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约翰福音第五章拾穗

 

【约五1本章讲耶稣治病的神迹,重点在讲耶稣的事工是不是出自神的旨意。犹太人的领袖认为,一个人若破坏神的律法,便不是神真正的代表。耶稣的立场是:祂做的是神的工作,神超乎律法之上,因此不受律法的管辖。耶稣是凭着神的权能赐人生命并且审判人(1924节),医病便是这种权能的彰显,也是祂有执行审判的权柄的预表(2529节)。耶稣有权决定在安息日医不医病,祂用事实证明握有此全能(3047节)。是神自己都为此作的见证。

本章只是《约翰福音》讲述的一个中心问题的开头,作者要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耶稣基督是真正的神。他在第一章已庄严宣告,现在继续阐明。在第六章一直到第十一章中作了更深入、细致的描述,指出祂是生命的粮(六171);祂是神子,在律法之上(七1~八59);祂与天父本为一(九1~十42);祂是复活与生命的主(十一154)。

“节期”的原文前面没有加冠词,无法知道是指犹太人的那个节期,只可推断或许是二13所说的逾越节之后的五旬节。但有人以为第六章应在第五章之前,故节期指逾越节(六4)。可是因为此字前没有加冠词,此说难成立。──《启导本圣经注释》

         犹太人的节期:不能确定这是什么节期。当时,广为人知的节期有普珥节(三月)、逾越节(四月)、五旬节(五月)、住棚节(十月)、修殿节(十二月)(附录图表NO.,希伯来节期与庆典)。其中约翰福音非常清楚地记录了逾越节(2:23;12:1;18:28)、住棚节(7:2)、修殿节(10:22)。因此,在本节记录的节期有可能是普珥节或五旬节。但普珥节是由各地区自由庆祝的节期(9:26-28),所以这里的节期或许是五旬节。 ──《圣经精读本》

 

【约五1~18这一段谈到了耶稣遭受犹太人敌对的理由之一,安息日问题。符类福音也记载了有关安息日的辩论(12:1-14;2:23-3:6)。符类福音强调了耶稣教导人认识安息日真正的精神<6:5,安息日与耶稣的关系>。这里强调了不停作工的神与作为神儿子的基督(17,18) ──《圣经精读本》

 

【约五1~50从这里开始进入了新的局面。至今为止,耶稣尽量避免了与犹太人的冲突(:1-3)。但随着耶稣上耶路撒冷的次数增加,每次都会因他所行的神迹发生辩论。耶稣证明了自己的神性,并因此受到犹太人的激烈排斥,其过程如下列图表。 ──《圣经精读本》

 

【约五1~71有些学者认为五章与六章当调换顺序,若参照7:1的叙述,这种主张具有说服力。7:1与五章所记录的基督在耶路撒冷停留,受到犹太人的逼迫等事件连接得很自然。将6:1与4:54连接在一起也没有不妥之处,但我们因以下理由不能同意上述见解:①新约的所有手抄本都是这样的顺序;6:26-58的教训是以5:19-46的教导为前提;③可以认为7:1的说明反映了尚未理解基督的话语就挑起争端的犹太人(6:41,52)之敌对行为。当耶稣看到连加利利的犹太人都敌对自己时,就预测到了在耶路撒冷将会有更大的危险等待着他。 ──《圣经精读本》

 

【约五2羊门:是毕士大池,位于耶路撒冷圣殿西北角。 ──《圣经精读本》

 

【约五2毕士大池子的水有天使搅动能治疾病么?】

答:毕士大意即「怜悯之家」该水池在耶路撒冷圣殿之北面,池长十丈宽一丈,深约二丈,成字形,想必是慈善家所建筑,池边有五个廊子,为供病人躺卧休息,等候水动,「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约五4)这一节是小字印的,表示在有些古卷中是有的,但在最完善的古抄本中,均付阙如,因此可能为后世抄经者所添补进去的,用以说明七节水动的缘故。然究竟是否真有天使按时下来搅动池水,病人下去就得痊愈,圣经未有明示,不过犹太人是相信这水能有洁净病人的功效(参王下五10-14,约九7),至于水动大概是因天使的作为而致。惟据解经家之研究,认为这些池子是有硫磺的,从间歇涌流出来的水,可能是一种医治疾病的温泉,而不是天使搅动水池,但不论怎么样解法,我们对于那些躺卧在毕士大池边等候水动治疾病 的事实,是深信无疑的,尤其是那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患者,从遗传说,是成了残废的瘫痪病,他的等候希望最为明显(约五5-7),但却因他能遵行主命,主显神迹在他的身上,使他立刻痊愈而能起来行走了(8,参可二9,三5)。——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约五2毕士大池如果是四方的,只可能有四个走廊,何以圣经记载有五个走廊?】

