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路加福音第七章拾穗

 

【路七1~10太八5~13

{\Section:TopicID=280}经文记载何故不同

问:马太福音八章五至十三节与路加福音七章一至十节所记百夫长求医故事;何以一为直接的,一为间接的?

答:这里所记的,并非两件事,也非一件事有了相反的记载。事实乃是如下:百夫长先遣人去见主;后来,他自己也来了。秩序如下:路加福音七章三、四、五节;马太福音八章八、六、七节;他回去;路加福音七章六节上半;路加福音七章六节下半,七、八节;他又来;马太福音八章八、九节。

这样的记载,和马太福音、路加福音的性质,是完全相合的。马太福音除去百夫长差遣犹太人的记载;路加福音则反之。马太福音除去凡足以使犹太人骄傲的;路加福音写给外邦人,藉犹太人的口,叫他们知道这个百夫长之善,是与他们有益的。―― 倪柝声

 

【路七1~10耶稣医治罗马军队长官——百夫长(centurion)仆人的事件。①表明耶稣传天国的事工,从犹太人逐渐扩展到外邦人;②耶稣高度评价百夫长的信心,预告外邦人在教会的作用将非常活跃,鼓舞没有亲眼见过耶稣,只通过传道者接受福音的外邦信徒。此事件与外邦人哥尼流进入单纯以犹太人构成的基督团契(10)形成对比;③强调耶稣的绝对主权和权威(6-8),确信他的话语是(7)大能之道,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④路加强调马利亚(1:45)、抬瘫子的四个人(5:20)、哥尼流等人的虔诚信仰,必带来惊人的结果。马太也讲述了此事件(8:5-13),但与路加稍有差异。马太记载百夫长直接祈求耶稣为其仆人治病,路加描述百夫长差派几位犹太长老祈求耶稣。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无论百夫长亲自去或差派长老祈求耶稣,意义上并无差别,因此马太简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圣经精读本》

 

【路七1~56耶稣第二次加利利事工。路加最先讲述了耶稣医治百夫长仆人的事件(1-10)。可以看出耶稣的事工从以犹太人为中心,逐步扩展到外邦人。也讲述耶稣救活拿因城寡妇儿子(11-17)和会堂长睚鲁女儿(8:40-56)的事件。这两件事暗示将来他必征服死亡复活。此外,还包括医治百夫长仆人(1-10)、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8:26-39)、平静风和海的神迹(8:22-25)等。当施洗约翰派人询问耶稣是否是弥赛亚时(18-35),耶稣借他所行的这些神迹作出明确的答复。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事件,就是妇人用香膏给耶稣抹脚(36-50)。在耶稣受难时也有一次类似事件(26:6-13;14:3-9;12:2-9),意义如下:①承认耶稣是受膏者弥赛亚;②预表耶稣死后,身体将被香膏涂抹、埋葬(19:39-40)。此外,耶稣教导“撒种的比喻”(8:4-15)、“点灯的比喻”(8:16-18)。“撒种的比喻”四福音书都有记载。 ──《圣经精读本》

 

【路七2有一个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害病快要死了。

         这位百夫长是个外邦人,统率驻军防守边城迦百农,负责警备。他敬畏神(5节),但可能没有进犹太教。参四31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百夫长:罗马军队的“长官”,手下有100名军人,执行罗马政府下达的命令,维持军队纪律,起着军事枢纽的作用。他们大多是罗马人,以残酷的手段治理殖民地。本文的百夫长爱护犹太人,受他们的尊敬(5),是很特别的事。宝贵的仆人:百夫长不是为自己或亲属、而是为手下的仆人祈求耶稣,这更令人感动。这个仆人与百夫长的关系不明确,作为百夫长的仆人,百夫长并无责任负责他的疾病。作为征服者,百夫长并未摆出高傲自大的姿态,反而为自己的仆人向耶稣祈求。百夫长的信心受到耶稣的赞扬。 ──《圣经精读本》

 

【路七2~11;太八5~13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患病了,是谁求助于耶稣?百夫长(太八)抑或那仆人自己(路七)?】

     马太八5指出:「耶稣进了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进前来,求他说」,这段经文清楚显示,是百夫长往见耶稣。那时候,他的仆人病得要死,躺在床上,当然不可亲自前往求耶稣。

    路七2则指出:「有一个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害病快要死了」。从上文下理看来,第三节的主词应是百夫长(中文和合本清楚道出),经文是这样说:「百夫长风闻耶稣的事,就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来救他的仆人。」这节经文可算是明确的证据,清楚指明并非正在生病的仆人往见耶稣。在希腊文圣经中,分词「听,hearing(akousas)及动词「托,he sent(apesteilen)的先行词都是「他,by him」(auto)。由此看来,马太与路加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是互相吻合的。

