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全书综合例证与灵感集锦 路加福音综观(谢家树) 十、路加福音的九层救恩经历 廿六、路加福音中主耶稣所讲的比喻 十、路加福音的九层救恩经历
路加福音有九个独特的救恩故事,它们所表示的,指出一条经历完全救恩的道路渐进的九个层次;从“赦免多的爱也多”开始,一直到最后“耶稣基督得国降临”。 第一层的救恩经历——赦免与爱(路七36~50)「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祂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祂的脚,把香膏抹上。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祂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耶稣对他说:『西门!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所以我告诉你,她的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于是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 …」 ——一个犯罪的女人眼中只看见她的救主;她自己深觉是一个不配的人,愿将所有的荣耀都践踏在主的脚下。这是圣灵在罪人里面所点燃的爱火。摆设筵席的法利赛人西门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主耶稣说出一个伟大爱的秘诀:赦免多的爱也多;我们爱,都因为主先爱了我们。 第二层的救恩经历——圣灵的医治与救主的眷顾(路十25~37)「有一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一个凭着天然力量追求主和事奉主的人,必会屡次遭遇失败;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倒在路旁,好像被打得半死的人一样。救主带着油和酒出现,用圣灵滋润的生命和喜乐的生命,作为我们的拯救;并且,以祂自己作我们行路的能力,让我们继续努力向前事奉。 第三层的救恩经历——神儿子的工作使生命被更新(路十五3~7)「耶稣就用比喻说:『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我们都是走迷的羊。牧人寻找迷羊,在山谷里、荆棘中、坑道内,就是名利、罪恶、骄傲、自满。每一次的寻回,生命都被更新。 第四层的救恩经历——圣灵的工作使生命的功用都被恢复(路十五8~10)「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的找,直到找着吗?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妇人寻找失落的银钱,用灯到处寻找,打扫全屋;及至找着了,先拭去污染的尘灰,一面洁净,一面恢复它的功用,圣灵使神人之间的功能关系产生效用。 第五层的救恩经历——父神的工作召回远离的儿子归回(路十五11~32)「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往远方去了。在那里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己生命是远离神的生命。父神一直盼望儿子归回;圣灵运行和苏醒的工作,激动罪人悔改,回家恢复享受父家的爱。 第六层的救恩经历——在小事上忠心的日子(路十六1~12)「耶稣又对门徒说:『有一个财主的管家,别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费主人的财物。主人叫他来,对他说:我听见你这事怎么样呢?把你所经营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那管家心里说:主人辞我,我将来做什么?锄地呢无力,讨饭呢怕羞。我知道怎么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后,接我到他们家里去。于是把欠他主人债的,一个一个地叫了来,问头一个说:你欠我主人多少?他说:一百篓油。管家说:拿你的帐,快坐下,写五十。又问一个说:你欠多少?他说:一百石麦子。管家说:拿你的帐,写八十。主人就夸奖这不义的管家做事聪明;因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较比光明之子更加聪明。我又告诉你们,要籍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倘若你们在别人的东西上不忠心,谁还把你们自己的东西给你们呢?』」 ——圣灵之事在人看来是小事,但却是进入天国的凭借。这一个不义的管家,反而成了神管家的榜样。不要效法他作事的不义,而要效法他作事的原则;特别他智慧的方法。 要借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人在小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 第七层的救恩经历——追求主和极端追求世界的人(路十六19~31)「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这样,并且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两边不能来往。』