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第四章拾穗 【约四1】作神国的子民必须从神那里得到重生,凭信心接受耶稣为主。本章进一步说明重生了的人有甚么不同。1~26节指出这新生命会成为人里头的泉源,活泼丰富永不枯竭。这种新的有力生命也可从整个撒玛利亚城的迅速改变得到证明(39节)。耶稣行的第二个神迹,治好大臣的儿子,是凭信心可得新生命的一个生动证据(46~54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法利赛人: 指当施洗约翰兴起时属于大公会的法利赛人,他们开始注意到耶稣基督的名望要超过施洗约翰。自洁净圣殿的事件(2:13-22)之后,耶稣就已成为他们监视的对象。 ──《圣经精读本》 【约四1~42】1世纪初,巴勒斯坦被分割为南犹大,北加利利,中撒玛利亚等区域<路3:1,地图>。但当时的犹太人有个习俗,就是去加利利时不经过撒玛利亚,而是绕过约但河东。这是由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不和导致的结果(四4)。本文记述了耶稣打破惯例,途经撒玛利亚的事件。 ──《圣经精读本》 【约四3】「他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 此处译为“离了”的字只出现过一次,是很强的字眼,在别处没有出现过。它说出一种确定而有意的决裂。──《摩根解经丛书》 耶稣暂时离开犹太,不是因为惧怕,而是祂的时候还没有到(参七30),必须避免和法利赛人的冲突尖锐化(四1)。耶稣三年传道的地方主要在加利利一带,他每次去犹太地都引起宗教领袖的敌视和妒忌,要把祂除掉。 四本福音书中的前三卷,多记载耶稣在加利利的工作,《约翰》则着重记述祂在犹太地以及耶路撒冷的事工。──《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四4】「必须经过撒玛利亚,」 这个“必须”也许是地理上的原因,但我想它有更深的含意。祂不走犹太人的道路,却选择他们所不愿走的道路,以示反对他们不走这路的理由,反对他们的偏见与骄傲;也表示祂弥赛亚职分的包容性。──《摩根解经丛书》 “撒玛利亚”指撒玛利亚省,不是撒玛利亚城。新约时代,犹太和撒玛利亚是罗马直接统辖的两个省分。 犹太人憎恶撒玛利亚人(四9;8;48;路九52~55),因为他们是自外地移居的异族后裔(王下十七24~41),血统和宗教都不纯一。撒玛利亚人的宗教信仰虽然也根据犹太传统和摩西律法,但掺有外邦风俗,不为犹太人所接纳。 从犹太去加利利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直道,一是绕道。直道得经过撒玛利亚,绕道要先渡过约但河再北上。犹太人一向不同撒玛利亚人往来(四9),去加利利宁可绕道(参《马太》十九1注);但耶稣打破种族歧视,采直路经过撒玛利亚,即使当地的人不接待,祂也不以为忤(路九51~56)。──《启导本圣经注释》 必须经过撒玛利亚: 从犹大到加利利去,最好的捷径是经过撒玛利亚。因为绕过约但河东需要六天的时日,而通过撒玛利亚则仅需三天。但是犹太人却不走这条路,因自从北以色列被亚述灭亡以后,与撒玛利亚人通婚,从此失去了血统与信仰的纯洁性,由此导致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反目,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一世纪(王下17:24,撒玛利亚)。耶稣打破此惯例。这件事证明(demonstration)救恩超越了肉身的血统和国境(罗10:11-13)。 ──《圣经精读本》 【约四4主耶稣离开犹太到加利利去,为何“必须经过撒玛利亚”?】
这里所说的“必须”,不是“地理”上的,乃是“心理”上的。因为耶稣有一救人的重要任务要在撒玛利亚完成,所以他必须去一次。
由犹太北上到加利利,或由加利利南下到犹太,自古以来,有三条路可走:
一、西路。由加利刮之西,沿迦密山根南行。在主耶稣时代,他们要经过该撒利亚,约帕或安提帕底到吕大,然后上耶路撒冷。这条称为“西路”,多为罗马军队及行政人员和与罗马政府有关的犹太人物才走这条西路。那些由大马色到埃及去经商的骆驼队,也走这条海边大道。一般犹太人不喜欢走这条西路,因为要避免看见罗马军队。
