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马可福音导论短篇信息

 

目录:

马可福音的特点   陈希曾

写信给罗马人的福音   陈希曾

马可福音也是彼得福音   陈希曾

马可福音简介(李广)

马可福音简介(杨震宇)

马可福音研究(巴斯德)

 

 

马可福音的特点   陈希曾

 

一个最年轻的人,却给了我们最古老的故事;好像我们虽称十字架古老,却非陈旧。

 

四卷福音,四种启示

读圣经的人都知道这四本福音书所启示的重点各自不同;马太记载我们的主是君王,路加记载我们 的主是一个完全人,马可记载主耶稣是神的仆人,约翰则记载主耶稣是神的儿子。这四方面的认识和 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约翰福音特别说到生命,路加福音特别说到见证,马可福音说到 事奉,马太福音说到职事。我们今天在地上跟随主,其实不外乎这四件事,生命、见证、事奉、和职 事。要认识生命,必须读约翰福音;要知道什么是见证,必须看路加福音;要知道怎么来事奉,必须看 马可福音;要晓得我们的职事是什么,就必须读马太福音。

就写成的时间来说,四本福音里最早的一本是马可福音。马可福音公认是马可写的。为什么神特 别拣选马可来写福音书呢?马可到底是谁呢?马可第一次出现是在使徒行传十二章12-18节,彼得 从监牢里面出来以后,他想了一想,就往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去。此处「称呼马可的约 翰」,就是写马可福音的马可。当时犹太人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希伯来名,另一个是上学时使用的。 约翰可以说是马可的希伯来名字,而马可则是他罗马的名字。在众多神的仆人中,圣灵为什么特别拣 选马可?马可根本不是十二使徒中的一位,所以马可福音的资料几乎都不是直接的资料,泰半是二手 的资料。但是很希奇,圣灵并没有找十二使徒的一位来写第一部有关神忠心仆人的福音书,却特别找 了一位最年轻的人,写下了一卷最古老的福音书。

 

活泼的福音,充满特色

马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查考圣经,可知他是一个少年人。仔细读马可福音,我们可以在 这卷书里读出少年人的味道,许多地方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赤子之心。比较四卷福音书便曾发现马可福 音和马太、路加、约翰三卷福音书不一样:

一、用词简单——马可叙述故事颇具小孩讲故事的味道,用语简捷,一点他不繁复,然而他的笔 法却非常生动。他不像路加擅用希腊文,也不像马太旧约底子非常丰富,更不像约翰那样思想深邃。 马可没有文法上的讲究,他不是一个简单式句子然后再加一个复杂式句子,马可福音里所讲的故事是 把所有简单的句子统统用「和」(或「与」,英文的AND)这个字连在一起,一句接一句,串起整个故事。 从英文译本来看,单就第三章的经文为例,全章共三十五节,其中二十九节用到AND。假若将马可福 音分成一百段,除了九段之外,在原文全是「和」字连接起来的,足见其用字之简单。

马可让我们觉得,他说故事是那么生动,那么真实,因为他道出的是宇宙中最伟大也是最真实的 故事,如果小孩子能听得懂,那么全世界的人就都听得懂。

二、常用「开始」一词——马可还喜欢用「开始」,可惜中文和合译本大多把它删掉了。全书共 用「开始」二十六次,例如:「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四1),原文是「耶稣又开始在海边教训人」。 又如「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六2),原文是「到了安息日,他开始在会堂里教训人」。又 如「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 道理」(六34),其中「开口教训他们」原文是「于是开始开口教训他们」。

三、动词用现在完成式——马可福音所记载的都是过去的事情,照理所用的动词当然都应该是过 去式;虽然中文的动词不分时间性,但是希腊文,英文的动词过去式与现在式的用字完全不一样。例如「他说」,英文现在式用HE SAYS;过去式用HE SAID。其他几卷福音书记载主耶稣的事迹都用过去式 的动词,唯独马可福音用现在式,使人感到非常之生动,好像里面所说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一样。马 可所以把许多过去动词变成现在式,就是要叫读者看见这件事情不只是发生在二千年前,也好像发生 在今日。少年人不讲究文法,讲故事就是这样,不管是不是过去的事,他只知道一件事发生了,就好 像发生在目前一样。马可福音中「他说」「他们说」用现在式的,至少有七十次,这是另一个特点。

一个最年轻的人,却给了我们最古老的故事;好像我们虽称十字架古老,却非陈旧。马可福音记述 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年前,但马可说得有血有肉,可歌可泣,这些故事像青少年一样,充满了新鲜 朝气。这是马可福音的特色,是其他三卷福音书所没有的。

 

熟悉的环境,日常的服事

主在马可福音里的服事还有一个特点有别于其他福音书,他是在日常普通的环境里作仆人的。他 的服事不是叫我们成为三头六臂;他用平常的声音、普通的背景来服事。书中举目所见都是日常生活所 能接触的事物。

通常我们讲到神的国,讲到属灵的服事,好像都很崇高、很神圣,似乎高不可攀、力不能逮。但 是这位神的仆人,我们的主,他的服事让我们觉得,好像我们还留在地上、还留在人间;好像我们还作 父亲、作母亲;好像我们还在地上也吃饭、也穿衣服,就和普通人一样。

我们的主不是服事我们到一个地步,好像我们远离周围熟悉的环境,好像带我们到深山、到修道 院一样。不!不是如此!马可福音的描写叫我们看见日常所用的东西,或者日常所看见的景象。就因为 主耶稣是神的仆人,所以今天的气氛不是在皇宫里,不是为着特别的一班人,整个环境就是我们今天 所处的环境。这类的描写在整卷书里可以信手捻来,随处可得:例如讲到穿戴之物特别多。马可福音第一章说约翰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接下来说到弯腰 给他解鞋带。

第二章二十一节:「新布缝在旧衣服上」,讲到的是衣服。

第六章特别讲到草鞋,也讲到褂子、衣璲、里衣、麻布、紫色的袍子…等。以下便是马可福音记 载的日常事物汇整:

衣服:骆驼毛的衣服、皮带、草鞋、褂子、鞋带、新布、旧衣服、衣裳璲子、漂布、里衣、麻布、

紫色袍子…等。

食物:蜂蜜、酒、饼、蔬菜、碎渣、小鱼、醋、酵…等。 房屋:家、殿门、屋顶、顶楼、楼房、楼上、前院、廊…等。 用具:皮袋、褥子、灯、盘子、口袋、杯、玉瓶…等。

钱、小钱、银钱、大钱…等。

黄昏、鸡叫的时候、天没有亮的时候、天晚的时候、半夜、晚上、三更…等。

会堂、洁净、安息日、遗传、洗礼、燔祭、各耳板、感恩、圣殿、唱诗歌…等。

雇工、用人、看门的人、小使女…等。

岳母、伴郎、新郎、妻子、休妻、嫁娶…等。

麦地、收成、镰刀、葡萄园、花圃、篱笆、压酒池…等。

兑换银钱、赎价、租…等。

护卫兵、百夫长…等。

渔夫、撒网、补网、船、小鱼、船尾、风浪、岸上…等。骆驼、鸽子、野兽、飞鸟、飞禽、猪、狗、驴驹…等。

热病、大麻疯、被鬼附的、聋子、结舌、瞎眼、手枯干的,血漏…等。 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

钱币 时间 宗教 人物 婚姻 农业 贸易 军事 渔业 动物 疾病 这些都是兰 总而— 显在我们J

总而言之,马可试着告诉我们福音不是高高在上,它的果效是使我们两脚着地的,福音的好处要熟悉的周遭环境中,也表现在我们日日夜夜所接触的人事物上。

 

 

写信给罗马人的福音   陈希曾

 

罗马人需要什么?现在马可就着罗马人的需要,叫他们看见主耶稣身上一切都是最具体的,一切都是最实际的。

 

三种人代表世界

马可在罗马停留过一段时间,彼得前书第五章提到彼得和马可一同在巴比伦。巴比伦就是罗马。马可也许在罗马写了马可福音。这是四本福音里最早的一本,之后才有马太、路加、约翰。一个少年 人写了最早的一本福音书,一个老年人写了最后的一本,十分耐人寻味。

但是,这个少年人写马可福音时,神托付他写给谁呢?马可福音主要的对象是罗马人,至于马太 福音,其主要对象是犹太人,而路加福音的对象则是希腊人。

这个世界是以这三种人来形容的,因为钉我们的主在十字架上的罪状牌子用的是三种语言:拉丁 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这就代表整个世界。福音需要广传到全世界,所以不只应付犹太人——代表 宗教世界——的需要;也借着路加福音应付希腊人——代表文化世界——的需要;同时更借着马可写了 马可福音,特别是为着罗马人——代表政治和军事世界——的需要。