财主说:『我祖啊!既是这样,求你打发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他可以对他们作见证,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财主生前的享乐和拉撒路的受苦,结果显明得福的和痛苦的远隔;深渊的铸成,关键在能否接受圣言神旨。另一点在属灵的道路上,无法走回头路的。 第八层的救恩经历——最大的救恩和最大的舍弃(路十九1~10)「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太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祂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天然的生命和救主的生命相隔甚远;但惊人的救恩产生惊人的改变。一个罪人税吏因接待了救主,作出极大的舍弃,从富有变成了贫穷,而且充满了喜乐,使仇敌恐惧。 第九层的救恩经历——主的国度和降临(路廿三39~43)「那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讥诮祂,说:『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那一个就应声责备他,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神吗?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就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一个罪大恶极该死的同钉者,心中转回是圣灵最美的工作。蒙恩的第一步,心中认识神。蒙了光照,察觉自己所受的与所作的相称,才能服在神审判的手下。他所求的虽然只是能仰望神的国,却实时被允许与主同进乐园了。 廿六、路加福音中主耶稣所讲的比喻
读福音书当然着重主耶稣的教导,主耶稣的教导有个特点,就是其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和话语,祂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祂教导人的风格不是集中在教导抽象的神学真理上,而是将重点放在祂的听众们的生活经历上。祂讲的故事抓住了人们的想象,但同时也能创造出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听者可以思考并自行得出结论。一般拉比经常让他们的门徒们用心背熟他们所教导的;但是主耶稣给人们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并且鼓励他们去找出神对他们各自的特定生活环境所说的话;因此,没有任何两个人会从同一个故事中得到完全相同的收益。 主耶稣所讲的较长的故事通常被称为比喻,但祂讲的有些很短的谚语也被这样称呼,路加福音中特别的多。例如:(路四23)「医生,你医治自己吧!」(路六39)「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再如:(可七15)「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圣经中有很多其他的场合,主耶稣往往用语言来激发人们想象生动的画面,从而有助于将祂所传讲的信息向众人说明。特别是马太福音的登山宝训中(太五~七)祂说到盐、光、城市、飞鸟和野地的百合花;而在约翰福音中,主耶稣将自己比作“好牧人”“真葡萄树” “生命的粮” “生命的活水”。通过使用这种很形象的语言,让人们毫不费力就能记住祂的教导。祂不像—般宗教的教师喜欢谈论抽象的事情,相反,祂讲的总是关于实际情况和现实的人。 为什么主耶稣使用比喻进行教导?马可福音这样说:(可四10~12)「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问祂这比喻的意思。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但是同样的情形,马太福音的说法有些不同了,(太十三13~15)「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请注意,马可用的是“叫他们”,马太用的是“因他们”,其不同的因素可能是背景资料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描写的不是用比喻进行教导的意图,而是用比喻进行教导的必然结果。主耶稣要指出的是这些比喻将把那些带着属灵智慧听比喻的人,与那些灵里面是瞎子的人分开。 符类福音共计主耶稣讲了五十七个比喻,马太福音中计三十九个,独有的计十一个;马可福音中计十四个,独有的仅二个;路加福音中最多,共计四十四个,独有的十七个,大都集中在第九章以后。 符类福音主耶稣所讲的比喻一览表 壹、教导性的比喻 A、论神的国
B、论顺服与事奉
C-论祷告
D、论邻舍
E、论谦卑
F、论钱财
贰、福音性的比喻 A、论神的爱
B-论感恩
三、启示性的比喻 A、论基督再临
B、论神的审判
