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路加福音第六章拾穗

 

【路六1有一个安息日,耶稣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

         安息日有四类工作是禁止的,这包括了收割、打榖、搧簸谷物和预备食物;在技术上来说,耶稣的门徒把这四项禁戒破坏无遗。掐摘麦穗是犯了收割之罪;手搓麦穗即是打;谷吹掉穗糠便是搧簸谷物;最后吃下麦子更表明他他们在安息日预备食物。对我们来说,整件事看来确属有点滑稽;但我们不要忘记,这在严谨的法利赛人看来,却是死罪;规矩仪文既被破坏,这样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了。──《每日研经丛书》

         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按照犹太律法主义观念,这一行为犯了两条罪:第一,掐麦穗是犯安息日收割的罪;第二,用手搓是犯安息日打场(碾米)的罪。 ──《圣经精读本》

 

【路六111这里记的门徒搓麦穗吃的事和治好枯干手的神迹,都是基督有权柄的好说明。在耶稣眼中,拒绝做善事等于为恶;人的生命随时可以消逝,必须及时悔改,没有中立的余地,也不可以袖手旁观。拯救人的灵魂是关乎生命的大事,相形之下,传统的规例便变得十分次要了。参九23以后经文十三3.

照传统规例,安息日不可收割也不可治病,只有生命 遇到极端危险时例外。

大卫所作属此例外,耶稣用来为门徒辩护。安息日乃古时为神的百姓而设,表达人对弥赛亚时代的期待。

犹太人泥守安息日,却不知道所期盼的主基督已在他们当中(5节)。

见《马太》十二1,34,及7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耶稣和法利赛人关于安息日的争论(12:1-14;2:23-3:6)。争论的起因是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吃(1-5),并且在安息日耶稣医治手枯干的人(6-11)。从5章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无法兼容的紧张(5:30-39)就开始深化和扩散。关于安息日的争论还有4:2次在约5:1-18;9:13-17,其他2次在本书13:10-17;14:1-6。遵守安息日的问题成为主要争论焦点的原因如下:①神创造天地完工,7日安息了(2:1-3)。在十诫中命定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20:8);②守安息日与人的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有必要明确那日不能做的事项;③犹太拉比对此规定出细节。但由于HillelSammai学派之间有相反的规条,经常发生冲突。耶稣却教导他们:①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人(5);②父神在安息日作工,因此耶稣也作工(5:17);③安息日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存在(2:27);④所以安息日也能作善事,轻忽这一点,反而是罪(9)。从而打击犹太人有关安息日形式主义的错误观点。──《圣经精读本》

 

【路六3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做的事,连这个你们也没有念过吗?

    这个“连”字显然有讽刺的意味。这些人是律法的斗士,他们熟悉律法,并且以他们的旧约圣经知识自豪。──《摩根解经丛书》

 

【路六3~4撒上21:1-6记录了这事件。大卫一行吃了除祭司之外别人不可吃的陈设饼。这件事显然表明律法的根本精神——爱和公义。所以耶稣教导法利赛人,与其急于在形式上守律法,不如先明白神赐人安息日的根本目的(23:23)<31:12-17, 守安息日的属灵意义> ──《圣经精读本》

 

【路六5又对他们说:“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祂并没有废除安息日,祂来不是要取消安息日,乃是要解释安息日的意义,要避免安息日为人所误解。──《摩根解经丛书》

         耶稣是“安息日的主”。基督与父神一同创造了天地(1:26),7日安息了(2:1-3);而且他要重新恢复始祖亚当堕落后被罪污染的世界,带给人类永远的安息(4:1-11)。神把这样的安息日制度,特别赐予以色列百姓作为规例(20:8-11;5:12-15),有如下目的和意义:①为了神自己的荣耀。安息日是纪念神创造天地万物的日子,作为他的被造物,人有义务纪念赞美神奇妙的圣工(89:5);②作为神在万民中拣选以色列百姓作他选民的标记(31:13)。预表神从世界中,把自己的百姓分别为圣(1:3-6,提后1:9);③为了感谢神从埃及救赎作奴仆的以色列民(5:15)。如同今天的信徒为了感谢和纪念神从罪的奴役中救赎自己,主日聚集敬拜赞美他;④为了给人安息(20:10),神吩咐人六日要劳碌作一切的工,第七日安息,预表信徒因着耶稣基督,将来在天国得享永远的安息(4:1-11)。由此可明确知道,安息日是为了神的荣耀,也为了人的益处而设立的(2:27)。犹太人却没有领会安息日的根本意义,只注重禁止条例——“第七日,任何工都不可作”(20:10)。以至把神为人类所赐的美好定例,变为限制人类行为的律法,既愚蠢又错误。比如现今如果信徒住在离教会很远的地方,为了主日礼拜坐车,付车费就是犯了安息日的定例吗?或主日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身体不适求医问药,难道这也是犯安息日的行为吗?答案可想而知。今天仍有信徒因这些问题而苦恼。因为有些虽信仰年龄长,却未懂得福音真理的人错误地教导了安息日的教训。我们千万不要再重蹈覆辙了!耶稣是安息日的主人,他既然让我们从人本主义枷锁中得自由,没有必要再因人定的规例束缚自己。既然安息日行善是神的旨意,每当主日,我们都应当:①感谢主一周的保守和带领(帖前5:18);②与信徒分享交通(1:14;2:43-47);③更加努力关心邻舍、行善(13:16) ──《圣经精读本》