二、中路。由加利利任何地点均可南行抵撒玛利亚,然后经叙加、伯特利,上耶路撒冷。犹太人不喜欢走这一条“中路”,因为他们和撒玛利亚人素不往来(约四章9节),而且在撒玛利亚地区可能无处住宿或购买不到食物,有时还可能遭受凌辱。但主耶稣这次由这条“中路”北上,为要拯救撒玛利亚人。
三、东路。由加利利东行,过约但河,进入比利亚境内,沿约但河谷南行,再从耶利哥之东过约但河,然后由那条著名的“耶利哥大道”上耶路撒冷。该大道时有强盗出没,但犹太人每年三次上耶路撒冷过节时,总是成群结队走在这条“东路”上,平安抵达耶路冷。
传道人应无人为的界限,亦无道路的选择,随上主安排,走遍各城各乡。――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四5】叙加是亚兰语,可能就是旧约所记的示建城,位于以巴路山何基利心山之间;二山遥遥相对,为旧约时代著名的山岭。以色列人进迦南后,曾在二山 之间听律法的宣读(申十一29~30;书八33~35)。“那块地”指《创世记》三十三19所记雅各从示剑人购入后来赠给约瑟的土地。约瑟的遗骸也移葬在此(书二十四32)。这地因此是属于以色列人最早的圣地产业,撒玛利亚人很看重这渊源。──《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四6】「在那里有雅各井。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 “在那里有雅各井。”有的译本加注这样的话,“希腊文作泉源”。井和泉源有显著的不同。这妇人说到它的时候,并不是说泉源,她是说井。耶稣过不久说到祂所要赐的水的时候,祂说的不是井而是泉源。泉源与井之不同,乃在于泉源是活水的源头,也就是说,有水不断的涌上来;而井只是一个洞,储存着静态的水。──《摩根解经丛书》 道成肉身的耶稣,象人一样,有人的感情和身体的需要(一14;比较来四15~16)。祂走了很长一段路,感到困乏。现在已到正午(原文作“第六点钟”),是休息和进食的时候。──《启导本圣经注释》 午正: 有人认为,根据犹太时间法此时是午正,但根据罗马时间法,认为是下午六时的看法比较妥当。其原因是:① 本福音书是在一世纪末,即罗马文化定形于巴勒斯坦之时记录的;② 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傍晚打水(创2四11);③ 撒玛利亚人求耶稣住在那里(40节)也暗示此时正是日落时分。 ──《圣经精读本》 【约四7~26】与3:1-15形成鲜明的对照。在那里,耶稣与身居高位的犹太人学者进行对话。在这里,圣洁的耶稣却与行为不端的撒玛利亚妇人交谈。可以说这一段描绘了圣与俗的相遇(encounter)。但引人注目的是,卑微的撒玛利亚妇人却比尼哥底母作出更敏锐的属灵反应,并且更明确地认识到耶稣就是基督这一事实(19;29节)。除此之外,这一段经文还教导我们:①基督之博爱超越种族歧视;②关于礼拜的重要真理。 ──《圣经精读本》 【约四8】门徒也没有拘禁于当时的习惯,进入到撒玛利亚人的城去购买了食物。 ──《圣经精读本》 【约四9】严格地说,犹太人应避开撒玛利亚人,更不可以用他们的盛水器具喝水,免得沾染不洁。但耶稣不让这些传统妨碍祂与这些人接触。这件事引起了门徒的惊异(27节),他们没有说甚么,因为单是与撒玛利亚人谈话不产生不洁的问题。──《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这里,耶稣基督对待撒玛利亚人的态度与差遣十二使徒时的态度(太10:1-42)有所不同。关于其原因详见四4;太10:5,6的注释。 ──《圣经精读本》 【约四10】“神的恩赐”指活水。10~15节接上谈论这水。耶稣借用从泉源中涌出的充满活力的水来解释从圣灵重生后的新生命,历久常新,永止干渴。“恩赐”的希腊原文为(),专指神赐的恩惠,人的赠礼不用此字。16~26节讨论向那妇人要水喝的是谁,指出祂是那真正的教师,要将一切有关救恩的事告诉人(26节)。撒玛利亚人也相信并盼望弥赛亚,相信弥赛亚就是《申命记》十八15~18所预言的“先知”,会来教导神的百姓。──《启导本圣经注释》 神的恩赐: 希腊语“������� ”意指“心甘情愿的礼物”,就象保罗所说的,象征“救恩”(弗2:8)。福音书中只有本文以这种意思使用此词。活水: 指信耶稣的人所领受的圣灵(7:37-39)。关于神的恩典请参照<林后 绪论,关于恩典>。 ──《圣经精读本》 【约四11】译为“先生,井很深,您又没有打水的器具,从哪里得活水呢?”