以上有☉记号者,为该卷福音书所独有记载的。 主耶稣讲比喻是路加福音记载的另一大特点,如与马太福音作比较,可以发现马太福音中主耶稣所讲的比喻偏重在“事物”方面,而路加福音中主耶稣所讲的比喻重点则在“人”的方面,是国度的福音。 兹将路加福音中独特的比喻,略作诠释: —、(路七41~43)「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 ——主耶稣讲这比喻的原因,法利赛人西门请耶稣吃饭,有一个女人自知有罪,拿一玉瓶香膏去膏耶稣,一面挨着耶稣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她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连连亲耶稣的脚,把香膏抹上。西门看见这事,趁此机会想试探耶稣,好抓把柄陷害祂。主耶稣用这个比喻问西门,让西门自己说出答案:“得到赦宥越大,感恩也越深”。 “罪人”是当时法利赛人用的特别称呼,指那些不遵照法利赛人的礼仪规范生活的人。“爱”是罪获赦免重生的人所结出的果子,也是信心的结果。这女人所作的事是她发自信心的感恩。也就是主在故事之前的训言:(路七35)「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 二、(路十30~37)「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这一段是路加福音最独特而意义深长的比喻,与“浪子回头”两则故事,没有人能写得更简明清晰,表达得更深奥透彻。二千年来不知有多少解经家、学者,对之作各种不同的诠释。仅举一例:早期著名的神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A.D.354~430)在他所著的“福音问答(二19)”中这样说:「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去的那个人是亚当。 耶路撒冷代表平安的天堂之城,亚当就是从那里堕落的。耶利哥代表的是人类必死的命运,是亚当堕落的后果。强盗是魔鬼以及牠的手下,牠们剥夺了亚当的不朽。从路边经过的祭司和利未人指旧约中的祭司和传道人,这些人并不能救这个人。好撒玛利亚人是基督本人,祂包裹行人的伤口是指祂制服了罪。祂所倒出的油和酒是指盼望所带来的安慰和对努力作工的鼓励。牲口是指基督来到地上所取的血肉之躯。店就是教会,店主就是使徒保罗,他得到的二钱银子是指爱神和爱邻舍的命令。」这无疑是奥古斯丁对于基督教救恩的独创理解;细辨与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套属灵的意思是经人曲解后再放入这个故事中,而不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类似的解释不胜枚举。总之,读这故事的人要注意前面(路七25~29)引发主耶稣讲这比喻的那个人和他所提的问题,奥古斯丁和他类同解释的人根本没有提及,更惶论说主耶稣回答的中心要道了。 美国富勒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约教授约翰、德莱恩John Drane所著的新约概论第七章中说:对比喻的解释,并不—定非要通过每—个细节表达每一个隐秘的意思,而仅仅是为了说明和使人理解一个特定的观点。那么,这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主要的意思是被证明只真正的邻舍并非敬虔的犹太人,而是一个被人看不起,遭人憎恨的社会团体撒玛利亚人中的一员。故事中的其他细节,如牲口、店、油和酒等,不过是使故事变得真实的场景描述而已,并不是主耶稣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三、(路十一5~8)「耶稣又说:『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到他家里去,说:朋友!请借给我三个饼;因为我有一个朋友行路,来到我这里,我没有什么给他摆上。那人在里面回答说:不要搅扰我,门已经关闭,孩子们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但因他情词迫切地直求,就必起来照他所需用的给他。』」 ——这—比喻是所有比喻中最简单易明的。最后一节说,答允他的所求,不是因他的朋友关系,乃是因他的情词迫切地直求。不过读者要注意,这比喻是主耶稣在教训人怎样祷告之后说的;在说完这比喻后,主耶稣紧接着告诉门徒,祷告应如何敬虔。 四、(路十二13~21)「众人中有一个人对耶稣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耶稣说:『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于是对众人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怎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 ——分家业,摩西律法(申廿一17)有规定,长子可得双倍于幼子所得的,通常这些纷争都是由拉比出面解决。主耶稣用比喻是对众人说的,目的在警戒他们不要贪心,贪心起因于无知,对生命的认识无知,怎能认识神的国呢?因此,主耶稣接着告诉门徒,「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就必加给你们了。」 五、(路十二35~40)「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自己好像仆人等侯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他来到,叩门,就立刻给他开门。主人来了,看见仆人儆醒,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叫他坐席,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他们。