日,其思想逐渐省悟(西2:16)。他们没有废弃安息日的基本精神,而且对纪念耶稣复活的“安息后的第一天”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后来被罗马人认定为太阳之日的一周中第一天被君斯坦丁大帝所定为公休日,从而被定为“公义的太阳”之耶稣基督的日子。关于初期教会从以前守的周日和现在的安息日之间的差异,请参照路13:10-17。巴摩罗伯逊(Palmer Robertson)认为守安息日与神之救赎有关联。根据他的观点,守安息日,是回顾神的拯救,在喜乐和确信中,度过一周的生活。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19~29这一段叙述耶稣向十个门徒显现(24:36-43),26-29叙述他向十一个门徒显现(16:14)。门徒虽听过妇女们的见证,但还是半信半疑,直到耶稣来访才兴奋起来。耶稣显露出在十字架上所受到的伤痕,给予我们4个启示:①平安(19,21a);②差遣(21b);③圣灵(22);④赦罪的权势(23)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20耶稣第一次显现时,众门徒以为是幽灵(24:36,37)。耶稣显露出自己身上的伤痕,并吃了门徒们所准备的鱼,证明了自己的复活(24:38-43)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21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差遣是为了作主复活的见证,差遣的基础就是复活的主。──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愿你们平安:这句话反复了19节的话。其理由有两种:①为了安慰恐惧的门徒;②为了不至众门徒被将要来的患难和逼迫所击败,更加大胆地从事传播福音的事工(16:33) 差遣你们:表明了门徒所要担当的使徒职份,使徒具有圣父差遣圣子般的权柄(13:20)。因着这种权柄大胆地传扬福音(28:30,31)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22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

    因着主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宝血,门徒们的良心已经蒙洁净了(来九14);他们的污秽也因主讲给他们的话已经干净了(约十五3);现在主又向他们吹一口气,就是把圣灵吹进他们的灵里。借着这样一洗,一进,门徒们的灵(人的灵)就活过来了(弗二15),恢复原来受造时的正常功用。不但如此,吹进去的圣灵,就是生命的种子(彼前一23),是神那永远的生命(约三151636),是从圣灵生的(约三56),也就是从神生的(约一13;约壹三9,四7,五14),叫他们成为神的众子(约一12;约壹三1;来二13),也就是主的弟兄了(来二1112)。吹进圣灵,就是保惠师来了(约十四1626,十六713);保惠师就是真理的圣灵(约十四1726,十六13);祂要引导信徒进入一切的真理。而保惠师的来,也是父与子的来;是三一神与信徒们互住的开始(约十四20)。信徒们和主的关系,如同葡萄树和枝子的关系,从外面的关系,成为生机体,生命联结的关系(约十五18)。──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吹一口气可以译作深深的吸一口气你们受圣灵按原来句子的语气,应当译作你们要受圣灵,是一个命令,也是一个宣告。所以门徒接受圣灵还是要等到五旬节,因为主嘱咐他们要在耶路撒冷等候父所应许的,他们要是已经得着了,他们就不必等在耶路撒冷了。并且主明明的说,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祂来(十五7)。所以主必须先升天,然后圣灵才来。如今主还没有去,圣灵就没有来,他们也就没有接受圣灵。──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主向门徒“吹气”,是叫他们的灵性复苏,预备在五旬节那天接受圣灵的浇灌(徒二14)。这行动不单向使徒发出,当时还有其他门徒在场(路二十四33)。创世时,神用尘土造人,吹气使之成为人(创二7);现在门徒的灵性也因复活的主吹气而复苏,可以负起传福音的使命。──《启导本圣经注释》

         你们受圣灵:这句话告诉我们见证福音事工时,所需的能力之源泉。福音传播不取决于人的智慧和话语,乃取决于圣灵的能力(林前2:1,4)。这里的“受”是“迎接”的意思,表明圣灵的内住是我们事工的先决条件。 ──《圣经精读本》

 

137 吹一口气受圣灵何意?信徒有赦罪的权柄吗?(约廿2223)】

答:这是耶稣复活以后,七日的第一日,于晚上在门徒们住的房子内,向他们显现说话时所提到的两样事(约廿19-23)可作以下的解释:

①「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廿22)——这里的「气」字在圣经中是圣灵的一个标记(约三8,伯卅三4,诗卅三6,参十三题),主向门徒吹一口气,原是一种表记的动作(参创二7)。下一句的「受」字是一个动词,是今恒时体,暗指门徒要自动而继续的领受圣灵,我们作了信徒,对于领受圣灵是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是圣灵住在人心里,是当人得救的时候所受的,是受了圣灵的印记(弗一13),是已经受了圣灵感动(约三35,参林前十二3,罗八9),如主在这里所说:「你们受圣灵」,乃是指着圣灵住在人心里而言,是本书十四至十六章中所应许的圣灵,门徒们当时所领受的圣灵,乃是一种证据,或说是一种信而领受的质(弗一14),使他们预尝到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恩赐,故此才能有在五旬节以前同心合意的祷告(徒一14)。另一方面是指圣灵降临在人身上,是人得救以后追求而得的,如等主升天以后,必将父神所应许的圣灵降在人的身上,得着能力(约七39,十五26,十六7,路廿四49,徒一8)。到了五旬节时,圣灵「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了」,大有能力,在各处各方为主作见证(徒二2-433)。

         ②「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得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廿23)——从上一节的意思看来,本节已很显然的是主对那些接受圣灵,被圣灵感动的众门徒所说的,因他们受了圣灵,就有分辨的能力,能够看出谁是真悔改,罪得赦免,蒙受主的赎罪福气,谁假悔改,罪得不着赦免,并且靠着圣灵的能力和引导,向一切的人传悔改赦罪的道,相信的人,宣告他们的罪得了赦免了(徒二38,路廿四47,约壹二12),不信的人,宣告他们的罪是留下了,如彼得和保罗被圣灵充满,曾经分别在撒玛利亚的西门身上(徒八20-23),和行法术的以吕马身上行过这样的事(徒十三4-12)。但这些不是门徒有直接赦免人罪或留下定人罪的权柄,只是出于神的全能所作的(约三36,可二7,约壹9,二12,林前五45)。——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约二十23『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这确是一个难处,人怎么有权柄赦罪呢?从前罗马教以这节圣经为根据,就有了所谓的『赦罪券。』其实这节圣经明明和上文连起来,上文说『你们受圣灵,』换句话说,主将祂的圣灵赐给祂的教会,叫教会在地上代表祂,作祂的器皿来赦免人的罪。这一种赦免,我们可以称牠为『假借的赦免。』比方:我们传福音的时候,有时遇见一个罪人,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他求神赦免,他痛哭、流泪、懊悔、诚心接受主耶稣,可是他对于赦罪的事还是不知道。那时候如果教会有人起来说,『神赦免了你的罪,』这个宣告就对那个罪人有极大的帮肋。教会所以能定规谁可以受浸,谁可以擘饼,就因为教会接受了圣灵,在圣灵的权柄底下,纔能作一个假借的手,赦免或留下谁的罪。当教会住在圣灵里,呼吸着圣灵的时候,纔能赦免,并不是甚么人可以凭着肉体的地位来赦免。我们若看见这一种的赦免是『假借的赦免,』就没有难处了。── 倪柝声《读经之路》

         这个命令和授权是给予全教会的(参太十六19注),不限使徒,也不限教会中某些人。门徒有了复苏的灵性,添上圣灵的常住,得到耶稣授权,可以使用所得恩赐,传扬悔改与赦罪的信息。凡接受的,他的罪就可得赦免;凡拒绝的,罪就留下不获赦免。参《马太》二十八19;《马可》十六15;《路加》二十四47节处经文及注解 ──《启导本圣经注释》

         除了神和他所差来的耶稣基督以外,再也没有人拥有赦罪的权柄(2:10)。本节所指的不是门徒有赦罪的权柄,而是指根据人们对门徒所传的福音的反应,能够分辨人们被定罪与否。信耶稣的人罪得赦免,不信的人则受审判(3:18)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24~25把多马批评为“怀疑主义者”是很不公平的。其他门徒也在没见到耶稣之前都不敢相信他的复活(16:10,11;24:11)。其实,未见就相信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信心叫我们看到了肉眼见不到的东西(11:1,7,27)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26在安息日八天之后,耶稣为了多马而显现。那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愿你们平安”(19,21)。平安是如此地珍贵(14:17)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27总要信:多马的不信之言(25),从耶稣和蔼可亲的声音中得到很好的反省。但本节并不仅仅以指责为结尾,而是归结到“总要信”的劝导上。在信与不信的十字路口徘徊的多马,就是因这一句话,才得以选择了正道。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28多马看见复活的主后所说的话:“我的主,我的神”,可说是贯串本书主题信息的高潮。是用事实对一1作诠释:耶稣与神同在,祂就是神。耶稣与父原为一(十30),凡看见祂的就是看见父(十四9)。多马称呼耶稣为“我的神”,因他亲眼见到了复活得荣耀的主。他与主耶稣之间,他与神之间,已有了全新的关系,这是建立的信心上的个人亲密的永固关系。──《启导本圣经注释》