 

【路六7~8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及邪恶。他们允许人在安息日行割礼(7:32),救出掉在井里的牛和驴(14:5),却不容耶稣在安息日医病,反而把这一事件作为诉讼耶稣的机会。耶稣知道他们邪恶伪善的欺骗行为,为了揭露他们的诡诈,公开医治没有向他求医的病人(10)。从中可看出耶稣:①对不义毫不让步;②主动施恩给罪人<林后 绪论,关于恩典> ──《圣经精读本》

 

【路六9耶稣对他们说:“我问你们,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

    祂实际上是说,你面对着这样的一个病人,只有一个选择,你不行善,就行恶;你不是救他命,就是害他命;你不是采取行动使他得痊愈,就是使他永远痛苦下去。这两个选择实在形成了惊人的对比。基督用祂的问题,向他们提出激烈的挑战。在面对人类的悲惨和被弃绝时,我们不能采取中立的态度。我们不是设法相助,就是在毁灭他们。我们必须对人行善,否则就是对人行恶。──《摩根解经丛书》

         耶稣质问犹太人(2:27),指责他们歪曲律法的根本精神。耶稣在安息日医治病人,不仅没有违反安息日定例,反而成就神设立安息日的根本目的。 ──《圣经精读本》

 

【路六11这里的法利赛人以异乎寻常的憎恨,对待刚刚援手救治病人的耶稣。这是个突出的例子,显示出世人爱律例法则,过于爱上帝。在教会中,这类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争端并不在乎有关信仰的大事,而在于教会的体制等支节。李顿(Leghton)曾经说过:『教会的管理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和平与调协,仁爱与善意,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重视制度胜于上帝,却是层出不穷的危机。──《每日研经丛书》

 

【路六12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

    向神祷告这个词,希腊文是proseuche,意思是祷告的殿,祷告的小室。希腊文新约圣经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确信它是说耶稣整夜在神的祷告之殿中。神的殿,多美的词!

    “神的殿”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圣经中,是雅各在路斯大梦初醒的时候。他说,“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那里没有圣殿,没有会幕,也没有祭坛。那地名叫路斯,他在那里找不到崇拜的地方。他只找到一块石头,就枕在上面睡着了,在梦中他看见了天梯。这就是神的殿。──《摩根解经丛书》

         参《使徒行传》简介中的<参考资料>“十二使徒”条。以色列有十二个支派。十二使徒的拣选,是一个新的属基督时代的开始。六1749的宝训阐明了这个新时代的方针与指导原则。人凭信心(不靠行为)便可成为神国的子民,外邦人(七110)和妓女(七3650),只要有信心,也可蒙福脱罪得赦。新的救恩时代远远超越旧的日子,连天国里最小的都可以大过施洗约翰(七28)。──《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六12~16耶稣设立十二门徒,在自己升天后,通过他们继续把天国的福音扩展到全世界(1:8)<3:13-19;28:16-20,门徒职分> ──《圣经精读本》

 

【路六13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

“到了天亮,叫祂的门徒来。”是指祂所有的门徒,相信为数一定不少,因为17节明白说到,“有许多门徒。”祂叫他们都来。前一晚他们都离开祂,让祂独处。现在祂要他们来到面前,祂要从其中拣选十二个人。这个拣选的行动充满了权威性。祂没有叫祂所有的门徒来一齐商量,祂乃是亲自拣选,这拣选乃是一种永恒的智慧之举。祂直接拣选了最适当的人。

我们都知道使徒就是使者的意思,但这个词还另有意义,却常被我们忽略了。“使徒”一词在希腊文中,第一个意思是“分开”,第二个意思才是一般所用的使者、代表。这个词指明了一种服务、服事,但它的字根有“分开”的意思。马可福音说到耶稣以一种醒目的方式拣选门徒,祂先设立十二个门徒,要他们与祂同在,然后再打发他们出去。祂使他们分别出来,先与祂在一起,然后再差他们出去,作祂的代表。──《摩根解经丛书》