 

为罗马人而写

 

首先,我们如何知道马可福音是为着罗马人而写的?因为对象是外邦人,特别是罗马人对旧约完全陌生,所以马可福音提到旧约的次数要比马太和路加福音少很多。如果要把福音送给他们,遣词用字 就得小心,好叫他们都能懂得。所以马可提起旧约圣经的次数就少了很多很多,大约总共六十三次, 马太福音却有一百二十八次之多,而路加福音大概也有九十次到一百次之谱。由此可知因着对象是罗 马人之故,所以马可写的福音书很少引用旧约圣经。

第二、仔细读马可福音,便发现马可好几次把当时的希伯来话,又称作阿拉美文,特别翻译出来, 比如:马可福音第三章十七节有一句话说「半尼其」。「半尼其」是希伯来文(或者说是阿拉美文),希伯来人完全看得懂,却没有一个罗马人懂得。于是马可就解释: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

记得有一次主耶稣叫睚鲁的女儿复活(可五:35-43),然后主就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古米,这也是希伯来话。然后马可说,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马可福音有好几个地方特别讲到 「翻出来、翻出来」。「阿爸」也是希伯来话,「各各他」也是番出来的话。至于「以罗伊、以罗伊、 拉马撒巴各大尼」(可十五:34),马可怎么说呢?他说:翻出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 我」。这些地方都是马可翻译出来的。

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有人说这是给外邦人看的没错,却不一定是给罗马人的。怎么判定 呢?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记得有一个古利奈人西门被强迫背十字架的事吗?只有马可告诉我们说,有 一个古利奈人西门,就是亚力山大和鲁孚的父亲。凭这点就足以说明作者所写的对象一定熟知亚力山 大和鲁孚。因此从这里就很清楚这是特别写给罗马人的,因为根据罗马书第十六章,只有在罗马的人 才晓得亚力山大和鲁孚是谁。这句话对不懂的人没有什么帮助,马可不可能把福音书送出去给看不懂 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说马可晓得,在罗马城一带的人才知道亚力山大是谁。

不只如此,马可福音还有许多罗马字,比方说:第七章四节讲到「罐」,十二章四十二节讲到「大 钱」,另外还说主耶稣「被鞭打了」,马可直接用了很多罗马人的习惯语。再看一个例子:马可福音十 三章三十五节:「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来,或晚上、或半夜、或鸡叫、或早 晨。」这里的更次作四更分法,这是罗马的分法。犹太人的分法看路加福音十二章三十八节:「或是二 更天来、或是三更天来,看见仆人这样,那仆人就有福了。」犹太的分法只有三个更次,但是罗马的 分法是四个更次。马可要把这个福音给罗马人,所以他讲到更次的时候,完全照着罗马的习惯、罗马的用法。

 

将他们的需要给他们

罗马人需要什么?

马太知道犹太人的需要,所以就写了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切中希腊人的需要,因为知道他们追求 完美,所以路加告诉他们,他们梦寐以求的完全人,原来只有在耶稣基督身上才显出来。所以,神藉 着圣经里唯一的外邦人作者写了路加福音。

罗马虽然征服了当时的帝国,它的版图辽阔,领土广袤,但是只要是罗马铁蹄所踏的地方,也就 是希腊文化影响能及的地方。因为希腊文化征服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凭借着思想的力量征服了罗马。 路加福音特别针对那样的文化,告诉他们,耶稣基督乃是神面前完全的人。

然而罗马的特点从来不是文化,不是思想,不是形而上的东西,更遑论宗教,连哲学也不是。对 于罗马人来讲,最重要的不是情感也不是思想。

希腊人要智慧,犹太人要神迹,但这些都不是罗马人要的。

罗马人代表的,乃是意志。他们的意志像钢铁一样,一决定要征服当时的世界,剑及履及便马上 成功了。

罗马人不空谈道理、空谈哲学,他们是行动派的;结果造成了整个世界在他们的脚底下。他们说: 道理我不会讲,但是我把成绩给你们看;我们脚掌所到的地方,全都归给我们。对于这样讲求实行的国 家民族,对于这样的罗马人,我们怎么把福音送给他们?如何把神儿子给他们看?我们侧重的该是那 一方面?

 

忙碌的神仆

现在马可怎样介绍主耶稣,怎样把福音传给他们?这里有一位,不错,从一方面来讲,他是完全 人、是君王;但是现在圣灵要让马可看见,这一位就是神的仆人。马可福音的重点不在于他讲了什么, 而在于指出他做了什么。所以,从马可福音第一章开始,我们的主就非常非常忙碌。请记得,懂得征 服世界的人,他们知道怎样在世界上找最忙的人。

曾经有人问拿破仑:你用人的秘诀是什么?拿破仑回答:我要找世界上最忙的人才用他。他知道只有最忙的人才是工作的人。

现在马可就着罗马人的需要,叫他们看见主耶稣身上一切都是最具体的,一切都是最实际的,你 很少听见他讲什么道,如果你要听他讲道,到马太福音里去;但是马可福音所呈现的主耶稣是一个完全 实行的人,而且他的确成就了父神的旨意。所以马可福音一开始,没有讲到主耶稣的降生,没有时间 讲到他的少年时期,一开始就让我们看见,他是个忙碌作工的人,是神的仆人,是个事奉的人。

这样一个神的仆人,他完全的形像,是没有一个罗马人能够赶上的。他服事再服事,替人洗脚, 取了奴仆的样式;他从未使用一枪一炮,但是,所有被他服事的人,没有一个不降服在他脚下的。今天 他凭着服事所建立起来的国度,早就远胜过罗马凭着铁血所建立的国度。

 

 

马可福音也是彼得福音   陈希曾

 

你也许会觉得希奇?马可福音是马可写的,但马可没有直接跟随过主,他的资料从何而来?......显然一定有人提供给他。

 

马可资料的由来

你也许会觉得希奇,马可福音是马可写的,但马可没有直接跟随过主,他的资料从何而来?他不 是杜撰的,圣灵启示的时候,不会凭空给马可这许多的资料,显然一定有人提供给他。

在教会历史中,马可曾经被称为彼得的译员,认为是个把彼得所传的福音,翻译成希腊文,就成了马可福音。所以在彼得前书,彼得称呼马可是他的儿子(彼前五:13)

记得在使徒行传第十二章里,彼得从监狱出来,他想了一想,这么大的耶路撒冷应该到何处去呢?他想到马可的家,就去了。由此可见马可与彼得应该有一份特别的关系。

根据古教会的传说,马可福音大概是彼得口授,由马可记录下来的。圣灵不只借着马可给我们看 见主耶稣是神忠心的仆人,彼得也曾说主耶稣是仆人。我们不一定能肯定是彼得讲,马可记录,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马可的资料从彼得而来。所以,一般都说,马可福音就是彼得福音。

 

讲道的记录少

如果拿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里主耶稣的讲章作比较,马太福音第五、六、七一共三章的教训,到了 马可福音里几乎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点点而已。原因何在?因为彼得是喜欢说话的人,一个喜欢说话 的人自然不大愿意听别人说话,他自己可以说得津津有味,口沫横飞,但是等到别人讲话的时候,他却睡着了。所以,喜欢讲话的人多半记忆不大好,彼得在十二个门徒中是最喜欢说话的,且动辄以发 言人自居;但到了主该说话的时候,马可福音的记录就最少了,因为虽然彼得听见了许多话,但是听过 就忘记了。

我们听道也好像这样,一年至少听五十二次,几年下来,应该很属灵的了,可是有多少人能记得 呢?甚至前一个礼拜所听到的也都忘记了。

所以马可福音里很少有主耶稣讲道的记载,如果有,必定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彼得最不容易记事,话能印在他的脑子里,圣灵不知做了多少工作——我们这些人记得的道,也是圣灵特别工作的结果;不然,早就左耳朵造石耳朵出了。所以马可福音记载主的教训,都是圣灵特别的工作,都是难忘的话。

马太福音就完全不一样,马太是税吏,必须和罗马政府打交道,所以擅于编写报告,他同时又精 通希伯来文、希腊文加上拉丁文,当然不太容易忘记事情。所以马太福音篇幅最长,记载主所讲的话也特别多,如果用红笔把这些话圈出来,几乎要占三分之二的篇幅。而彼得是完全凭着自己的记忆, 所以马可福音里主说的话就很少很少。但是感谢主,圣灵就借着彼得的记性不好,特别衬托出马可福 音里面的基督是多做事少说话的。就凭着这一个特点,我们在马可福音里找到了彼得的影子。