(共同翻译),更能明确地表现原文的意思。 ──《圣经精读本》 【约四14】就永远不渴……成为泉源: 借着基督,神的恩典是没有限量的(1:16)。所以跟随基督者不知疲倦,饱得神丰满的恩典,天天营造新的生活(林后四15,16)。这是因为活水圣灵赐他们无止境的喜乐(罗1四17)。 ──《圣经精读本》 【约四15】这妇人以为耶稣知道还有一个水源,比这古老伟大的雅各井还充沛:要是能给她,岂不省却走远路打水的麻烦。耶稣要妇人从物质提升到属灵的层次,把话题从水转到赐活水的神(16~26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四16~18】这妇人究竟有五个或六个丈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现在的丈夫也不是合法的结合,因此和没有丈夫一样。妇人说没有丈夫,可能一心想得到耶稣所说的永不枯竭的水,又不愿回到叙加去把丈夫找来,才撒个大谎。妇人从耶稣的话看出祂是基督(19,29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看到妇人尚未领悟(15节),耶稣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罪。若没有对罪的觉醒与痛悔,决不会产生对义的饥渴恋慕(太5:4,6),耶稣触动妇人的伤处。 ──《圣经精读本》 【约四19】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 这句话表明妇人对自己罪恶生活的坦白与对基督的洞察力之惊讶与佩服。 ──《圣经精读本》 【约四20】“这山”就是基利心山(四5注)。撒玛利亚人在山上自建殿宇,守逾越节、献祭,以对抗耶路撒冷。到耶稣时代,这殿已拆毁,但撒玛利亚人仍在原址附近礼拜。 耶稣告诉那妇人,祂得荣耀的时候,世人的敬拜不会再在这些已被毁和要被毁的圣殿中,而是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圣殿的敬拜徒具形式,没有基督在其中;心灵的敬拜是以基督为中心,顺服在神的旨意下。神是个灵,因此要求发自心灵的真诚敬拜。已重生的心灵,有活泼的水涌流出来(14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四20~24】妇人立即换了话题。这种行为大概是由于她想要避免令人羞愧的气氛,但同时也表明了她相当关心耶稣所说的。──《圣经精读本》 【约四22】不知道: 除了摩西五经外,撒玛利亚人不使用其他圣经,因此他们对礼拜的基本精神非常无知。 ──《圣经精读本》 【约四23】用心灵与诚实: 这句话警戒了假冒为善的和盲目而没有实质的礼拜<可7:1-23,关于假冒为善>。 ──《圣经精读本》 【约四24】神是个灵: 这句话是新约圣经用来描述神的四种隐喻之一。其它三种是,“神就是光”(约壹1:5);“神就是爱”(约壹四8-16);“神乃是烈火”(来12:29)等。 ──《圣经精读本》 【约四25~26】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据符类福音,耶稣并没有从宣教初期就显明自己是弥赛亚(太8:4;12:15;16;16:20),但本福音书自开始就通过门徒的见证(1:41)与基督自己的宣告(26节)公开耶稣就是弥赛亚这一事实。 ──《圣经精读本》 【约四27】读27~42节的记载,可以得到差传工作的好示范。撒玛利亚妇人现在有了耶稣所给的新生命,照着祂的吩咐(16节),把这惊人的消息传给众人(28~30节)。城里有好些人信了(39节),他们亲自接受耶稣的牧羊(40节),然后有能力去作见证,证明祂不只是他们盼望的弥赛亚,也是世人的救主(42节)。人心里有了新生命就能和圣灵滔滔不竭的力量衔接,产生如长江大河滚滚不息的冲力,要把所得到的美好生命与生活四方见证传扬。──《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四27~30】进城买食物的门徒(8节)回来之后看到耶稣正与一个妇人谈话,不禁大吃一惊。因为当时的拉比们教导说,男子出了家门就不可与别的妇人谈话,就连与妻子说话都不妥。甚至他们还教导说“与其将律法教授给女子,不如烧掉”;“若与女子谈话过长,就会积恶德,最终将掉入阴间”。所以,门徒为耶稣的行为感到稀奇是理所当然的。