在此或可以指出,路加记述了事件的详情。百夫长首先托几个犹太长老往见耶稣,向耶稣解释百夫长是何等尊敬他,之后,百夫长才亲自求耶稣。耶稣已开始前往百夫长的家,走了一半路,就遇上了百夫长,于是,二人就在街上谈起话来。──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路七3百夫长风闻耶稣的事,就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来救他的仆人。

         “长老”是指民间的领袖。在这些犹太人眼中,百夫长是“配得的”(4节),但百夫长十分尊敬耶稣,却“自以为不配”,并且深信耶稣话语的力量(7节)。他的谦卑和信心得到了耶稣的称赞(9节),他的仆人也因此得到医治(10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七4~5切切地求他说:犹太长老的态度,与当时犹太人藐视外邦人的态度(15:1;6:13)形成鲜明对比。这表示他们对百夫长极其友好,甘心乐意替他向耶稣祈求。因为百夫长平时善待他们民族。从中可以看到“我们行善,不可丧志……到了时候就要收成”(6:9)的真理。切记,耶稣医治百夫长的仆人,不是因为百夫长行善,而是他的信心(9)。得救并非因人的功劳,完全本乎神的恩典(2:8,9) ──《圣经精读本》

 

【路七6耶稣就和他们同去。离那家不远,百夫长托几个朋友去见耶稣,对他说:“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

 

【路七6~8百夫长派人劝耶稣不要进自己家,可能是担心耶稣进入外邦人的家而受到犹太人的指责。更重要的原因是百夫长清楚耶稣掌握主权的性质和全能,清楚自己当有的态度。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他就去作:这句话表明以下事实:①百夫长熟悉军队里上下级的关系,所以很清楚有神性权威的耶稣与自己在属灵方面也是上下级关系。在众人面前肯定这一事实。百夫长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历认识耶稣的实质,这提醒信徒不要抽象地看耶稣,而要通过实际生活认识耶稣;②上司的命令有绝对权威,百夫长相信耶稣的属灵命令也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他相信耶稣通过话语就能成就此事。这样的信仰是正确的,也是稳固的;③他谦卑地实践这样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

 

【路七7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路七9希奇:百夫长的信心之大,与犹太人排斥耶稣的情景(6:6)形成鲜明对比。犹太人排斥弥赛亚,外邦人接受弥赛亚;新约教会就是因着外邦人的加入大大扩张、传扬,促进世界的福音化(4:1-30;18:43;9:1-2;42:1;9:9,10;1:11;6:1-6;11:25)<13:1-28:31,保罗的宣教原理> ──《圣经精读本》

 

【路七11拿因:拿因”(Nain)的意思是“喜乐”,距耶稣的故乡拿撒勒约16公里,距离以利亚使书念妇人的儿子复活的地方书念不远。 ──《圣经精读本》

 

【路七11~17四福音书只有本书记载了耶稣使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的事件。这件事具有如下意义:①证明耶稣是弥赛亚。旧约以利亚使撒勒法的寡妇之子复活(王上117-24)、以利沙使书念妇人的孩子复活(王下4:32-37);新约彼得使大比大(多加)复活(9:36-43)、保罗使犹推古活过来(20:7-12)。都是他们借着祈求神,神便救活了死者,耶稣只用一句话,就使死人复活,从而见证自己是掌管人类生死祸福的神的儿子(14,15);②预表耶稣将来不仅征服死亡而复活(24:36-48;2:19),到了末世,众信徒也会复活(林前15:12-54;帖前4:15-18);③明确表明耶稣对人类的怜悯。死者(11)是寡妇的独生子。寡妇已经失去丈夫,再失去惟一的儿子,就无能力继续生活下去。耶稣怜悯、安慰了这位妇人(13),救活了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这无疑是神的大爱,神以无法测度的大爱爱着人类。此外,耶稣使死人复活的事件还有两次:使睚鲁的女儿(8:40-56)和马大姊妹的兄弟拉撒路复活(11:17-44) ──《圣经精读本》

 

【路七12将近城门,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他母亲又是寡妇,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

         寡妇丧独子为世间最悲惨事,耶稣来到,哀伤化为喜乐(15节)。

     拿因城寡妇之子复活,不是由于寡妇的信心,而是完全基于耶稣的慈爱、怜恤和神子的大能。拿因城在耶稣家乡拿撒勒南方不远。

四本福音书共记有耶稣三次叫死人复活,这是其一,也是唯一记有这个故事的福音书。其他两次是睚鲁的女儿(可五41)和拉撒路(约十一44)。──《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七13清楚地表现耶稣行神迹的动机。很多时候耶稣根据人的信心行神迹,有时也会在与信心无关的情况下,出于怜悯和爱而行神迹(15:32;20:3;1:14;8:2)。因此感受到耶稣无法测度的大爱——为了拯救犯罪的人类,他亲自来到这个世界。──《圣经精读本》