 

记载彼得的亲身经历

第二点,在马可福音里,凡是彼得不在场的,彼得没有亲眼看见,没有亲身经历的,马可根本不 记载。这些只要稍作比较,就非常清楚。所以马可福音不是从主的诞生开始,马可福音一开始记载主 耶稣就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从主呼召彼得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得人如得鱼」开始记载的。

希不希奇?记载一个人应该从降生开始才对,但是彼得只能从主呼召他作门徒的时候开始,在此 之前,主耶稣降生在马槽里,他根本没看见,所以不提;也因为没有听见,故而不记载。反而因为路加 是医生,受过希腊文化熏陶,是个严谨的历史学家,经过考察验证,所以写成路加福音第一章和第二 章;而马可根本就略过去了。

马可福音一开始,主耶稣就是成年人,也借着这一点,圣灵把我们的主是个仆人的特点就表明出 来——我们请用人不需要看他的履历表,也不会去追查他的出生情形,只要他用手做工就可以了。所 以马可福音一开始不讲主耶稣降生的情形,因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开始主就殷勤工作。只要开始 读马可福音第一章就会发现,主耶稣忙得不可开交,事情多得不得了,一件接着一件,迦百农全城的 人聚在一起求他医病赶鬼,马可根本没有时间把他幼年的事情记下来。

 

细节显出彼得的影子

第三点,马可记载主耶稣工作的地点多半在加利利,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带情形,彼得最熟悉, 这是彼得的家乡,特别是迦百农。马可福音里所发生的许多事,多半都发生在迦百农一带,讲到那一带故事时,特别的生动,有一些形容词一读就很清楚。

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同时也很会推销自己,彼得就是这样的人,马可福音在这方面也显出彼得的影 子,这是第四点。马可福音一开始第一章我们看见主耶稣医病赶鬼,到了迦百农,在安息日进会堂教 训人等等,然后圣经说:「他们一出会堂,就同着雅各、约翰,进了西门和安得烈的家。」希奇不希奇? 我们看见主医病赶鬼,突然带一笔就顺便把彼得的家介绍给我们了。我们在这里就知道,原来彼得有一个家,而且是结了婚的人,他有岳母,这岳母有病,被主医好的。

接着,「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 在门前。」(可一:32-33)是聚集在谁家的门前呢?是彼得家里的门前,彼得不知不觉中道出了他的家, 也不知不觉中道出了他家的门,后来又不知不觉中道出了他有船。记不记得,主给五千人吃饱后,立 刻催门徒上船渡海,圣经说:「于是就上了这船」,这是彼得讲的故事,「就上了这船」意思就是上了 彼得的船。

这些小地方很有意思,我们看到的全是彼得,这个门是他的,那个房子也是他的。马可福音说: 「进了屋子」,这么多的屋子,到底是谁家的屋子呢?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彼得的屋子。你看彼得, 船给主用,房子给主用;一方面我们看见主,另一方面也看见彼得,圣灵的工就是如此。

 

特殊的记栽

第五点,马可福音里有一段记载主耶稣早晨从伯大尼出来,发现无花果树枯干了。是谁提醒主的 呢?只有马可告诉我们是彼得(可十一:21)

主耶稣讲圣殿被毁是对着四个门徒讲的,马可告诉我们,是彼得先叫主耶稣看圣殿的石头的(可十三:11)

众人皆知彼得软弱了,失败了,那时他以为主也许不再要他了,不能再跟随主了。你看,当天使 对坟墓前找主的妇人说:「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可十六16:7)」这句话简直比音乐还要美, 因为彼得觉得他亏欠主,他觉得他得罪了主,再也没有脸去见主耶稣了。但是圣灵就借着天使这一句 话安慰了彼得,「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这个异象在彼得是永远挥不去的。彼得身上带 着伤痕,他身上有软弱,他深知失败的苦楚,所以这个印象对他而言特别深刻。直到他讲这一段故事, 把资料给马可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句话,「…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这也证明这些资料一定是彼 得给马可的。因为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以及约翰福音都没有这段的记载。而这段经历若以诗的体裁予 以总结,正所谓"雄鸡鸣二声,彼得献一生"

 

进一步的例子

马可福音里类似的记载很多,除非这个人在现场亲自目击,好像采访记者一样提供资料,否则凭 马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话来的。下面举出几个例子:

一、「耶稣喻附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的,坐在青草地上。众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 有五十一排的。」(六:39-40)这里有两件事很有意思,只有马可福音告诉我们,草地是青的,马太、 路加、约翰都没有这样讲。还有「叫众人一帮一帮的,坐在青草地上」,一帮一帮英文译为RANKS 在希腊原文是「花圃」。在一片碧绿的青草地上,一些穿白色衣的人整整齐齐坐着,远远看过去,就 像花圃一般。这一幅画面,一定是亲眼看见的人才能把它形容出来。

二、「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一:16)他们本 是打鱼的,这里撒网的「撒」字,英文是casting about,这字在希腊文里很特别,意思在打鱼时把 网在船左边或右边撒一下,除非人有专业知识了会用到这个字,单凭马可的背景是不可能用它的。

三、「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么?』」(四:38) 这里「船尾」两个字也是专业的希腊文,只有渔夫才用得上。此外,其中讲到主耶稣枕着枕头,在我们的观念中,枕头就是一个口袋,里面装有软棉棉的东西,睡觉时垫在头下面以求舒适,船上怎么会 有这东西?原来这船是彼得的,他是掌舵者,掌舵的一定在船尾,而且要坐在一个垫子上。那天,主 讲了一天的道,到了船上,彼得和安得烈待他如上宾,安排他在船尾休息,把坐垫给主当枕头,好让 主舒适。这种情形马可怎会知道?当然是彼得告诉马可。

四、「既渡过去,来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六:53)这「靠」字很有意思,也是个专业性用字,原文意思要花很多力气才能把船靠到岸上。只有彼得才可能用这样的描写。马可生长在耶路撒冷城里富户人家,这种渔民生活和专业性用字。根本不可能写得出来,从这些内证我们因而得知马可 福音实在就是彼得福音。

 

统计数字来证明

读马可福音,处处可以找到彼得。神找到了这两个器皿,一个马可,一个彼得,要把那位忠心神 的仆人介绍给我们。

以下是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三卷福音书中彼得或西门这个名字出现的统计数字:马可福音全卷共一万一千零七十八字,提起彼得这名字共二十五次,平均每四百四十三字就有一 次。马太福音全卷共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八字,提起彼得这名字共二十五次,平均每七百二十二字有一 次。

路加福音全卷共一万九千四百四十八字,提起彼得名字共三十次,平均每六百四十八字有一次。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马可福音中彼得名字出现最频繁。马可福音中讲到跟随主的门徒,第一次 提到的是彼得,最后一次提到的也是彼得。

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在海里 撒网,他们本来是打鱼的(一:16)

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在跟随主的门徒里,他是首先与末 后出现的(十六:7)

圣灵很有意思,如果说:「你们可以去告诉彼得和门徒说」,那么最后一个就不是彼得,而是门徒了。

 

 

马可福音简介(李广)

 