这时女子就回城里去见证耶稣(28,29节),虽然她品行不端,但有很多人听到她的见证,就来到耶稣那里(30节)。由此可知,该女子是多么强有力地见证了耶稣(39节)。 ──《圣经精读本》 【约四31~38】在撒玛利亚妇人回城去见证基督的时候,耶稣给门徒讲解了何谓真食物。这食物就是成就“父的旨意”(34节),“父的旨意”就是叫一切信基督的人得永生(6:39,40)。耶稣看到一个失丧的灵魂得救就甚喜乐,忘记了饥饿与疲乏(6节;32节)。 ──《圣经精读本》 【约四35】收割的时候: 因撒玛利亚地区的收割期是4月份,记录本节经文可能是在12月份。“还有四个月”,可将它理解为从播撒种子到收获庄稼需要很长时间,但拯救灵魂的属灵收获却是紧迫的。举目向田观看: 耶稣似乎是把来到他那里的撒玛利亚人(30节)称为“田”。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 这可能也是指好穿白色衣裳的撒玛利亚人。他们听到妇人的见证与耶稣的教导后就相信耶稣是世人的救主(39-42节)。故此,可以将他们比作天国所收割的庄稼。 ──《圣经精读本》 【约四36】撒种的: 指将神话语的种子撒在人心田的传福音者;收割的: 指帮助人决志信主的工人。比如使徒保罗,他既播撒了福音之种(林前3:16),也带领以拜尼土和司提反等众多灵魂归信了主,成为收割的工人(罗16:5;林前16:15)。 ──《圣经精读本》 【约四38】耶稣差派门徒从祂呼召他们时便已开始。耶稣说“我差”,是又一次要门徒着重差传。不过有关大使命的差派,要到第20章才正式记载(二十21)。 “别人劳苦”这句话中的“别人”,有的解经家说是指“先知”,因为门徒象收割的人,宣布先知所预告的神的应许现已实现,神国已来临;有的说是指施洗约翰和他的门徒,因为撒玛利亚人的归信,可能是他们所作预工的结果。更有说是指耶稣,因祂决定差派门徒出去,在祂自己预备好的泥土上工作。如果耶稣所说是指祂复活后教会的设立,那末“别人”更可指耶稣和全体使徒。一般都接受第一说。──《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四39~42】撒玛利亚妇人的见证,来到耶稣面前的撒玛利亚人听了两天的教导之后就确信了耶稣是弥赛亚。但后来,当他们听到耶稣上耶路撒冷,就改变心意不接待耶稣(路9:51-56)。 ──《圣经精读本》 【约四43~45】第1节已经说明了耶稣回加利利的原因。他在犹大地区越来越受欢迎,很有可能与宗教领袖发生冲突。他回故乡是因为大凡先知在本族本乡得不到尊敬,所以回到故乡反而更为安全(可6:5,6)。乡亲们耳闻逾越节耶稣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事就接待他(45节),但慢慢开始敌对他,甚至想要杀掉他(路4:16-30)。 ──《圣经精读本》 【约四46】大臣的儿子得到医治,是信心能赋予人新生命的证明。这位大臣可能是希律安提帕手下的要员。迦百农是个驻防城,耶稣在这里还遇到一位罗马兵营的百夫长,医好了他的仆人(太八5)。──《启导本圣经注释》 大臣: 当初听到耶稣诞生消息而想要杀害他的希律王(B.C.37-B.C.4)有诸多儿子。其中,希律安提帕(B.C.4-A.D.37)与希律腓力二世(B.C.4-A.D.34)作为分封王,各自治理着加利利与庇哩亚,以土利亚与特拉可尼(路3:1),本节的王指希律安提帕。迦百农是位于加利利西北下端的大城邑,耶稣在公开事奉初期,以此地为加利利传道事工的根据地(4:13-17)。 ──《圣经精读本》 【约四46~54】本文令我们联想到医治百夫长的仆人的神迹(太8:5-13 ;路7:1-10)。其他福音书只是在那些经文高度评价了百夫长的信心,本文则高举了耶稣基督的权能。 ──《圣经精读本》 【约四48】耶稣责备看到神迹才信的人。但大臣因接受耶稣基督的话语,得以目睹了神迹(50-53节)。──《圣经精读本》 【约四51】正下去的时候: 从迦拿到迦百农大概有34公里。52节的“末时”,若是指罗马时间下午7时,大臣可能是走了一晚上的路,在第二天凌晨碰到了仆人。 ──《圣经精读本》 【约四54】第二件神迹: 耶稣虽在犹大地区行了许多神迹(2:23;3:2),但在加利利,除了在迦拿婚宴上所行的神迹(2:1-11),这是第二件神迹。作者通过表明大臣与其全家都信耶稣的事实(53节),再一次强调了他的神性。 ──《圣经精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