 

【路六17耶稣和他们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同站的有许多门徒,又有许多百姓,从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边来,都要听他讲道,又指望医治他们的病;

         站在一块平地上:平地”希腊语�N��b ����ou pedino�s   ,可能是太5:1山上的平坦地方,不是耶稣在加利利海边教训百姓时的平地(9:12;14:13)�N��b  pedino�s ──《圣经精读本》

 

【路六17~49路加在4:14-16见证了耶稣的第一次加利利事工。在他见证耶稣的第二次加利利事工(7:1-8:56)之前,先介绍了他伟大的讲道。马太也记载了这些讲道,就是著名的“登山宝训”(5-7)。在本书和马太的记录中发现一些内容、背景上的差异。马太描写耶稣讲道的场所在山上(5:1);路加写为“平地宝训”(17)。因此有些神学家为了区别马太福音的“登山宝训”,习惯称本书的讲道为“平地宝训”。“平地宝训”内容如下:①有关祝福和咒诅(17-26);②有关爱仇敌的教训(27-36);③有关论断的教训(37-42);④见证行为的果子(43-45);⑤智慧的建筑师和愚昧的建筑师(46-49)。本讲道与“登山宝训”都从蒙福的人开始,以智慧和愚昧的建筑者结束。马太把耶稣的讲道集中在一处(5-7),路加则把耶稣的讲道分散在多处(11:2-4;12:58,59;13:26,27;14:34,35;117)。我们无从知道耶稣的这些讲道是一次讲完的,还是分开讲述的。一般认为耶稣讲过几次类似的道(5:1-7) 差异简略整理如下图表:

耶稣话语中的属灵意义,及其他详细内容,请参照太5:1-7< 绪论, 有关登山宝训中八福的研究> ──《圣经精读本》

 

【路六18~19本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耶稣的能力。 ──《圣经精读本》

 

【路六20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

    “贫穷的人有福了,”当然指的是灵里贫穷的人。灵里贫穷的人能够深深认识到自己的贫穷、无用,并且具有极大的谦卑,那和虚假的谦虚大不相同。我们从另一个字“柔和”可以找到相同的含义。耶稣说,“我心又柔和谦卑。”那就是祂所说灵里贫穷的意思,不是拿不定主意、缺乏勇气、没有信心,乃是“虚己”。那些自己感到灵里贫穷的人,一旦站在人面前,为神说话的时候,他就在灵里刚强起来。──《摩根解经丛书》

         《马太》的登山宝训记有八福( 太五312);《路加》的宝训记有四福与四祸(六2026),讲的都是良善生活的标准,是向已经接受了基督的信徒提出的;要求大家靠赖圣灵的帮助在行为上活出信心来。信徒凭这些标准可以知道自己生活的真正光景。第四福是宝训的重点:门徒若为主的缘故受苦,应该欢喜,因为有极大的赏赐。参看《马太》 1注。

“四祸”(六24 26)不见于《马太》,是2023节所举“四福” 的反面陈述,也是专对信徒而讲的。──《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六20关于「八福」的记载,路加福音的第一福缺少了「灵里」这字眼。原因为何?】

 马太福音五3记载八福中的第一福:「虚心(照英文意译是『在灵里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若参看路加六20,则有如下记载:「……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两者是否有矛盾呢?绝不!两段说话虽同出于耶稣,却是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下说的。

正如「登山宝训」这总题所暗示的,马太五、六、七章是耶稣在加利利的山上时所说的;当时,耶稣说话的对象是门徒,而群众并不在场(参太五1)。至于路加福音所载那段较为简洁的讲论,却不是耶稣在山上说的;刚刚相反,讲论的背境是在平原上(epi topou Pedinou,路六27)。在路加福音的这一段,耶稣说话的对像并不限于一小撮门徒,听众却是一大群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包括犹太、耶路撒冷、推罗及西顿。马太的第二福与路加的第三福有点相似,但形式有显著不同。马太的第三福则不见于路加之处。马太的第四福就变成路加的第二福,其中却少了「慕义」这字眼。马太的第五、六及七福都是路加所没有的。马太的第八成了路加的第四,用字及形式上却大有不同。由此看来,马太及路加论福的记载,是耶稣在不同时间说出来的:故此,两者根本没有冲突。──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路六2023祂想到的是在神古代百姓的历史中,那一连串光芒四射的先知,他们是神的代言人。他们一直受到迫害,真正的先知总是受人迫害。──《摩根解经丛书》