马可福音 耶稣基督是 神的奴仆 圣经是 神属灵的启示,马太福音对于王观念的启示与世人迥然不同,祂是 王,因祂灵里贫穷;祂是王,因祂钉死在十架上。马可福音启示耶稣是 神的奴 仆。就人而言,王与奴仆是相对的,但依 神而言,王与奴仆是相辅相成,且是一 体两面的。「因为人子来,并不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且要献出祂的魂生命, 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5 )。谁服事人,谁就是王;王服事人,是圣经的观念,耶 稣就是取了奴仆的形像,且死在十字架上来服事人。人除非被 神儿子的生命服 事,就无法服事 神和为 神来服事人。 主耶稣的服事,并非只是按需要,乃是负 神的轭:「看哪,我来了! 啊,为要啊啊 的啊啊」(来十 6𡛓 )。祂来到世上倒空自己,如腓立比书二章所说, 祂七步虚己,最后死在十字架上;祂服在父 神啊啊下,祂是儿子,却成奴仆。读 马可福音,信徒有无将此奴仆儿子观念紧紧的握住呢?我们不是负需要的轭、工作 的轭、或世界的轭,我们乃是要像主负 神啊啊的轭。主耶稣说:「我心里是柔和 与谦卑的,你们当负我的轭,并从我学习:这样你们魂里就必得上面的安息。因为 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也是轻省的」(太十一29~30 )。服事 神的性质乃是 神的啊啊,并非工作本身。 读马可福音,要让我们放在主的调教之下,祂要将王与奴仆的性格藉圣灵的工 作建立在我们里面。人天然的性格,不合 神用,读马可福音会发现许多主耶稣作 奴仆的性格:像原文编号 这字,和合本通常译为随即、立刻、就、当下等,在 马可福音就用过 次之多,这说出了主的殷勤。另一种性格就是「怜悯」,像主用 手去摸长大痲疯的人(可一40~41 );祂又怜悯那些如羊没有牧人的百姓,不仅教导 他们,还变鱼和饼给五千人吃饱(可六34~45 );祂且到格拉森坟茔的地方,帮助那 个被群鬼所附着的人,让他神志清醒,穿上衣服(可五1~20 )。 如前所述,祂还有一个「舍己」、「无己」的性格:「因为人子来,并不受人 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祂不体贴自己,却体贴 神啊,情愿自己接受苦杯,被 神离弃(可十四35~36 ),为要拯救我们。此外祂让门徒接待孩子,像接待祂,如接 待父(可九36~37 )。祂复活后,让妇女们去告诉门徒和否认祂三次的彼得(可十六7 ),处处都显出祂温柔的性格。另外祂对 神的信心,更是信徒该有的性格:「你 们对神该有信。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无论谁对这座山说:你且挪开,投入海里! 而他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会发生,就必给他成了」(可十一22~23 )。 马可福音前十章可用马太十二 来形容,祂虽然是掌权的仆人,却「不要作 声」,是隐藏的。后六章祂是服事的君主,是显露的。旧约以赛亚五十三章形容主 是「我的义仆」。

马可福音作者是马可,又称约翰(徒十二25 ),可参考使徒啊传十五 节注对 他的介绍。本书多认为是四福音里最早的一本书,成书于纪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 以前,有说在第五十年至六十年间,有说在六十七至七十年间。

 

 

马可福音简介(杨震宇)

 

【为什么要读马可福音?】

Ø  任何人若想要知道主耶稣如何以神仆人的身分,来证明祂是神的儿子,并且是人的救主,而完成了神救赎人的工作,就必须读本书。

 

【简介】本书主要信息,是在论到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道成肉身,取了奴仆的形像,在地上作神完美的仆人,目的是为服事众人,为世人的罪舍命在十字架上,后复活和升 天,而完成了救赎的工作。

 

【大纲】本书共十六章,根据内容要义,大纲可分为四部分:

(一)        仆人的预备(一113);

(二)        仆人的事奉(一14-十三);

(三)        仆人的顺服至死(十四-十五);

(四)        仆人的高升 (十六)

 

【特点】

(一)           马可福音是四福音中最短的一卷。马可本人也未曾跟随过主,但马可福音中对于主一言一行的描述,均生动详实,犹如历历在目。远较其他福音书详细和生动。他对每一件所发生的事,如人名、时间、地点乃至每一个细节,都以其独特的风格来描述。其内容是彼得宣讲和教训关于耶酥的生平记录,因为彼得与马可母亲很熟悉(徒十二12),而马可也可能是他带领得救的(彼前五13称马可为儿子),故此有人称本书为「彼得的福音」。

(二)           马可是最早被写下的福音书。全书661经节中除了31节经节之外,都被马太和路加所引用(马太约引用了606节,在路加则有350节左右)。由于内容方面的密切关系,马太、马可和路加三部福音书被称为「符类福音」(即「对观福音」The Synoptic Gospels)。

(三)           本书主要信息是神的儿子以仆人的身份来作人的救主。故本书记载主耶稣的行动为主,短短十六章的篇幅,却记载了主所行的十八个神迹,只有两篇论谈(4:134、十三137) ;因为仆人宜于少说话,多作事。。而且书中也经常出现「就」、「随即」、「立刻」、「实时」、「连忙」等字眼,(原文为「euthios」,英译「straightway 或「immediately )。这都反映出本书所描述的这一位仆人而救主的行动是何等的敏捷、迅速、连贯,没有半点的松散和拖延,所以又有人称本书为「行动的福音」。

(四)           本书是按照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次序写的。全书十六章之中有十二章是用「又」(共享过30)开始的,表明作者叙述的语气是连贯一致的,所以最好的读法是一气呵成的读完全书,才能体会本书的精华和亮光。

(五)           马可福音所描绘的主耶稣像「牛」(启示录四章第二个像牛犊的活物),牛有两面的功用,其一是「生为耕种」;其二是「死为献祭」。马可福音前十章给我们看见祂像牛在地上耕种,目的是以神的仆人身份而服事众人;后六章给我们看见祂为世人的罪献祭,舍命在十字架上,后复活和升天,完成了救赎的工作。故此,第十章45节可视为本书的钥节:「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六)           本书以记载主耶稣的「受苦」和「死」为主。本书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十一至十五章)记载主在世上的最后一周,包括在耶路撒冷如何受苦难,死在十字架上,后复活和升 天的经过。

 

 

 

马可福音研究(巴斯德)

 

第一百一十五课 马可福音 之一

 

提示:请最少先看完马可福音两遍,作为研读本课的准备。

 

  马可从没有试图把主耶稣的人性与神性特征混为一谈。反之,他像彼得传道的方式一样,把耶稣的事迹清楚而大胆的刻划出来……马可福音一开始就宣称耶稣是神的儿子。他的笔法表示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像耶稣一样得称为神的儿子,因为圣灵在约但河那里印证了主的神性。事实上,马可在一章九至十一节那里清楚的表达了三位一体的真理。不过,他把事实写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下结论。

    ——录自罗拔臣(A.T.RobinsonD.D.LL.D.LittD.)所著的《古代文献中的基督》

 

  当我们看到大自然在各处展示它不同的艺术作品之时,今人不禁神往。奇怪的是,这些艺术作品都是用同样的材料造成,就是泥土、树叶、水。甚至在小小的大不列颠岛屿上,我们也清楚的看到这些不同的美景。试看苏格兰景色的特征,与韦尔斯景色的特征是何等不相同!爱尔兰海峡对面的绿玉色的岛屿又是何等的独特!越基本的特征,就只有使彼此之间的分别越发明显——例如苏格兰那古旧壮丽的峡谷、峭壁、内湖和海峡;韦尔斯那铺了平滑地毡似的高地,和蜿蜒的山谷:爱尔兰那些绿得最可爱的稻田,和光滑不毛的斜坡;英格兰那些舒适的草原、丛林、坭绿色的田野,和四面环山的碧湖等等。又试想阿利桑那沙漠的仙人掌景色与澳洲的纽拿波平原,或巴基斯坦的仙特沙漠,三者的天然艺术是何等的不同。印度的喜马拉雅山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两者的分别是何等的大;夏威夷的小岛与邻近同受太平洋海浪冲激的非济群岛又是何等的不相似!

 

  照样的,四福音都有相同的材料,尤其是头三卷福音特别相似,因此他们被称为对观福音书,但是四福音却有全然不相同的特色。每一卷书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照自己独特的目的把相同的材料以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

 

  如今我们要开始研究第二卷福音书,读者必发现马太与马可之间,很明显的基本上各有各不同的特征!既然神把两卷书放在一起,很容易的让人比较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那么,里面必有一个隐秘的真理因素在内。

 

最崇高的目的

 

  我们只须要把马可福音读两三遍,立刻就会被作者那崇高的写书目的吸引着。马可要我们看见一位在工作中的耶稣。似乎他向我们说:「看哪!凭主所作的我们就知道他是谁。他的言行一致伟大的工作证实了感人的教诲。请注意他怎样工作,留意他怎样施行超自然的神迹!这样,你就会对他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

 

  马可没有马太所载的开卷家谱,也没有介绍有关主耶稣出生的前后事实,因为马可的目的是写一位工作中的主。所以,一开始,我们就看见约翰在约但河那里宣告有一位「大能者」已经来到。跟着耶稣出现,用神迹来证道的工作就开始了,马可只用三几笔生动的描述,就概括了马太用八章的篇幅所记载的。他用九章的篇幅所写的,马太就要两倍的篇幅来完成。这并不是说他缺乏足够的资料,反之,他所写的是详尽而满有生气的;只是他集中写一个目标,就是主耶稣的工作,至于主的教训,他没有完全写出来。

 