    毕士大(BETHEsDA)意即“怜悯之家”,或可译为“善堂”,意即该处为可怜那些有病的人而设立的慈善场所。该水池在耶路撒冷东北,在圣殿之北。所谓“五个走廊”,有人以为是盖在水池之外的五条长廊,上有上盖,以便有病的人在该处躺卧,等候医治。但查该池遗迹现仍存在(笔者于1962年曾在耶路撒冷古城参观该水池)。该水地为“日字形”建筑物,池分南北两部分,称为北池与南池,两池中有一道桥。因此池的四边与中间的一道桥,共有五条走廊,供求医的人们等候医治(见下图)。

    现在池水已干,但北池之北的地底下仍有水流出。我曾从池中石级走下干池中参观,池相当深,约有二十公尺,南北合计约有五十公尺长,宽约五公尺。天主教人士在池右侧建有神学院一所。

    毕士大地,据专家研究,是有硫黄的间歇喷泉,每隔几分钟(或若干时候)喷射一次,并非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池水(因此,中文圣经将第四节的话用较小的字印出,表示并非原有经文,乃抄经者所加进去的解释)。硫黄泉水有医病功能,所以许多病人到此求医。

    1986年笔者到该处参观时,发现该地已被考古家发掘到面目全非了。――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五27考古学家新近掘出此池,是一个人工造成的蓄水池,长96公尺,池的两端一头阔67公尺,一头阔50公尺,中间隔开为二。池的四边各有一柱,中间隔开的地方也有一柱。池在毕士大区圣安妮堂的地下,与约翰所说的十分符合。由于地势高,水源也许不是山泉,而是雨季的临时水泉,正好是7节的说明。因为不常有泉水来,泉水一冒出,大家争着下去,相信谁最先沾水便得医治(4节)。这瘫子一直没机会。有些译本因见若干早期古卷并无第四节,故也删去。──《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五3「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注: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

这些人都是残缺不全的,他们在那里等候一个希望,因为传说有天使按时来搅动池水,水动的时候,谁先到池子里去,谁就可得医治。究竟这传说是否真实的,圣经没有明说,但这传说却是吸引了一大堆这些可怜的人,聚在那里等候机会。──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约五3~4改译圣经写在扩号里的经文是最古老的手抄本不具有的。恐怕这原来是古代抄写人员将当时的传闻以栏外注形式记录下来,后来在重复抄写的过程中融入到本文中的。 ──《圣经精读本》

 

【约五5~9那病了三十八年的老病人患什么病?】

    圣经并未宣布这患病三十八年的老病人患什么病。这老病人等了三十八年仍然未得医治,相信病情十分严重。可是等到主耶稣用神迹把他的顽症医好之后,对他这样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14节)。这就证明他的病和罪有密切关系,他的病是从他的罪来的,虽然有许多病与罪并无关系。

    请注意这人患病的时候主耶稣仍未降世为人。

    又,他病了三十八年,很可作以色列人因犯罪而在旷野漂流三十八年的写照(申二章14节)。一切犯罪的人,都时常过着漂流的痛苦生活,等到认罪悔改后,内心才有真正的平安。――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五6「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

   这是神对人的体恤,神的儿子把这体恤显在人的身上,要叫受捆绑的人得释放。

    解开了罪的捆绑,人才能有真正的安息。要解开罪的捆绑,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听从神的话,尼哥底母所接受的带领是“信”,叙加的妇人和城里的人所接受的带领也是“信”,这个病人所接受的带领仍然是信,信神的儿子所作的和所说的。不要问有没有可能性,也不要问是甚么理由,只要是神的儿子说的,就毫不犹豫的跟上去。──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约五6~8{\Section:TopicID=311}浸礼与治病

   问:约翰福音五章六至八节:「耶稣看见他躺,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么?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走吧。」这里的水是否专指浸礼的水?