 

【路六20~26耶稣有关八福的教训,与马太的记录有差异:①只涉及马太福音八福中的四种(5:3-13);②马太只讲祝福,路加也讲咒诅(24-26)。请参照太5:3-12的注解。 ──《圣经精读本》

 

【路六2426里的先知却受人赞美。那些被迫害的有福了,被称赞的有祸了。──《摩根解经丛书》

         富足人的祸,不单是因为富足,可能还有如下原因:①他们弃绝未来永远的祝福,只选择眼前一时的满足;②牺牲别人满足自己的欲望;③对属灵世界毫不关心,因此必然遭祸。而为耶稣受穷的人,他们现在的痛苦将来都将转变成神国的荣光(20-23)。这是因为他们渴慕永生,即使在所受的苦难中,也甘心知足(8:17,18)。所以为耶稣而活的人,虽然遭遇困苦,也不必灰心(林后4:1;加六9;帖后3:13),因为神必赐生命的冠冕给得胜者。 ──《圣经精读本》

 

【路六2538胜过仇恨的方法就是爱,如果我们真有足够的爱心,足够的行动,足够的恩惠,并且住在与父神的交通中,不久之后,那恨我们的人就会带着礼物和祝福来见我们。我们的主作到了这些。当他们夺去祂的外衣,又为祂的里衣拈扲斗的时候,祂静默无声,一点不抗议。祂是祂自己法律的启示者,也是诠释者。──《摩根解经丛书》

 

【路六27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世上的爱是有来才有往的爱(3234节),神国子民的爱是无来亦有往,以善报恶的爱,用爱来回答虐待我们的人(2730节)。一句话:“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这正是天父的爱,作神儿女的人应彰显这爱(35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六27『爱』在希腊文来说,有三个不同的用字。伊蓝(cran)是用来描述男女之间的热爱。非莲(philein)是描述对至近至亲,从心底流露出的爱意。然而这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两个字,而是阿佳盘(agapan);让我们在下文里,把这个字的意思详细的翻译出来。

         亚佳盘(Agapan)是指对别人的慈爱,一种活泼的感情。意思是说无论别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却待之以至善;而且我们要刻意的撇下成见,以慈爱之心去实行。──《每日研经丛书》

 

【路六2730先看积极的方面,爱,待他好,为他祝福,为他祷告。要爱谁?爱“你的仇敌”。待谁好?“恨你们的”要待他好。祝福谁?祝福那咒诅你们的。为谁祷告?为凌辱你们的祷告。这些是对待憎恨你们之人的爱的法则,是主动的。另一部分是被动的。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也拿。凡有求于你的,就给他。我们也许会说,这些都是无懈可击的劝导,但不一定实用。别忘了,这是我们的主对祂自己的门徒说的,我们若批评这些话,就是批评祂。应当记住,祂呼召人去达到这个几乎不可能的标准,祂同时也供应恩典和能力,使人能够遵行祂的呼召。──《摩根解经丛书》

 

【路六27~49(5:38-42;7:1-27) ──《圣经精读本》

 

【路六3134是启示在爱的法则之下,一切行动的方法。这里重复了登山宝训中的金律。除非我们被爱所管理,我们无法遵行这些。然后祂给他们一些实用的规则,祂三度问道,“有甚么可酬谢的呢?”希腊文里“酬谢”是恩惠的意思。你若单爱那爱你的人,有甚么恩惠可言呢?你若善待那善待你的人,有甚么恩惠可言呢?就是罪人也是如此行。你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甚么恩惠可言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恩惠是超越过对公义、公平、平等的要求。这就是祂对属祂之人的期望,特别是对祂的先知的期望。──《摩根解经丛书》

 

【路六38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路六3945主说明了祂讲这些事的原因。有关瞎子领瞎子的比喻,可以从祂接着所说刺与梁木的事上找到解释。瞎子不能领瞎子,同样的,一个眼中有梁木的人也不能纠正一个眼中有刺的人。

    再一次我们看到,要测验善工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结果子;行善的目的,乃是为了结果子。祂心中一直想到的,就是祂的使徒,他们要成为祂的见证人。──《摩根解经丛书》

 

【路六3949耶稣教训门徒日常生活的一些原则:第一,应学效耶稣。甚么样的老师出甚么样的学生。跟法利赛人学,只是瞎子领瞎子。要做个好领袖,应先自己做模范(3942节)。其次,一个人的行为好坏决于他的品格;反过来说,行为可以反映品格。好学生是听了耶稣的话又去实行的人。这种人在审判的日子才站立得住。──《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