  事实上,这卷书之所以在四福音书中成为最短的,只因为它里面删减了大部分主所讲的教训。例如一章三十九与四十节之间就删了所有山上宝训。马太十三章长篇累牍记载的许多天国比喻,马可就只简略的提一下。马太在第十章用了四十二节的篇幅来记载主给与十二门徒的使命,而在这书里只占了短短七节:而且主责备加利利那几个不肯悔改的城的详细情形,马可却只字不提。主厉害的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占了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全章,可是马可却连一句响应的话都没有;而且,主在橄榄山上的预言,马可又只记载了三分之一,还有许多其他删减了的地方不必赘述了。

 

  是的,马可福音确是以记载主耶稣的工作为特征,甚至「天国」这词,马太记载主讲了超过五十次,而马可只记载主讲了十四次。所以十分明显的,马可的目标是:我们只须要看一看这些「大能的工作」就必诧异起来——主确是一位大能者。

 

研究全书要诀

 

  本书原没有像马太福音那般的分段,相信马可写书的方针是不用分段的。他只希望读者领会到这位大能者在工作中所带出的奇妙见证,所以,我们没有看到里面有任何分段或分组的迹象,反之,我们发现作者故意地把那些叫人惊讶万分的大作为一气呵成的写出来。可以说,马可在四福音的作者中有如一位摄影技师,他负责把许多不可磨灭的景象拍成许多片段,但播放出来时是连贯起来的。不错,我们也会看儿整个故事里也有几个主要的地方是分开的;但甚至在这些地方,作者似乎也不希望我们停下来,因为他所描述的片段是这么紧凑,叫人不能不屏着气的一直看下去。

 

  记得从前古老的「魔术灯」——放影机,把一些不会动的图片放影在银幕上的情形。有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片,里面贴上六七幅连续平衡排列的图画,放在这放影机里面,一段一段的拉过去,让图画一幅一幅地影在银幕上,加上一些配音,就成了所谓活动电影了。同样的,这马可福音把一幅一幅伟大工作的图片描写出来,这连续不断的描述,叫人越来越感到其中的催迫力,直到最后不能不呼喊说——这正是马可所祈望每一个读者要说的——「这真是神的儿子了!这景象是何等伟大,这突变是何等的悲惨,神安排事物的作为是何等奇妙!」

 

看哪

 

  请看这福音书的前几章,看清楚是否这样。一开始,在短短的引言里面,我们就赫然听见四个感人的声音,分别宣告一位神奇的工作者正要来临:

 

   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1)

   以赛亚——「预备主的道。」(3)

   翰——「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7)

   神——「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11)

 

   然后,主就开始公开传道。一开始,我们就看见一连串的感人行动:

 

   在会堂里赶出一只污鬼(26)

   在某人家里医好一个热病(31)

   在门前治好许多病人(34)

   在路旁洁净了一个长大麻疯的人(42)

 

  这都记在第一章里。我们可以看见euthios这个字多次出现(英文译作(straightway)(immediately),中文译作「就」或「立刻」)。马可经常指出百姓「希奇」他的「教训」,和「惊讶」他的权柄」,又指出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和「传扬开了」。

 

  跟着的第二章,马可立刻把人们对主的一连串评论列举了出来:

 

  文   士——「这个人说僭妄的话了,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7)

  法 人——「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么?」(16)

  约翰的门徒——「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18)

  法 人——「看哪:他们(主的门徒)在安息日为什么作不可作的事呢?」(24)

 

  使我们不能不感到惊奇的,主竟然用几句绝对权威的话解答了这些人的问题。每一个局面他都能完全控制。

 

  第三章是用一个「又」字开始的(全书六章之中有十二章是用「又」字开始的,表明作者叙述的语气是连续一贯的!)所以,这故事很快又转到另一部分去了。为此我们读马可福音的时候,不可每日只匆匆忙忙的读一小段。这样的读法永不能把故事里的亮光,和其中的生气读出来的,最正确的读法是一气呵成的读完全卷书,即使你读得最慢,亦只需两小时就可读完了。为何我们可以一口气读完一部小说,而不能读完这部比小说更奇妙、更真实的圣书呢?

 

富有意义的特征

 

  上文所提及的只是我们第一次读这书的印象;深入再读一次,不但会加深这些印象,而且还使我们对主自己有了一个全面性的认识,这就是本书的特点。

 

  记得我们在前一些时候曾论及以西结先知所见的基路伯四个脸面的异象——就是狮面、牛面、人面、鹰面;四者分别论及主的王权、工作、人性、神性。这些正与四福音的特征形成比对的现象。所以,在马可福音里,主耶稣被描写为一个「仆人」的样子,亦即基路伯的第二个牛脸的比对。由此看来,马可的笔法,显然是神自己的引导的;这作品就可称为神与人合力完成的作品了。对于一位精细的读者来说,可能在所有现象中,最使他感到奇妙莫测的现象,就是这书看来似乎没有什么艺术可言。其实里面却蕴藏有一种精巧绝伦的艺术——作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显出非常平衡的现象。每一页都提到主耶稣的主权,但每一处都显示他是一个照神旨意去服侍人类的仆人。他是被神差来的(37),得着神所赐的权柄能力,做事迅速,能控制每一个局面,无往不利。而且他为人充满热诚,凡事都依照神的旨意而行;正如保罗受圣灵感动说的:「他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全心顺服,以致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78)

 

不提出生

 

  把马可福音里面所有删减了的,和特别加插进去的,都表列出来,我们就立刻发现到本书的重点是描写主耶稣是耶和华的仆人。

 

  首先你会发现,本书完全没有提及主出生的事迹:像马太福音里的大卫后裔的家谱、引路的明星、博士来朝;路加福音里的天使报信。牧人朝拜、有关伯利恒城和拿撒勒其他的事迹、撒迦利亚的祝福、马利亚的伟大、西面的称颂、主童年的事迹;约翰福音里的人们根源。道成肉身、父藉子显现等等,马可都没有提及过。为什么?莫非马可忽略了这些吗?为何他一开始就论述主的工作呢?这是否表示他故意这样做,为的是要着重描写主是一位仆人呢?在当时来说,一个仆人需要家谱吗?通常描写一个仆人的生平事迹,是须要说明他的出生和童年事迹吗?在当时的犹太人社会里,这绝对是不须要的。

 

不战言论

 

  正如前文所指,马可即使没有完全删去主的言论,最少他也减去了一大半。就篇幅而言,马太足有马可的两倍。但是,倘若马太里面的家谱、出生事迹、教训和喻言的章节都删去了的话,马可所载主的工作比马太所载主的工作就较为详细了!这绝不是巧合的事,事实上,马可写书的动机就是把主形容为一位奇妙的仆人,所以,自然就记载主的工作多于记载主的言论了。

 

不记责备

 

  其他福音所记载主责备人的话,马可完全删去了。例如责备加利利诸城的人不肯悔改(太十一);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假冒(太廿三:路十一);指摘拒绝基督的耶路撒冷快要遭受神可怕的审判(太廿三;路十三)其他的不用说了,或许我们要问,为什么删去这些?有没有特别的原因在内呢?当然有。马可既然是要着重描写主是仆人,那么仆人自然不适宜用君王审判人的语气讲话的,所以马可把那些「祸哉!……」等话都删去了。

 

其他删减

 

  请再看一看其他删减去的地方:马可(38)记载「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在这一段话中,为什么他把马太所记载的「那时他要照各人行为报应各人」,和路加所记载的「人子在他自己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这两句话减去呢?这也是一位仆人讲话的语气的证明。再看橄榄山上的预言,马可记着说(十三11):「人要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这里为何又少了路加所记载的一段——「因为我必赐你们口才智慧,是你们一切敌人所敌不住驳不倒的」?这也是仆人的语气。这裹不过是两个例子,还有许多其他类似的都是这样。

 

特别增添

 

  马可也有自己独有的记载。其他福音书说:「无论谁奉我的名接待这小子里的一个,就是接待我」,马可记载这一句话的时候却增添多一句:「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这正是一个仆人的语气。在橄榄山的预言里也有同样的语气出现;主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独父知道。」注意,只有马可记载「子也不知道」这一句话。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仆人讲话的态度;甚至主自己也说:「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

 

  只有马可把主耶稣的手描写得特别出色。当主耶稣医好彼得的岳母时,马可说「主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在伯赛大主又「拉着瞎子的手」然后又「按手在他身上」。「随后又按手在他眼睛上」。在医治那被鬼附的小子时,「耶稣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在治好那耳聋舌结的人之时,主「用指头探他的耳朵。」这些都是马可独有的记载,以致主自己乡下里的人都希奇说:「这人从那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异能呢?」(2)马可重复的描写这些手岂是没有原因的呢?我们知道,手是一个仆人工作的最大象征,所以这当然又指出马可描写主是一个仆人了。

 

其他独特的地方

 