 

【路七14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

         按着杠:按照犹太律法,这行为是不洁的(21:11;19:13;31:19)。耶稣按着杠是因为:①把寡妇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②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使耶稣沾染不洁,他反而行出使人复活的奇事。这与耶稣伸手触摸麻疯病人并将其医好的事件意义相同(8:2-4) ──《圣经精读本》

 

【路七15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

         交给他母亲:耶稣怜悯这位妇女,救活了她宝贵的儿子。意味着耶稣怜悯只能在罪中死亡的我们,赦免我们的罪,重新赋予我们新生命。因此我们应当因着基督的救恩将荣耀归于神,常常向神献上感谢(林前1:4;5:20) ──《圣经精读本》

 

【路七16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 ”又说:“神眷顾了他的百姓!”

         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这话表明拿因城的百姓把耶稣视如以利沙那样的大先知。事实上,以利沙和耶稣使死人复活的神迹很相似。况且拿因城与以利沙行神迹的书念也很近(11),可能这里的百姓对当年以利沙行的神迹相当熟悉。但是玛拉基先知之后,到耶稣时期已经约四个世纪没有出现先知。耶稣行如此大的神迹,百姓惊讶并把他视为大先知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如果他们进一步了解耶稣是弥赛亚,就不会做出把耶稣钉在十字架的愚昧之事。 ──《圣经精读本》

 

【路七18~20约翰虽身陷监狱,外面仍有过去随从的门徒。当约翰看到耶稣受洗时有圣灵降临在他身上,就确信他是真正的弥赛亚(1:30-34),并把此事向众人和自己的门徒作见证(1:29,34)。当很多人甚至自己的门徒跟随了耶稣(1:35-40),他也能说出“他必兴旺,我必衰微。”(3:30)。约翰询问耶稣弥赛亚身份的问题,神学家的见解各异,请参照太11:2,3 ──《圣经精读本》

 

【路七1823施洗约翰曾经公开承认过耶稣就是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弥赛亚,他以为耶稣要立刻施行拯救和审判(三16),可是耶稣既没有用圣灵与火施洗,也没有施行审判,只在不断教训和行神迹。他因此开始怀疑,也许耶稣只是另一位先知

耶稣先知约翰差来的门徒:祂奉差来到世间是传扬福音,是来服侍(四18),审判是将来的事。

“瞎子看见…死人复活”等事都是旧约所预言在弥赛亚国度降临时会有的事(见《以赛亚书》三十五56 ;六十一1。)耶稣引用,间接提醒约翰祂就是基督,藉以坚固他软弱的信心。23节应为针对约翰而说,因约翰的信心此刻正受到考验  ──《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七18~35施洗约翰的门徒目睹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到监狱里告诉了约翰(3:20)。于是约翰差门徒去耶稣那里,问他是否是弥赛亚。对此,耶稣借所行之事回答施洗约翰。请参照平行经文太11:2-19 ──《圣经精读本》

 

【路七22耶稣引用旧约弥赛亚的预言,间接回答约翰的提问。这表明:①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和事奉是旧约预言的应验;②通过他所行的神迹和能力证明基督的救赎事工和弥赛亚身份。 ──《圣经精读本》

 

【路七24约翰所差来的人既走了,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

         耶稣称赞约翰为新时代的前驱,是神所应许的以利亚。不过约翰只属基督来前时代的人物,在新的神国里的人连最小的地位都大过他(28节)。从约翰当日见证基督和犹太人对他的响应,已可见到犹太人拒绝基督的预兆(32节)。参《马太》十一11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七24~28焦点在于介绍约翰的使命。耶稣称他为“先知”、“使者”,暗示约翰的事工与耶稣的事工有着密切关联(1:5-25)。但因着约翰身陷狱中,他的事工只能结束(3:20)。耶稣对约翰作出历史性的评价(28)。详细资料请参照太11:7-14 ──《圣经精读本》

 

【路七25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华丽衣服 、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

 

【路七29~35耶稣借描绘小孩的喜怒无常,讽刺斥责以顽梗的心敌对自己和约翰的犹太领袖。 ──《圣经精读本》

 

【路七30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没有受过约翰的洗,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注:2930两节或作“众百姓和税吏听见了约翰的话,就受了他的洗,便以 神为义;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不受约翰的洗,竟为自己废弃了 神的旨意”)。