  答:不只不是专指浸礼的水,并且连和浸礼的水一点儿相干也没有。这里并没有丝毫端倪,可以叫我们想到浸礼的水。近来有一般人以为浸礼的水是可以治病的,也许就是以这里为根据。这完全是一种邪说,我们警告神的儿女应当离开这个。圣经中从来没有一处以为浸礼的水是能治病的。没有这样的记载、没有这样的教训、没有这样的榜样,完全没有!一种治病的道,就是以一节误解的圣经为根据,岂不是太靠不住么?―― 倪柝声

 

【约五7「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那就是说,他永远不可能得着他所盼望的。这不单是他的病况的写照,也是人的生命残缺的写照。人不能解决生命上的难处,人自己也不能救自己,历世历代的人都对自己存着希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理想的等待中,但是每一个都不例外的,全是带同他自己的希望与理想进到坟墓里去。──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约五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神儿子说的话是带着权柄的,那人听从了,顺服了主所吩咐的,原来他不能作的,要作也作不来的,如今能作了。神乐意作一切叫人得释放的事,但人必须顺从神的吩咐,接受神所要作的,人的捆绑就脱落了。神的儿子是乐意释放人的主,祂要使人从弱变为刚强,从受辖制得了释放。──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约五9~10<31:12-17,守安息日的属灵意义> ──《圣经精读本》

 

【约五13~15被医治的人并没有及时感谢耶稣(13)。并且他向犹太当局密告耶稣,使耶稣陷入困境(15),恐怕这就是所谓顽梗悖逆的人(14) ──《圣经精读本》

 

【约五14「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

    罪是他的病的主要原因,也是使人生命弱的主因。罪引进病来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又是给许多人故意去忽略的,或是存着侥幸的心去犯罪。不管人怎样想,罪一发生,病就有机会进来,生命的弱就亮不留情的现在人的身上。发病的原因一天不除去,生命的弱就天天成了人的缠累。──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耶稣告诉已痊愈的瘫子“不要再犯罪”,并不是说这个人的疾病是因犯罪而起。耶稣没有责备那人的过去,只是关切他的将来,要他努力度健康的生活;因若再犯罪,会带来比瘫痪更加厉害的后果和末后要受到的审判。耶稣要他明白:得到康复是神的恩典,人必须远离罪恶。──《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五16“逼迫“的希腊原文()可以译为“开始逼迫”或“要去逼迫”。犹太人认为耶稣不遵守安息日的规定,事态十分严重,甚至想要杀祂(18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迄今为止,犹太人只是消极地排斥耶稣,在这里以当守安息日的问题为借口逼迫耶稣。“逼迫”(希腊语,��������  )含有“尾随”之意,表明犹太人顽固地抓着耶稣不放,陷害他。 ──《圣经精读本》

 

【约五17耶稣答复犹太人,祂所作的是神从未停止过的工作的一部分。神创造世界的大功虽在第七日停止,但神管治宇宙的工作,和亚当犯罪后就开始了的救赎工作,都没有片刻止息。安息日没有让神停止作工。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而有;何况“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呢(可二28)!耶稣的权柄来自祂与神的特别关系。耶稣称神为祂的父(希腊文idion18节),不同于我们泛指的天父,而是指神为“祂自己的”父亲。祂能医好瘫子正是这关系的好证明。可惜犹太人不明白耶稣与神的这种关系,反说祂僭妄。──《启导本圣经注释》

         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彻底克服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而兴起的自然神论主张。他们虽然承认造物主的存在,却否认神直接介入被造世界。但正如诗104:1-30所表白的一样,神到今日仍在做工。我们所相信的神是信实的(36:5;89:1;3:22,23) ──《圣经精读本》

 

【约五17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是指何事?】

答:这是耶稣因在安息日为人治病,受到犹太人的逼迫反对的时候(参申五14,可二2324),所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指我父从创世以来,无论是否在安息日,祂是常用权柄作工,统管万有,万物在祂所使日曝,风吹,雨降,繁衍绵延,滋生不息的生长,直到如今,且因人犯了罪(创三),神还要完成救赎之工,耶稣也作这事(参来一3,路十九10),在安息日行善事是可以的,如此显明祂是与父同等同工,祂所行的善事,是不受安息日,时间,或其他任何限制的,何况祂也是安息日主呢(可二2728)。——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约五17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到底天父在创造事工完毕后,还作什么事,而且一直作到如今呢?】