  还有,马可特别着重形容主不自张扬的态度。例如记载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34)。「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33)。「领他到村外」(23)

 

  马可特别注重主的退隐。例如(35)说:「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3132)又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他们就坐船,暗暗的往旷野地方去。」还有,马可把主的目光和感情描写得比别的福音书都详细。例如:「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5);「耶稣周围观看,要见作这事的女人」(32);「望天叹息,对他说……」(34);「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就责备彼得说……」(33);「他也诧异他们的不信」(6);「耶稣看见就恼怒」(14);「耶稣看着他,就爱他……」(21)。「耶稣心里深深的叹息说……」(12)

 

  以上所有的都是马可所独载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例证我们没有列举出来。从这许多的证据看来,我们很能清楚的看见,马可写福音书是有事先特别的计划和目标的。这目标无疑的就是要把主耶稣形容为一位忠心的仆人。

 

「主」的称呼

 

  甚至「主」这个称呼,马可也似乎尽量避免使用。根据马太和路加的记载,那个长大麻疯的人是这样说的:「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在加利利的风浪中,门徒呼喊说:「主啊!(路加用「夫子」)救我们,我们丧命喇!」到了最后的晚餐,他们又问耶稣说:「主啊!是我么?」可是,以上每一个事实,马可的记载都把「主」这个称呼删去了。虽然马可记载平静风浪之事也有用「夫子」这个称呼,但在希腊原文里,这个字与路加所用的「夫子」那个字是不同的;而且根据马可的记载,门徒当时呼叫夫子的时候,还用相当粗鲁的口吻说:「我们丧命喇!你不顾么?」——这种语气好像是在责备一个应当不停工作但却被人发现偷偷睡觉的工人似的!

 

  其他三卷福音书用「主」来称呼耶稣,每卷共有七十至八十次之多,但马可就没有这种情形了——最低限度在主复活之前是这样;或者只有七章二十八节是例外,但即使是在这节经文里,那叙利亚腓尼基妇人所用的「主啊!」一词,亦不过含有「先生」的意思较多吧了(24那里所用的「主」字在一些古卷里是没有的;十51那里的只是「拉比」吧了)。直到这卷福音书的最后一段,马可才真正的用了「主」这称呼来称呼耶稣——这意味到,当这一位忠心的仆人做完了他在地上一切的工作后,被神升为至高,坐在他的宝座上。这才适合接受「主」的称呼的。

 

马可的惯语

 

  在整卷马可福音里,最特出的是eutheos这字,中文译作「就」、「立刻」、「于是」等等,尤其是在整个故事的前半部分这字出现得特别多,好像是作者自己在写完每一个事件之后加上自己签名似的。例如:「耶稣就进了会堂」(21);「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的四方」(28);「一出会堂,就同着雅各约翰,进了西门和安得烈的家」(29);「热就立刻退了」(31)。这里只不过把第一章八次的出现列出其中的四次吧了。在整卷马可福音里,这字共出现四十二次之多;但马太只有七次,而路加只有一次。正如西泽大帝的歌力战争录(Gallic War)里面充满了「迅速地」(swiftly)这一个字,同样地,马可写的福音书里也充满了eutheos这个字。这一点岂不也是证明本书是注重主的工作是敏捷的、不倦的、活跃的和迅速的吗?上述各种不同的例子只不过是许多事实中的几个吧了。我想已经足够显示出,这卷福音书是如何注重描写主耶稣是神忠心的仆人了。再者,这卷书结束的时候,还有一个特别的印证:「主耶稣和他们说完了话,后来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边。门徒出去,到处宣传福音,主和他们同工,用神迹随着,证实所传的道。阿们。」

 

第一百一十六课 马可福音 之二

 

提示:请再读马可福音一遍,并留心里面的大小分段。

 

  我们一旦承认福音书是神所默示的,我们就已经站在主耶稣的一边,接受他是神、是救主,不容许批评圣经的人只把他当作一个历史上的普通人物。而且,我们之所以接受那些希伯来旧约圣经,全是因为主自己也接受了。当主耶稣受魔鬼试探的时候,他三次引用申命记的经文,以之为神的话,作为唯一抵挡魔鬼的根据。

                         ——安德逊

 

  在上一课我们涉猎这卷福音书的时候,已经发现有足够的证据,否定一些批评圣经的人,以为这书在四福音之中是最不重要的说法了。

 

  很遗憾的,我们向来景仰敬佩的注释前辈,亨利马太(Matthew Henry)竟然在解释福音书的意义的时候,用半道歉的语气说:「当我们引用许多的见证人来证明一个事实的时候,我们不应感到重复厌倦。反之,我们应该以为这是非常需要的,为要藉每一个见证人的话,再三的证明这些事实是不变的真理。」他认为马可福音不过是重复马太福音所叙述的理由只是「人总是善忘的。」

 

  还有另外一些人认为马可福音不过是马太福音的缩影;倘若这些人明白到马可记载主的工作比马太所记的还要详尽的话,他们就知道这见解是何等的错误了。

 

  这些错误的见解都是因为不明白马可的特别托负,是要把主作仆人这方面的真理写出来。

 

  这一点汤逊(E.A.Thompson)说得好:「我们可以很明确的指出,虽然马可较马太为迟,但不可能说马可抄录或者重复马太所记录的;因为马可里面的特点风格,尤其是其中所充满作者个人见证的细节,及描写入微之处,使我们不能不认定了这福音书的内容是第一手得来的——全由作者个人独立的观察、独立的权威写出来的。」汤逊还十分强调,这些证据和其他马可福音里独特的地方,都一同指出这书是照着一个特殊的目标,把基督作为耶和华的忠仆,大能的工作者这方面的真理写出来。

 

详细的报导,活现的描述

 

  我们再花一点工夫来思想一下马可在书上的详细报导,和活现的描述,相信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这些仔细的记载,实在说明了我们更透彻的了解主在世的生活事奉,好像一幅清晰迫真的图画一般。安卡斯(Angus)的圣经手册说得好:「就以活现、完整、描写迫真来说,马可是比较其他对观福音书的作者更胜一筹的。」

 

  举一些这样实例来说:「他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并与野兽同在一处」(13);「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33);「过了些日子,耶稣又进了迦百农,人听见他在房子里」(1);「就有许多人聚集,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2);「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槌下来」(4);「门徒散了众人,耶稣仍在船上原来的地方坐着,他们就把船开走了(直译)。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了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耶稣坐在船尾上,枕着头睡觉」(3638);「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的,坐在青草地上」(39);「众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40);「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48);「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48)。「一下船,众人认得是耶稣,就跑遍那一带地方,听见他在何处,便将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里」(5355);「凡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56);「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我若打发他们饿着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为其中有从远处来的。(23);「在船上除了一个饼,没有别的食物」(14);「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3);「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36);「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17);「他们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在前头走,门徒就希奇,跟从的人也害怕」(32);「瞎子就丢下衣服,跳起来,走到耶稣那里」(50);「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门外街道上」(十一4);「投了两个小钱,就是一个大钱」(十二42);「咳!」(十五29);「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辊开?那石头原来很大」(十六34)。我们看到以上这些仔细生动的报导,都是马可的杰作。

 

名称、时间、数目、地点!

 

  请再留意马可怎样以他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说明故事中的人名、时间、数目和地点:「雅各和约翰,耶稣又给这两个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17);「耶稣同门徒并许多人出那利哥的时候,有一个讨饭的瞎子,是底买的儿子巴底买,坐在路旁」(46);「有一个古利奈人西门,就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从乡下来,经过那地方。他们就勉强他同去,好背着耶稣的十字架」(十五21)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35);「在同一天,黑夜来临的时候(直译)(35);「每天,黑夜来临的时候(直译),耶稣出城去」(十一19);「钉他在十字架上,是巳初的时候」(十五25)

 

  「有人带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3);「污鬼就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猪的数目约有二千」(13);「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7);「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十四30);「立时鸡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十四72)

 

  「耶稣又出到海边」(13);「拴在门外街道上」(十一4);「耶稣对银库坐着」(十二41);「对面站着的百夫长看见耶稣这样喊叫断气」(十五39);「他们进了坟墓,看见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十六5)

 

  我们不用再举别的例子了,无论如何,上述的已经足够显示出,这卷福音书所记载的,是何等迫真、何等仔细;而且更证明了那些以为马可只是抄袭马太或路加的记述的理论,是甚为错谬。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对观福音书一同记载的事例,是马可没有以独特的资料加以描写,使之更有意义、更有生气的。任何人只要深入一点研读这卷福音书,必定发现它是丰富的,叫人爱不释手。