或是二更天来,或是三更天来,看见仆人这样,那仆人就有福了。家主若知道贼什么时候来,就必儆醒,不容贼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 ——这一段比喻带着预言。主耶稣对众人讲完无知的财主之后,接着教训门徒勿为世上生活担忧;如果知道神的国,则生命问题远胜于生活问题。然后祂又讲了一个比喻,因为神的国不是现在的事,弥赛亚第二次降临的时候,国度就要实现,作天国儿女的必须儆醒等候。 这比喻中有两次说:「那仆人就有福了。」并且说:「主人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仆人。」参读(路廿二2)(可十45)(约十三4~5,12~15),主人扭转自己身分,反而来服事仆人,这是天国里的生活。 读本段比喻应对照(太廿五1~13)十个童女的比喻。 二更天、三更天,犹太人与罗马人对夜间的分时不同,自日落(下午六时)起至次日凌晨(早晨六时),犹太人分成三更,每四小时一更。罗马人分成四更,每三小时一更。此处用的是犹太人的更次,意指深夜,人们正酣睡之时。 六、(路十三6~9)「于是用比喻说:『一个人有一棵无花果树栽在葡萄园里。他来到树前找果子,却找不着。就对管园的说:看哪,我这三年来到这无花果树前找果子,竟找不着。把它砍了吧,何必白占地土呢!管园的说: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围掘开土,加上粪;以后若结果子便罢,不然再把它砍了。』」 ——马太福音曾记主耶稣因无花果树不结果子而咒诅无花果树(太廿一18~22),马可福音也有同样的记载(可十一l4),但与这比喻似不相关。按无花果树在圣经中预表以色列民,也可应用在信徒个人身上。马太、马可所记的乃是主耶稣公义威严的一面。 相反路加所记的,反映主耶稣慈爱忍耐的一面。再宽限一年是神对背逆之人的忍耐,祂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悔改(彼后三9)。 七、(路十四7~14)「耶稣见所请的客拣选首位,就用比喻对他们说:『你被人请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贵的客被他请来;那请你的人前来对你说,让座给这一位吧!你就羞羞惭惭地退到末位上去了。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坐。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耶稣又对请祂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看起来,这似乎是两个比喻,前者叫我们学自卑,后者叫我们关怀弱者;放在一起的原因是把作客的和作主人的连贯在一起。圣经常常把神未来的国度与筵席连在一起(参路十三29)(赛廿五6)(太八11),这二比喻都与筵席发生关系。启示录第十九章告诉我们,末世的时候有羔羊的婚筵,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那时,你自卑呢、自高呢?抑是像后来被邀请的那些灵性上有病,物资上有缺乏的人呢?义人复活的时候,就是主再来的时候,照这两比喻的教训,都要得着福气。 八、(路十四16~24)「耶稣对他说:『有一个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到了坐席的时候,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仆人就: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大筵席是为神国的设立而摆设的,多数人不接纳的原因,人人都为世事忙碌,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有三种代表性的人,他们的借口为了置产,为了生产工作,为了肉欲;这些都是世上暂时的生活,没有永生价值。不接受永世佳筵,一旦死亡临到,最终必致全部落空,失去机会,必要哀哭切齿。 九、(路十四28~32)「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见的人都笑话他,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或是一个王出去和别的王打仗,岂不光坐下酌量,能用一万兵去敌那领二万兵来攻打他的吗?若是不能,就趁敌人还远的时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条款。」 ——主耶稣讲这二个比喻的原因,有极多的人和祂同行,他们以为主耶稣此行是上圣城去建立地上的王国。耶稣为要教训他们这错误观念,举出跟随祂做祂的门徒并不是容易的。 这几个作主门徒的条件中,首先要门徒去“恨”父母兄弟儿女(参太十37~38),岂非违反律法当孝敬父母的教训了吗?(玛一2~3)也用过这个字,译成“恶”,意为“过于”。这不是行为上的,是在观念上。凡阻挡我们的,就需要从以自己为中心的观念,转为以神为中心的观念,才配作主的门徒。 主耶稣知道这些条件,他们很难领悟,于是用两个相关的比喻教导他们。这两个比喻看起来不同,意义却一,就是凡事必先评估其困难,免得办不成事。这两个比喻是连贯的,说明作主门徒的生命是活在不断地“建造”和“争战”中。建造能使生命长大;争战能使生命得胜。 十、(路十五8~10)「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的找,直到找着吗?