    天父虽然已完成了他的“创造之工”,但对宇宙仍负责“护理之工”与“统治之工”,使万有在他的权能护理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他还要完成“救赎之工”,正如“创造之工”一样,是父、子、灵三位一元神分工合作的。在创造与救赎这两种事工上,圣父与圣子是同工的,因此主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主耶稣当时在安息日医好了那三十八年老病人,犹太人反对他在安息日医病,但耶稣认为在安息日行善是可以的。正如天父作事并没有“休息”,直到如今,在安息日一样地出太阳或下雨,他所护理的五谷百果在安息日也一样在生长着。

    主耶稣的意思是行善不受时、地、以及任何限制。――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五18和神当作平等:犹太人知道神是以色列之父这一事实(64:8)。但当耶稣称神为父时,他们却认为这是亵渎神。他们全然没有明白耶稣本有神的形象,却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子(2:6,7) ──《圣经精读本》

 

【约五19从本节到47节都是耶稣为17节所说的话作的解释。神已将赐生命和将来审判死人的权柄给了祂。今天能在瘫子身上行的事,将来也可行在全人类身上。祂作事,包括现在的工作和对人类的最后的救赎,都是遵行神的旨意,照着神的办法。──《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五19~29这里借着耶稣所讲的话,再一次表现了耶稣与神同等的思想。①父与子之间没有秘密(19,20);②一起作工使死人复活(21);③一起审判众人(22,30);④一起受所有人的敬拜(23) ──《圣经精读本》

 

【约五20爱子:父极其爱子(希腊语,���� ��),但因爱世人(希腊语,������  )故将儿子赐给他们(3:16)。神对世界的爱是如此浩大。──《圣经精读本》

 

【约五21子也……使人活着:基督使圣徒复活的能力可通过使睚鲁的女儿(可五35-43),拿因城寡妇的儿子(7:12-15)和拉撒路(11:39-44)复活的事件得到证明。 ──《圣经精读本》

 

【约五22父不审判什么人:神将审判的权柄交给了无辜遭到罪人审判的耶稣基督。耶稣不仅全然无罪,并且也极为公义,完全具有审判的资格(彼前2:23) ──《圣经精读本》

 

【约五23叫人都尊敬子:这就是父将审判的权柄交给儿子的理由。此处的“尊敬”(希腊语,������� )意味着“使之荣耀”(honor)。耶稣为了拯救世人而来,但世人却藐视、厌弃他(53:3;22:63-65)。父使完全成就救赎事工的子升为至高,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使万人屈膝在他面前(2:9-11),并交给他审判的权柄,使其更加荣耀。因此,当将颂赞荣耀归给为了救赎事工而遭受藐视与虐待并受死的羔羊耶稣(启五12,13) ──《圣经精读本》

 

【约五24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相信神又聆听基督话语的人,才能得到永生。就有永生:其希腊语(�N����)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当译为“正拥有”。 已经出死入生了:若将这句话的含意与罗7:24;8:2相对照,其意就更加清楚了。希腊语的动词(������������   )是现在完成时,表明出死入生的状态不断地持续。这一点也暗示了永生或得救虽然是一次性的,但其结果却会持续存留。即一次被拯救将不会失去救恩。 ──《圣经精读本》

 

【约五2425这话所指的死人是指那些死在罪恶过犯中的人,他们听信主的话,就得着生命活过来。因为父自己是生命,子自己也同样是生命,生命就是在祂里头,接上了祂就得着生命。──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约五25耶稣指的不只是祂的复活,祂现在就能给人生命。凡是心灵枯干陷在死亡黑暗中的人,若听信福音,就能得到新生命。──《启导本圣经注释》

         实实在在的:(希腊语,����� �����    )为了强调自己的神性,耶稣续19,24节之后,第三次使用了这句话。 ──《圣经精读本》

 

【约五26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这句话令我们想起阿明乌(Arius,A.D.280)与其追随者所主张的“圣子被造说”。他们认为基督是最初的被造物,但本节经文并没有说基督是被造的。事实上,绪论早已显示正如父里面有生命一样,子里面也有生命(1:3)。在坚信独一真神的犹太人面前,耶稣表现了自己对父的尊敬。总而言之,在子里面的生命是赐给凡接待他的人的恩典(约壹五11,12) ──《圣经精读本》