 

  书中有特别强调的重复句语:「那人出去倒说了许多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45);「就生长起来,又发大结实(直译)(8);「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十四68)。马可还为表达出事情的真实性,而保留了一些主亲口说出的亚兰话的原文,其中有一些他也翻译出来;例如:「大利大古米」(41);「已经作了各耳板」(11);「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34);「阿爸(这是译音),父啊!」(十四36);「以罗伊、以罗伊,」(十五34)。所有有关主耶稣的眼神表情、态度动作,和情绪感受等报导,差不多都是这卷短短的福音书独有的。任何专心阅读的读者,只要把这福音书读上三四遍,就必发现这些特征活现出来,较书中的分段还要清楚——正因为这缘故,我们先讨论了这些特征才再讨论分段。当然作者写书时是预先有计划步骤的,但这些计划步骤都不外为要衬托出写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以最活现的笔法写出主耶稣的工作;主耶稣是耶和华的忠仆;主耶稣是一位大能的工人。

 

马可所记载的「变化形像」

 

  为了证明上文所说的,我们把马可所记载的整个事件来讨论一下。以主耶稣在山上变化形像之后,医好了那个被鬼附的孩子一例来说,我们知道这故事是三卷对观福音书都有记载的。现在我们先把马可所载整段经文抄出,在其中独特的地方我们用特别的字体显示出来。倘若是同一件事而各卷记载的方式不同,我们就不加以显示了;所显示的只是马可所独有而其他福音书没有的。「耶稣到了门徒那里,看见有许多人围着他们,又有文士和他们辩论。众人一见耶稣,都甚希奇,就跑上去问他的安。耶稣问他们说,你们和他们辩论的是什么?众人中间有一个人回答说,夫子,我带了我的儿子到你这里来,他被哑吧鬼附着。无论在哪里,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齿,身体枯干。我请过你的门徒把鬼赶出去,他们却是不能。

 

  耶稣说,嗳!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罢。

 

  他们就带了他来。他一见耶稣,鬼便叫他重重的抽疯,倒在地上,翻来覆去,口中流沫。

 

  耶稣问他父亲说,他得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说,从小的时候,鬼屡次把他扔在火里、水里,要灭他。你若能作什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

 

  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孩子的父亲立时喊着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耶稣看见众人都跑上来,就斥责那污鬼,说,你这聋哑的鬼,我吩咐你从他里头出来,再不要进去。

 

  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的抽了一阵疯,就出来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众人多半说,他是死了。

 

  但耶稣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他就站起来了。」

 

  从这例子看来,马可所独特记载的,是何等清楚的告诉我们,他描写耶稣的大目标,是要形容他是一位大能的工人!门徒曾经奉主的名赶过许多的鬼,但现今面对着这一类顽梗的污鬼,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主耶稣一来了,众人就看到他无上的大能,把污鬼赶出去了!

 

  虽然这卷福音书是四福音中最短的,但它确是非常可爱,它活泼有力的格式,刻划清楚的描述,和其中形容透彻的内容,都是别卷福音书所没有的。为此,我们该多读它,这样就能多享受它。每次读的时候,尤其是读一些新译本,我们会被其中突然转变的剧情,和对主耶稣突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吸引着,不时使我们有惊喜诧异的领受。每深入一步的阅读,我们对这一位耶稣就有了更新鲜的印象,更看清楚他是耶和华的忠仆,是一位大能的工人。

 

  我有一位朋友,在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场合,拿起圣经,翻开马可福音,阅读了一遍。读的时候,只为要看看有没有奇怪有趣的「故事」吧了。可是他一面看,虽然没有人协助讲解,却被吸引着;到看完了,就真诚地归向了基督。现在他变成了一位很有能力的传道人;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他仍然感觉到圣经中再没有一卷书像「马可福音」那么独特的。

 

写书计划

 

  通常我们研读一卷圣经之时,是依照三个问题的次序来研究的:(1)这卷书有何主旨?(2)写书时候的计划是什么?(3)里面有什么特征?可是,在研读马可福音之时,这次序就必须倒转过来了。为此,我们并没有以本书结构分析为开始。其他三卷福音书的作者很清楚的写出他们写书的目的(请参考路一14;约廿13;和马太的[这是为要应验」),但马可却先以特征来引导我们去明白主旨和计划。

 

  特征方面我们已经研究过了,知道是为要表达出耶稣是神的忠仆这个主旨。同时,这些特征亦可作为本书结构分析的指引——马可福音并不是依照一整系的分段写成的,乃是以一连串的转变写成的。当然,我们仍可以把它分成段,以方便分析。这样,以下两个方法都很适合了。

 

  引言:「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18)

 

   (1)在约但河与加利利的工作(9~九50)

   (2)上耶路撒冷去的旅程和最后一周(1~十五)

 

   巅峰:「他已经复活了」(十六)

 

   或——

 

  引言:施洗、受洗、试探(113)

 

   (1)早期传道工作(14~九50)

   (2)后期传道工作(1~十五47)

 

  结论:复活、大使命、升天(十六)

 

  这样的分析可以说是没有错的,我们还可以照这大分段再分成小分段;可是,我们要紧记,这归根究底不是马可写书的原有计划,这是我们在前段经文清楚说明的。摩根博士(Cmpbell Morgan)有更富想象更有生气的分析。他称可一113的引言为成圣;称一14至八30为工作;称八31至十六为献祭。照他锐利的观察力,他认为八31是另一大着重点的开始。但是更奇怪的,他竟然不以为主最后的复活与升天是一个更大更突出的部分!

 

研究故事的内容

 

  现在,让我们再迅速地把马可的内容看一遍,一面读一面思想这个问题:马可写书时祈望我们会看到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有,在开卷的首段里,那四个呼声就立刻使我们诧异的看到主耶稣被介绍为——

 

   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以赛亚——「预备主的道」。

   翰——「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

   神——「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跟着是加利利传道事工的开始;而马可把事情叙述得如此生动,以致阅读的人心会不住的点头说:「是的,他所作的是何等的工作!」就在第一章里,作者已经把多个神迹介绍出来。第二、三章接着使读者不住的诧异,这位仁慈的大能者,他所行的神迹,所发表的言论,真叫人不能不佩服,惊奇得五体投地。第四章简短的举出了几个特别的比喻,立刻又施行一些能力更大的神迹——平静风和海;赶出二千污鬼;医好一个绝症;甚至叫死人复活:以后第六、七、八章还继续介绍更多叫人吃惊的奇事——主用几个饼竟然使五千多人吃饱;黑夜中行在大风浪的海面上;消除污鬼的能力,使耳聋舌结的人得治;再用七个饼喂饱四千人。

 

  短短的几章,竟然有力地把这些神迹奇事记载了出来——而且还在每一个神迹之间指出群众受了有如触电般的影响力,越来越多人跟着主,越来越多人得着医治,其中小部分人的评论完全被粉碎,主的名声也越传越开:

 

  「众人很希奇他的教训。」(22)

  「众人都惊讶。」(27)

  「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28)

  「人从各处都就了他来。」(45)

  「就有许多人聚集,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2)

  「众人都惊奇……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12)

  「众人都就了他来。」(13)

  「有许多人从加利利跟随他。还有许多人听见他所作的大事,就从犹太、耶路撒冷、以土买、约但河外,并推罗西顿的四方,来到他那里。」(78)

  「他因为人多……免得众人拥挤他。」(9)

  「污鬼……就俯伏在他面前,喊着说,你是神的儿子!」(11)

  「众人又聚集,甚至他连饭也顾不得吃。」(20)

  「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1)

  「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41)

  「就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21)

  「他们就大大的惊奇。」(42)

  「众人……就从各城步行,一同跑到他那里。」(33;第44节指出他们有好几千人)

  「他们……就跑遍那一带地方,听见他在何处,便将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里。凡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稣只容他们摸他的衣裳缝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5556)「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作的事都好!」(37)

 

  整个故事都是这样的发展下去。自从这世界被创造了之后,从没有一个故事是这样写成的。可见,这真是那位可称颂者的儿子,是以色列人的基督,是他们长久以来所等待的君王了!天国真的降临!因为我们看见众人都归向他了。被医治的人、蒙赐福的人、感恩的人、欢呼的人到处皆是。群众的高呼欢迎到达了高潮。现在,他确可以因着群众的热诚而登上耶路撒冷的宝座,因为王位和王权本来就是属他的!