 

【路七3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智慧的神的儿女,也就是听了福音以神为义的人(29节),见证并且喜悦神藉耶稣所做的工,和祂说的话。──《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七36爱是罪获赦免重生了的人所结的果子,也是信心的结果(约壹四7)。这个女人作的事是她发自信心的感恩,也是35节的好说明。耶稣要法利赛人西门反省,因他对耶稣的接待远不及这女人。这个女人因罪得到赦免,已不再是原来的她了。47节可译为:“她的爱多证明她许多的罪早都赦免了。”西门的动机很可能想抓把柄陷害耶稣,并非真想听教训。参附录<新约时代的犹太教派>中法利赛人一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七36~50耶稣在法利赛人西门家(40),有一个女人拿着香膏抹耶稣的脚。前面已经说过,耶稣的生涯中发生过两次这种事情(1-8:56)。这里可以注意到,用香膏抹耶稣脚的女人是个罪人,邀请耶稣作客的是法利赛人。可以发现以下几点:①西门虽然邀请了耶稣,并没有遵行待客应有的礼节;而这个女人如此爱耶稣,以至用泪水浸湿耶稣的脚,用头发擦干,再抹上香膏;②西门没有视耶稣为先知,更不认为他是弥赛亚;而这个女人知道并相信耶稣的身份;③结果自称信心最大之最公义的西门,受到耶稣的责备;痛悔自己是罪人的女人,却罪得赦免。只有把自己交到神面前,认罪悔改,并接待耶稣为主,才能蒙恩得救。在属灵方面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23:12) ──《圣经精读本》

 

【路七36~50路加福音七章所记请耶稣吃饭的西门,和用香膏膏耶稣的女人,是否与马太福音二十六章的西门和那女人相同?】

    不少人因为对于圣经不熟悉,所以时常张冠李戴,把不同的人物与故事,当作相同的人物与故事来讲说。这里的西门和膏那稣的女人,便是一例。

    路加福音七章的西门是一个不以礼貌待那稣的法利赛人(3644节)。马太福音二十六章的西门是曾长大麻疯的,并没有说明他是否法利赛人,也没有说他对那稣无礼。路加所记那个女人是一个罪人(3739节),那稣曾赦免她的罪(48节)。马太福音二十六章的

女人是在伯大尼家,与约翰福音十二章的马利亚同一人,那稣曾赞美她所作的是一件美事,并不是赦免她的罪。

    还有,路加所载的西门和女人是那稣第二次在加利利传道时的事,马太所记乃是最后一个礼拜在耶路撤冷对面的伯大尼的事,显见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人物、地点、时间都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假如把这个故事混为一个故事来讲说,会闹出很大的笑话。这就等于“两个拉撒路”的笑话一样,“马大、马利亚的弟弟拉撒路死后复活,复活后因为家境困难,结果流为乞丐,在那财主门口求乞,也浑身生疮,后来又死了,被天使带到亚伯拉罕怀中”。

    要分辨两个故事是否相同的方法乃是,人物是否相同?地点与时间是否相同?故事的上下文的前因后果是否相同?――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路七37“罪人”一词参五30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一个女人,是个罪人:按传统,在当时犹太社会,罪人女子不能随便接近法利赛人的家。这可以再一次感受到那女子对基督耶稣的信心和爱。 ──《圣经精读本》

 

【路七41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

         这比喻的意思是:得到赦宥越大,感恩也越深。耶稣没有正面答复西门,祂用这个比喻让西门自己说出了答案。──《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七41~42比喻的宗旨:①被西门定为罪人的女人(39),反而对耶稣表达了满溢的爱。难道这不是因确信自己罪得赦免而应有的行为吗?(47);②虽然耶稣同样爱着西门和那个女人,但西门却不爱耶稣,他的错误是很明显的(44-46) ──《圣经精读本》

 

【路七44水洗脚:客人应邀到来,主人会先请客人落座,然后端水让客人洗手、脚。法利赛人西门虽然主动邀请耶稣作客(26),却没有相应的待客礼节。这是很失礼的,甚至使人怀疑他邀请耶稣的意图。 ──《圣经精读本》

 

【路七48~50耶稣具有赦罪的权柄,请参照可2:9-10 ──《圣经精读本》

 

【路七50从果子可以认出树,从外在的行为可以认识人的内心(六43)。耶稣称赞那女人的行为,希望让西门看见她的信心。参看《雅各书》二1416。耶稣打发女人回家时只说救了她的是她的信心,要我们明白得救乃是靠相信基督。有了信心又能活出来,是神所喜悦的 ──《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