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三个比喻在全部圣经里是最灿烂的一段,失羊、失钱和浪子回头。 这三个比喻有它的连贯性,也接连第十四章的灵意教导,从救恩的大筵席到怎样作主的门徒,最后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到了第十五章一开始说:「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接下去,另外一群人,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于是主耶稣一连讲了这三个比喻,把圣子、圣灵、圣父所施的恩典,说得清清楚楚;包含我们的主,正在寻找、等候与期待;也包含祂为我们受苦、寻找与欢唱。 有关失羊的比喻,(太十八12~14)已有相同的记载,因非路加独有,不再赘述。 兹就失钱略作诠释。“妇人”预表神的教会;“钱”表征世人;“一块钱”希腊银币δ ρ α χ μ η (drachme)当时一日的工资; “十块钱”一般解释是犹太人订情的纪念品,将十块钱连成一串,挂在身上;但此说找不到根据。“灯”是神的道。圣灵藉教会去寻找失丧的罪人;福音传到的地方,如扫屋子时尘埃浮动,往往会发生搅扰,但也使环境洁净了,却能找出失丧的罪人来。 十一、(路十五11~32)「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浪子回头的故事,在全部圣经中是最亮丽的一则,也是传福音最佳的见证故事。只有主耶稣能讲出如此智慧巧妙的比喻。小儿子从败坏中悔悟,及时回头,归到父亲家中,恢复儿子地位。父亲的慈爱在这小儿子身上发挥到淋漓尽致。明白这故事比喻意义的人,不受感动,是无人性。很多人有浪子的经历,却很少人愿意回家;因为他不知道慈父在等他,并且欢迎他回家。全部救恩的历程就是那么简单;我们都是对父神悖逆的罪人,只要悔改,天父立刻不计一切的接受我们。 故事中第三个主角大儿子,他也并不在家,在田里为生活忙碌,他生气和说不当的话,证明他不体贴父亲的心意,甚至不同情父亲的爱心,否认自己同胞兄弟,并且妒忌罪人的悔改。 这故事最终并未结束,主耶稣让我们去思考,大儿子以后如何对待他的兄弟?如何服事他的父亲?这一点非常之重要。 十二、(路十六1~8)「耶稣又对门徒说:『有一个财主的管家,别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费主人的财物。主人叫他来,对他说:我听见你这事怎么样呢?把你所经管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那管家心里说:主人辞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将来做什么?锄地呢无力;讨饭呢怕羞。我知道怎么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后,接我到他们家里去。于是把欠他主人债的,一个一个地叫了来,问头一个说:你欠我主人多少?他说:一百篓油。管家说:拿你的帐,快坐下,写五十。又问一个说:你欠多少?他说:一百石麦子。管家说:拿你的帐,写八十。主人就夸奖这不义的管家做事聪明;因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较比光明之子更加聪明。』」 ——神造人的目的(创一28)要人治理、管理神所创造的一切(彼前四10)这比喻中管家的手法虽然不义,但却能未雨绸缪,是一个能为未来之事作准备的聪明人。钱财本身没有什么义与不义之别,端看使用的得当与否。人日常生活使用交托的钱财本属小事;浪费与贪污不同,浪费是任意消耗钱财在无意义的事工上,贪污则将他人的钱财纳入私囊。这个管家处理主人的债务,“油”表征圣灵甘甜的生命,“麦子”表征基督丰盛的生命。管家这样处理,实在浪费而不义;但是主人反而夸奖他作事聪明,所夸奖的不是那不义的举动,乃是今世之子(指法利赛人和文士)在世事之上(指实现计划上),比光明之子(主的门徒)聪明多了。 所以,主耶稣接下去说:「我又告诉你们,要借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其意义这管家是靠不义的行为来发挥他的聪明,但是光明之子的基督徒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来使用那些不义的钱财。钱财在神的国里是毫无用处的,但光明之子使用钱财得当,使一同得益的人,将要在永远的国度等候他们,问题是今天我们怎样使用钱财。所以主耶稣特别再作说明:「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这是正确使用钱财的方法和原则。小事指对不义钱财之使用;大事指真理和灵命攸关的事情。前者是人与人往来之事,后者是人与神的正确关系。人若能在属灵关系上忠心,必能在钱财的事上正确。在大事上有正确的态度,在小事上才不致差错。 最后,主耶稣作了警告:「一个仆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主把两样绝对不同性质的对象,放在我们面前,由我们选择。如爱玛门,必贪爱自己,不能爱主事奉主。爱神的必能爱人;两者泾渭分明。这就是今世之子与光明之子,不义与聪明的区别。 十三、(路十六19~31)「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这样,并且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财主说:『我祖啊!