 

【约五27因为他是人子,就赐给他行审判的权柄:人子”(The Son of Man)这一称呼,除了在但以理书指满有权柄与荣耀的弥赛亚之外(7:13,14),一般都是耶稣用来称呼自己的。如在描述基督的受难(18:31-33)、受死(12:40)、复活(12:9-23)、荣耀的再临(24:27-37)及他的王权(16:28)<路五24,人子的概念>,都用了此词。 ──《圣经精读本》

 

【约五28到主来的时候,死了的人都要复活。──《启导本圣经注释》

         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也可译为“不要感到迷茫”。耶稣对尚未领悟其话语的犹太人,再一次使用了对尼哥底母所说过的话(3:7)。在本节之后,表示原因的接续词若是这样,(希腊语,oti)2829节的意义是“你们不要希奇我作为神的儿子拥有复活与审判的权柄这句话,因为时候一到,凡在坟墓里的人一听见我的声音都要出来。那时,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若将这句话与25节连接起来,就是复活与审判的时候将到,那时基督的荣耀与神性亦会不辩自明,你们不要对此抱有疑惑。 ──《圣经精读本》

 

【约五2829这里的死人是指那些已经埋葬了在坟墓里的人,到了那日子,都要复活受子的审判。接受定罪的都是没有得着生命的,得着生命都不会给定罪,因为若有人的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启二十15)。──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约翰音五28-29如何能与恩典的福音相称?】

     约翰福音五28-29有如下记载:「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到了,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假如不考虑上文下理,这节经文似乎带出一个原则——人类因自己的行善而得救,仍伏在律法之下,却不是透过信心蒙神赦罪。但当我们参阅上文下理,就会发觉耶稣在这里的意思,并非靠善行得救;刚刚相反,耶稣是为靠思得救立下准则。在同一章经文的24节,耶稣言明:「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人类希望得救,就必须小心聆听基督的说话,并且相信神;因为神已派下他的儿子到世间来,拯救罪人脱离死亡。

    耶稣在这段经文论及行善与行恶,并非由人来衡量,而是由神下判断。假若人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搏取称赞荣耀才做善事,那么,无论他做的事是如何美善,又或者旁人如何欣赏,但在神看来,仍不是真正的美善。罗马书八78指出:「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在神的角度看来,未悔改的人永不能行善,因为他们无法行善。唯有圣灵内住,指挥信徒的心意、头脑与手脚,信徒才能真正行善。信徒之所以能行善,只因为是神自己的工作;是神藉信徒来进行自己的工作(罗六12-14)。

    在此必需指出,纯正信心所结出的果子就是善行;当然不是为求功勋的善行,而是要彰显基督、荣耀基督。正如雅各书指出,假冒为善的信心,在神眼里并没有价值。然而,真正的信心必有良善的行为:「这样,信心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借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二1718

    综览四福音,基督的教训都透露出上列原则。登山宝训亦以两种人的对比作结。聪明人听基督的教训就实行,愚拙人听基督的教训却不在生活中实践。在此之前,耶稣描述最后审判时的情况,有些人在他面前,以曾行善为理由要求进天堂;他们说这些善功是奉基督的名而行的。然而,因为他们没有「遵行我父旨意」(21节),并没有全心全意归入基督;故此,耶稣对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罢。」(23节)这些人奉基督的名字而作的工,都只是为要立自己的义(罗十3),却没有「将肢体作义的器皿具献给神」(罗六13)。

    换句话说,耶稣在约翰福音五2829的意思,是要强调真正而活泼的信心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且在圣灵引导下行义。耶稣曾在马太福音二十五31-46指出,他自己将会坐在宝座上,面对由各国各族信徒所合成的教会,(「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当然不是指审判各国各族,而是来自各方的信徒本身。)将有信心的,在圣灵引导下行善的信徒分别出来。在耶稣面前的人,都自认相信他,因为他们都称耶稣为「主」,以为耶稣会认他们是属他的。然而,只有那些流露源自神的爱的信徒,曾经使饥饿的得饱、干渴的得滋润、以恩慈款待异乡人、使赤身露体的有衣蔽体,并且为公义的缘故探望囚犯(3536节);唯独这等信徒才流露出对主的至诚的爱,因着爱神的缘故而爱弟兄。但那些口称耶稣为主,却没有遵行神的旨意毕生以恩慈待人的信徒(特别是没有怜悯主内弟兄;「弟兄中一个最小的」),却只流露出虚假的信仰。故此,他们必被投入永刑里,和那些不信的人在一起(参太二十四51,二十五46)。