         我的主,我的神:原文中只写到了“我的主”,“我的神”。那么就应该理解成英译版解释的(My Lord and my God)感叹句。这句话不仅仅是理性的赞同,而是表明一种确信。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29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看见了才相信,那叫作接受事实,不叫作信心。没有看见而承认神所应许的,这是信心。主在人中间所要得着的,是这一样的信心,真的信心是不凭眼见的。主给门徒指出准确的信心的路,只凭神说的话,不凭人的眼见并理解,因着神是信实的,就接受祂所说的一切话。──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没有看见就信的就有福了:耶稣的道鼓舞了我们,我们比门徒更蒙福。因为他们见了才信,而我们没有见就信(彼前1:8)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3031提到了真正的信心,圣灵借着约翰说了这一小段话,话虽不多,只是那么一小段,但对建立准确的信心却非常有帮助。神迹是为了印证主的所是,神并不是要我们信神迹,而是信行神迹的主。我们接受神迹的事实,但不把神迹代替主,犹太人是要神迹,但不要行神迹的主,不少人也是跟犹太人一样,要神迹而不要行神迹的主,因神迹而信主的人并不多,圣经的记载是这样,实际的情形也是这样。只有在圣灵的光照下,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人才找到得生命路。因为生命不是在神迹里,而是在神儿子里。神给我们有眼见的经历,也是为印证我们的信心,但信心必须接上复活的主,才能使人得生命。这就是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的实况。──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学者当中有人认为约翰福音到这就已结束了。事实上在这里结束是很自然的。21章是后来重新加上去的内容。本节已很好地总结了本书的内容。 ──《圣经精读本》

 

【约二十31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神的儿子为要完成神救赎的工作,需要道成肉身,需要成为罪身的形状,需要借着血肉之体,为我们舍命流血,来满足神公义的要求。但若不是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的献给神,就不能保证祂所流的血有永远的功效(来九14)。祂若不是长远活着,就不能拯救信祂的人到底(来七25)。祂若不是神的儿子,是永生神,就不能成为赐生命的灵,叫信祂名之人得永生。祂若不是基督,不是神的儿子,就不能把人带进神性里面。

    世人可能认为人子有完美的人性,是最大的先知,是伟大的宗教家,是犹太人的民族英雄;但这样的认识,不能叫人得永生。

    约翰福音的中心思想和负担乃是要藉这些记载,使人认识隐藏在人子外壳里的神性。人必须认识在时间里的道成肉身,成为人子的拿撒勒人耶稣,原是太初的神。也必须认识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惟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心才会受祂吸引,被感动,被柔软,愿意向神打开心房,接受祂,因祂的名得生命。

    门徒和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主身位的认识上面。那些因吃饼得饱来跟从耶稣的群众,无法接受生命的话,他们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约六60)?他们不像彼得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六68)?灭亡与永生的差别就在此。

    因此使徒们传福音的时候,特别注重传耶稣是基督(徒五42),证明耶稣是基督(徒十八5),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徒十八28),信耶稣是基督(约壹五1)。所以要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约翰福音的钥匙。──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生命”这个词是引人注意的。约翰用以代表“生命”的字乃是zoe。另有其它一些字,也代表生命。灵这个字的原文是pneuma;心思的原文是psuche。另一个很重要的字是bios。但这些字约翰都不采用。还有,所有新约的作者,当他们说到从耶稣来的生命时,都使用zoe这个字。在古典希腊文中,zoe仅代表生命的原则而已。它可以用在昆虫,一般的虫子,也可以用在人或者神身上。Bios常是较祟高的一个字,指更高层次的生命。在英文中biologyzoology就含有以上两字的思想。当我们今天使用zoology这个字时,我们是指动物的生命。另一个字我们用来指人类的生命及更高型态的生命。新约中使用zoe这个字,乃是仅仅指生命而言。在希腊文中,有两个字的意思正好相反,就是zoethanatos,即生命与死亡。在全本新约圣经里,只是用zoe来指生命。圣经说死是从罪来的;因此,当罪不存在或被对付并除去时,生命就被恢复,其中再无死亡的地位。因此zoe成了无罪的生命,理想完全实现了的生命,再没有thmatos,也就是没有死亡。这就是耶稣所说,“信我的人……必不死。”因此基督教使用了这个最简单的字,采取了其最原初的意义,又另外赋予最崇高的含义。我们进入的生命是没有死亡的,这就是永生。当我们确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时,我们就进入了这个生命。也就是当我们相信上述信仰所提示的种种意义,并相信其中所含重大和永远的事实时,就有了生命。──《摩根解经丛书》

         “得生命”是指人永远得救所享有的生命。这生命借着主基督可以与神交通,也借着祂可以住在神里头,神也可以住在我们里头(十七1826)。“因祂的名”不只是奉祂的名,也是因与耶稣建立了得赎的血缘关系,一切信祂的人,都可得到永不朽坏的新生命。──《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