既是这样,求你打发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他可以对他们作见证,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亚伯拉罕说:『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他说:『我祖亚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的,他们必要悔改。』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 ——在主耶稣所讲的所有比喻中,惟这一比喻,不但是路加福音所独有,而且是唯一提到有姓名的一则。因此,有人否定是比喻,认为是解答今世之子和光明之子的将来结局而言的。然而细读这故事的教训,以及前后经文,加上财主没有姓名的表征,就可肯定这是一则比喻。 比喻中的主角两个人,财主与讨饭的拉撒路,拉撒路名之意为“无助”或“神帮助”。他们两人地上生活光景,享乐与凄苦悬殊,后来两人都死了,埋葬不同,死后归宿也不同。财主在阴间受苦,却远远地望见拉撒路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要求亚伯拉罕打发拉撒路去施最小的惠,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他的舌头也不可得。这时,财主懊悔,但已经来不及了。他想起他在世上尚有五个弟兄可以挽救——按人手五指,表征人自己负责的完全数目;因此,他要求亚伯拉罕打发拉撒路去对他弟兄作见证,免得他们死后也受他那种痛苦。亚伯拉罕再次回答他,在以色列的历史上,有摩西的律法和历世历代的先知,已经一再的告诉大家,他们可以听从啊!这财主仍不死心,第三次要求拉撒路从死里复活去作见证。亚伯拉罕最后的答复:「人若不听从由神而来的话,即使真有一个人从死里复活,他们也是不听劝的。」财主生前不接受福音,死后下到阴间受苦。他尚在地上的弟兄,有机会接受福音,决定他们将来的结局。而现时生活在地上的人呢?救主耶稣基督已经降生人间,在十字架上受死,第三天祂复活了。 祂为你我作的见证,你就是财主的五个弟兄,对这福音相信接受呢,抑是拒绝? 十四、(路十七7~10)「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岂不对他说:『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仆人照吩咐的去做,主人还谢谢他吗?这样,你们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 ——这一比喻与前面(路十二35~37)的比喻正好相反,都是仆人做完了工作之后,一则是仆人在家等候主人赴宴回来,一则是主人在家等候仆人工作回来。前者,主人叫仆人坐席,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他们,很明显预表主得胜升天,当祂再来之时,仆人在地上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他们儆醒等候主回来,得到奖赏。 这一比喻的主人情形不同,祂在家中等候仆人工作回来,仆人在教会里做牧养与传福音的工作,别以为已经可以满足主了。这里说:「仆人照吩咐的去作,主人还谢谢他吗?」仆人对事奉的观念,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 一个活在主面前的人,永远要承认自己的无用和对主的亏欠;因为我们是主用重价买回来的。 十五、(路十八1~8)「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寃。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他伸冤罢,免得她常来缠磨我。』主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么?我告诉你们,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见世上有信德么?』」 ——这比喻一开始就说得非常明确,这是一个比喻,要人们常常祷告,不可灰心。祷告乃是人的生命倾向于神和属灵事物的一种冲力;每天生活中的每一细节都可以被这种冲力所控制。所以,祷告就是向前期许,也是对最终事物的愿望;对神国的来临,属灵事物得胜之渴望。所以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这是生命的性质。 这比喻中有两个人,一个是官,他不惧怕(敬畏)神,也不尊重人。另一个是寡妇,她受尽冤屈,常去求官为她伸冤。寡妇指教会的地位,也指今世基督里的信徒;因为她们的丈夫基督(林后十一2)已经暂时离开了她们。她们的对头就是撒但,基督里的信徒受了撒但多少痛苦、压迫、流血、夺命。信徒和教会都在那里迫切求主出来伸冤(“伸冤”原文“为我讨得公道”)。这个官是一个不义的官,不能表征神,他不关心寡妇的冤屈,所以他多日不准寡妇的求告;后来他答应为寡妇伸冤,不是伸张正义,而是不堪寡妇的烦扰缠磨。这就显出祷告的力量和持久恒切祷告的功效。可见缠磨是祷告的秘诀;持久不放松的祷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秘诀,也是我们一生为神国祷告的要领。 这一段比喻中,最特别的“主说”这个词。本来是比喻,但主突然亲自出现说话了。祂说:「你们缠磨的祷告,对这不义之官尚且有效,何况对主说呢?」主和不义的官不一样,主是因时间的关系,到了祷告力量足够的时候,最终主必为她们伸冤的,「要快快的给她们伸冤了。」