    依循这个角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哥林多后书五10:「因为我们众人,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至于哥林多后书这节经文,却不是针对口称耶稣为主而信心虚假的信徒来说的。这节经文指出,基督会衡量每个重新得救的信徒是否忠于其管家职份;要查察信徒是否结果繁多,并且尽忠于神。于是,基督便会按信徒的忠心与热心,来分配奖赏天上的荣耀。

    根据启示录二十12所记,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亦有着同一原则。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将会在千禧年完结时进行,故此,在千禧年期间出生的,也需接受审判。在千禧年期间,全地均由基督管理;然而,其中有一些口称基督为主,服从基督教的伦理,却仍未重生的人。因此,在基督的眼中,这些人根本没有良善的表现。每一个灵魂来到基督面前受审判时,天上的案卷都会打开,看看上面所记关于这个灵魂的事情。这个案卷记载着每个未得救的灵魂的罪行;另外,还有「生命册」(12节)记载着千禧年期间每个真信徒的名字。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会「照他们所行的受审」,但那些真正重生,跟随基督的,天上的案卷才会记载他们的功绩;这些果真是善功,因为是神自己亲自成就而藉信徒实行出来。正如耶稣在马太十九17向那年青富官说:「只有一位是善的」;因此,唯独由神藉信徒而成就的,才算是「行善」。

    根据上述各段经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约翰福音五28-29或其他相类似的经文,都没有与凭着信心而靠思得救的原则相冲突;问题只是真信心与假信心的不同下场罢了。──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约五30我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这句话并不指耶稣的能力与判断力受到制约。这句话与19节一起,突出地表现了耶稣基督对天父的顺服。 差我来者的意思:(6:38,39) ──《圣经精读本》

 

【约五30~47在这一段经文中,耶稣指出了可证明其神性的四个见证:①首先,父为子作见证(30-32);②施洗约翰的见证(33-35);③基督将自己的事工成为一个见证(36);④圣经也见证基督(38-47)。这四个见证让我们对基督的神性可以确信无疑(31)。但顽梗悖逆的犹太人听是听见了,却没明白;看是看见了,却没晓得(见太13:14)。因此耶稣说有眼可看的、有耳可听的有福了(13:16)。──《圣经精读本》

 

【约五31神从三种途径来为耶稣作见证。一是施洗约翰(33节);一是耶稣自己在世上所作的事(36节);一是圣经(37,3947节)。旧约律法对于诉讼要求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见证才有效。耶稣指出作见证的如果是祂自己,大家会说祂的见证无效;可是现在祂有的是为真理作证的人证与物证,连天父也为祂作过见证(37节),不是通过声音和形像,而是通过神所赐的圣经。犹太人公认圣经为神的启示。──《启导本圣经注释》

         犹太人规定,开庭审判时必须要有当事者之外的两、三名证人(19:15;18:16)。耶稣依照这种风俗提供了四个具有权威性的证据。<王上21:12,圣经中的审判制度> ──《圣经精读本》

 

【约五32天父通过耶稣受洗的事件(3:17)与登山变像(17:5)的事件来为子作见证。在本福音书中,天父的见证是通过12:28节中类似雷声的响声表现出来的,但被罪污染的众人却听不懂那种声音(37;12:29) ──《圣经精读本》

 

【约五34我所受的见证,不是从人来的:耶稣的神性没有必要一定得到人的认可。因为当时有许多人都认为施洗约翰是真先知(21:26),并且他对耶稣的见证也属实(1:26,27,29-36),所以耶稣才使施洗约翰所作的见证显明自己的神性。当然,这里含有耶稣渴望能有更多的人们得到救赎之愿望。 ──《圣经精读本》

 