这是主宝贵的应许;我们应勤用祷告催促主早日回来。 祷告必须配合信心。什么是“信德”就是信徒在诸般试炼之中,虽然好像看不见主行动的时候,然而仍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对祷告的信心。主再来的时候,世界仍如往日一样,祂能找到忠民,找到靠信心而活的人,这些人已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试炼。 他们常常祷告,从不灰心。然而主来的时候,全地不会充满有信德的人。这就是这比喻说明祷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说到了这世代的艰难。 十六、(路十八9~14)「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前一个比喻,主耶稣强调祷告要恒切,紧接着主举例指出祷告的态度。此比喻中有两种人,一个是有地位的法利赛人,另一个是众人瞧不起的税吏。他们都上殿里去祷告,法利赛人昂首站着,他的祷告是自言自语,不像是向神求什么,全部在夸耀自我,“我怎样”“我怎样” …,标榜自己一切的义行,在他身上没有丝毫缺点。不止如此,另一面他借着祷告公开指责那个税吏,语气接近咒诅。 比较税吏的祷告,他不敢站到前面来,只是远远地站着,基本态度是自卑的。连举日望天也不敢,这是一个活在光中生命被暴露的态度。捶着胸说话,是忧伤痛悔之灵的祷告。他祷告的内容虽然仅仅一句话,却是极高境界的表达。「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这一句话中包含了七层意思:1、他心中真挚的敬畏神、赞美神。2、他自知有罪,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罪。3、在神面前有悔改的决心。4、他知道神有义有爱他懂得向神求告,求神怜悯。6、求神开恩赦免他的罪。7、他竭诚的恳求,有信心神必垂听。我们看见,主耶稣当时就作了反应,算他为义。“回家去”指最后的结局。自卑、自高就是结论。 十七、(路十九11~27)「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说:『有一个贵冑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银子,说:你们去做生意,直等我回来。他本国的人却恨他,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要知道他们作生意赚了多少。头一个上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主人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第二个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五锭。主人说:你也可以管五座城。又有一个来说: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主人对他说: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等我来的时候,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呢?就对旁边站着的人说: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他们说:主啊!他已经有十锭了。主人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罢!』」 ——读此比喻应与(太廿五14~30)交银十仆的比喻互相对比,两者都是主人要到外国去,交银仆人的比喻。路加所记的是主耶稣在进耶路撒冷之前,出耶利哥城时对众人所说的;马太所记是主耶稣荣进圣城以后,在橄榄山上对门徒说的。看来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诸如交银数,结局等。但如发现两者主人同,身分地位同,目标同,机会同,赏赐同,生命同,等等,细加辨别,就可略窥真理。路加告诉我们,主耶稣将近耶利哥的时候,行神迹使瞎子得看见。进了耶利哥城,使税吏悔改得救。跟随祂的人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了,于是主耶稣另设—个比喻,告诉那些跟随祂的人,在他的王国里必须有忠心的仆人,并且善于经营所交托的事。主目前暂时离开(复活升天)他们,将恩赐留给所有的仆人(十数指全体),让他们去用在传道的事工上,等祂回来的时候,忠心事奉的仆人,将按他们事奉的成果,分别得到赏赐,与主一同作王。另一面,恶仆受罚的原因,这个仆人不但不去作工,也忘记了过去主人的教导,反倒糟蹋恩赐。 手巾是在工作时擦汗之用的,他反倒用来包裹死藏恩赐,并且又责怪主人是严厉的人。因此,主人要凭他的口来定他的罪,夺过他所得的恩赐,给那忠心的,这是神的原则。 仆人共有十个,每个人都有一锭银子;马太福音的比喻只说了三个仆人,交给他们的银子数各不相同。两者主人同,恩赐不同;原因他们身分地位同,职分不同;他们的生命同,但遭遇不同;他们的目标相同,但方法不同;他们的机会相同,但结局不同,赏赐也不同。路加福音虽有十个仆人,但比喻中只举了三个仆人的情形,没有告诉我们其他七个仆人如何。事实上,主人已经指出运用恩赐的原则,仅此三种,就看仆人如何忠心事奉,所得赏赐或受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