【约五35他说约翰是点着的明灯,这是对约翰的完美称赞。(1)一盏灯是借来的火。它不会自动着火,它要被点着。(2)约翰有温暖。他俴的不是冰冷理智的信息,而是从火热的心燃烧出来的信息。(3)约翰有亮光。光的作用是引导,而约翰引导人走上悔改通向上帝的道路。(4)一盏灯要燃烧自己,它一面发光,一面消耗自己。约翰要衰微,耶稣要兴旺,那真见证者为上帝燃烧自己。──《每日研经丛书》

         “灯”(希腊原文luchnos)为中东一带人家用的油灯,要靠不断添油才能点亮;所发的光虽可照明,但非自发的光(希腊原文())。施洗约翰出来,见证耶稣就是那位救赎者。犹太人喜欢听他,却不肯接受悔改的信息,所以那“喜欢”是“暂时”的。耶稣是那自有永有的真光,祂作的是见证祂是神。──《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翰是点着的明灯:这里所说的“明灯”(希腊语,�������  ),是夜晚用来照亮房间用的。但太阳升起的时候,就不再需要明灯。事实上,约翰肩负的是明灯的使命,世界的真光基督(8:12)出现之前,他要照亮这黑暗世界。但此时,公义的太阳基督(4:2)已升起,约翰就要结束自己的事工。施洗约翰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3:30) ──《圣经精读本》

 

【约五36比约翰更大的见证:施洗约翰以“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1:23)见证了耶稣,但神通过谁也不能效法的事工,即通过基督亲手所行的“神迹”来证明了基督的神性(2:11,23;3:2;4:53;2:1-11) ──《圣经精读本》

 

【约五38参照24节的注释。从此处开始讲论了关于见证基督的经文。 ──《圣经精读本》

 

【约五39为了得到永生,犹太人努力作以下两件事:①努力行善。为了得救,他们至少要行一件以上的善事,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19:16)。②努力查考圣经。犹太人相信生死祸福皆由是否遵行律法来决定(30:15-20),因此对敬虔的犹太人而言,查考圣经是重要的功课(1:1,2)。圣经有通往永生之路的信念,但他们误认为只要遵守律法就能得到永生,因此犯了没能发现圣经所见证之耶稣基督的错误。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路得(Martin Luther)说“在圣经里,到处都可找到耶稣基督”,整本圣经的焦点集中在耶稣基督一人身上是不可置疑的事实(24:27,44)。圣经是以耶稣基督为主旋律的交响曲。正如各个不同乐器在指挥下,奏出气势磅礴的和声一样,圣经中个性鲜明的各部分也在圣灵的统管之下发出了对基督的赞美之歌。 ──《圣经精读本》

 

【约五40耶稣基督是通往永生的唯一道路(14:6)。这一节经文既责备了虽查考圣经,却未能从中找到基督的犹太人,又吐露了对他们的焦虑之情。 ──《圣经精读本》

 

【约五41耶稣所行的,医好病人等神迹是彰显神与自己荣耀的最好实例。但犹太人不仅没有将当得的荣耀归给耶稣基督,反而更加逼迫他(16,18)。神亲自显出基督的荣耀(12:28;17:1,5) ──《圣经精读本》

 

【约五42敌挡神所差来之基督(24,30,49)的行为,其结果无疑是敌挡神。 ──《圣经精读本》

 

【约五43耶稣是圣经预告要来到世间的救赎者,祂现在已生活在人中间。人若按正意查考圣经,应该接待耶稣,接受祂为神的儿子,尊敬祂,听祂的教训;可是人并没有接待奉父的名而来的耶稣,反倒接待奉自己的名来的别人。

“别人”指假基督(参可十三6,21)。──《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五44你们互相受荣耀:犹太人”这一名称里隐含着“赞美神”之意(29:35),即对他们来说归荣耀给神的生活是一种使命(43:21)。但他们却忘记了起初的使命,沉浸于互相受荣耀。今日,也有许多这样的信徒。圣经上说“考究自己的荣耀是可厌的”(227),并教导说“不要贪图虚名,彼此惹气,互相嫉妒”(加五26) ──《圣经精读本》

 

【约五46圣经的目的要人认识神和祂救赎的计划,这计划已在耶稣身上实现。犹太人所相信的摩西的书,也就是旧约圣经,正是神为祂的儿子耶稣所作的见证。──《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五46~47可笑的是,自以为熟知圣经的人当中竟然有那么多的人对耶稣基督毫无所知。 ──《圣经精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