 

  可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突然间,情形变得幽暗,空气变得冷酷;因为由八章三十一节开始,我们竟然看到马可这样写着说(假若读者真的进到故事的「内里」,你会感到惊奇的)

 

「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

 

  虽然马太和路加也有记载同一件事,但他们并没有像马可这样写出其中事态急转的意义。只有马可单独这样说:「耶稣明明的说这话」。因着主公开说这话,又因着这话的严重性,以致引起彼得的劝阻(32);可是主指摘彼得的话,反使这件事更加公开。所以马可加上八章三十四节说:「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请注意,正当事情发展至最高峰,那些门徒公认他「是基督」,众人都跟随他的时候,突然间,所有的希望似乎粉碎了。跟着的是叫人震惊的急剧转变。前面等着的不是宝座,而是十字架!不是作主的荣耀,而是被定罪至死!像他这样的一位人子竟被弃绝、遭杀害、受凌辱;像这样的大能传道事工、慈惠的行医工作和超常的智慧言论,竟会有如此痛苦结局!这简直是使人难以置信的:可以说是万世以来最悲惨的弃绝。

 

  从马可表达的方式看来,我们可以十分清楚的推断,他是希望我们有这些观感的。虽然那些门徒都被当时的外表形势欺骗了,而群众也被自己的表面化的热情蒙闭了,但这位拿撒勒的先知却能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看到事情真实的一面。他知道群众的呼声是不可靠的;他了解大公会、百姓的领袖、文士等人对他的仇恨是非常深的;他更明白百姓并不愿意从心里归向神,接受「神国」的道德观念。事实上,在他一开始传道的时候,他们的反对也同时开始了,而且越来越剧烈和越顽梗(71622,七12,八11)。在较前的篇幅里,主耶稣已经论及那些「落在石头地上」的听道者,「及至为道受了逼迫」,他们就不信了;又论及那些「有世上思虑」的人,他们的思虑又「把道挤住了」。主在解释这些比喻的时候,也曾沉痛的指出:「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1219)

 

  虽然从八章三十一节开始,这个突变还是推行得不大稳定,但我们可以准确的说,从那时候开始,十字架在主的心目中是放在最高的位置了,而且,他还再三的亲口指证出来(1231,十2132343845,十二78,十四8182225)。在马可的思想里,这正是一条「大分界线」,整个故事被分成两大部分——主所作的大能的工作(14~八30),和主被弃的惨剧(31~十五)

 

  整个故事总括来说,马可主要是写主是耶和华的忠仆,是一位大能的工人。钥节是在十章四十五节:「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钥字是「就」字。所以我们可以把整卷书分析如下:

 

马可福音

 

钥意:耶和华的忠仆,大能的工人。 钥节:十45——「服事人……舍命」。

钥字:euthios——「就」、「立刻」等等。

 

     前言:四个介绍主的呼声(113)

 

「神的儿子」,「主」,「大能者」,「我的爱子」。

 

大能的工作(14~八30)

 

第一篇信息与门徒(1420)       更多大能的工作与果效(35~六6)

第一期大能工作与果效(21~二12)   装备与差遣十二门徒(713)

第一期的评论与主的回答(13~三6)    希律的主意:十二门徒的回报(1431)

群众拥挤:选十二门徒(719)    能力更大的大能工作(3256)

警告文士:回复亲属(2035)     议论:感叹;最后的征兆(1~八26)

比喻=少数「好的」听众             公认:「你是基督」

 

悲惨的结局(31~十五)

 

新重点:十字架(31~九1)     凯旋式入京:第一日(十一111)

变化形像:也是十架(213)     无花果树:洁净圣殿:第二日(1219)

大神迹:也是十架(1432)    仇敌:橄榄山的预言:第三日(十一20~十三)

责备门徒:劝告(3350)      伯大尼——被卖:第四日(十四111)

再入犹太省:言与行(131)     逾越节;园子;受审:第五日(十四1227)

往耶京去:十架在望(3252)    彼拉多;十架;埋葬:第六日(十五147)

 

结局:四重胜利(十六)  复活(18),显现(918),升天(19),作工(20)

 

第一百一十七课 马可福音 之三

 

提示:研读马可福音最后一课之前,请先从经文汇编中把整部新约圣经里所有有关马可作者的经文列出来,详细读一遍。然后再小心阅读马可一章与十六章,并使徒行传第十章。

 

            关于作者

 

  虽然我们怀疑四福音书的原著究竟有没有书题,或作者本人的名字有否写在上面。可是,无可置疑的这第二卷福音书是马可写成的。根据使徒时代传统下来的证据,有三个事实是证实可信的:(1)马可确曾写过一部主的言行录;(2)这卷言行录就是现今所公认的马可福音;(3)这个马可就是使徒行传和新约书信中所载的马可约翰。这三个事实一直不变的保全下来,就是今天的学者们也以为正确的。

                         ——巴斯德

 

  在研究马可福音这最后一课里,我们将会集中注意四件有趣的事:(1)作者本人;(2)彼得的协助;(3)作者想象中的读者;(4)本书的属灵价值。

 

作者本人

 

  马可本身的事迹是非常值得我们留心观看的。早期生活叫人觉得他不可靠,但后期事迹却赢得人的爱慕和称赞,研究他的生平,越研究就越有趣。他第一次在使徒行传十二章十二节出现,他母亲的名字是「马利亚」,这显然是一个犹太人的名字。他本身却有一个罗马人的姓,犹太人的名,即「马可」「约翰」;所以推测他的父亲极可能是一个罗马人。经常有许多基督徒在他们家里聚会,可见他们的家庭是相当大的。同时由此可见他们还是相当富有的,而且马可的表兄巴拿巴也有不少产业(徒四37)

 

  使徒行传十二章二十五节记载巴拿巴和保罗曾把马可带到安提阿去,而且稍后他们还表示信任他,让他可以参加他们第一次的旅行布道(十三5)。可是,当他们来到别加,这个不信世界的前线,他就没有勇气继续下去了,于是他离开他们独自回家去了(十三13)。后来,在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时,巴拿巴表示要再带马可同去,保罗不赞同,甚至和巴拿巴分手了;而巴拿巴却带着马可往居比路去(十五3641)

 

  从此,我们再没有听见巴拿巴的消息了;但马可却多次在书信中出现,而且备受赞赏。差不多二十年的时光过去了。这时候的保罗已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战士,为主被囚在罗马。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住在远远的一座小城里的基督徒,他们都是弗吕家人(Phrygian)。这城名叫歌罗西,所以这封信后来就称为「歌罗西书」。在这书信中的第四章十节那里,保罗说:「与我一同坐监的亚里达古问你们安。巴拿巴的侄儿(原译)马可也问你们安。(说到这马可,你们已经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们那里,你们就接待他。)」这证实了当时马可还活着,还为主多做工,而且再与保罗一同工作!现在,这封信明明的说他正要再到小亚细亚一带传福音,而这地方却是从前他畏惧退缩的地方!所以,保罗告诉歌罗西的信徒,马可极有可能路过他们的地方,并且吩咐他们说:「他若到了你们那里,你们就接待他」)

 

  更叫我们感动的,是保罗在第十一节说的话:「只有这三个人是为神的国与我一同作工的,也是叫我心里得安慰的」。当时在罗马的犹太基督徒中,只有三个人仍然与保罗一同忠心事奉主,其中一个就是马可!保罗现在称他为「同工」和「使他得安慰的人」!(参门22)可见他与保罗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完全恢复了!

 

  到了保罗为主殉道之前,他写了最后的一封信,信中再提及马可。那时保罗在狱中,除了「所亲爱的医生」路加以外,再没有人在他身旁,在提摩太后书四章九至十一节,他这样写着说:「你要赶紧的到我这里来。因为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挞马太去,独有路加在我这里。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是的,保罗十分想望再次与马可在一起!而且,马可曾经在罗马有极好的表现,证明是他的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到了现在,马可勇于传扬主的福音经已有许多年了;这些功绩足以使过往在别加的懦弱完全被人忘记了!

 

  彼得所写的书信也提及马可。请看彼得前书五章十三节:「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我儿子马可也问你们安」。这一句亲切的问安,似乎暗示马可是彼得带领归主的;而且这句话也表示过去多年来,马可对彼得的忠诚真像他的儿子一样。稍后,我们还会举出许多明显的证据,证明他们两人确实有特别关系的。

 

  究竟马可在灵性最低点的别加那时开始,一直到了后来再在保罗书信中出现之间,作过了什么呢?根据古时可靠的遣传,他曾到过埃及作过伟大的福音工作。他是亚历山大的第一位宣教士,使许多人归主,创立了亚历山大的教会。这一个曾一度变节的马可,竟然成功地攻进了奢侈繁荣的亚历山大。这城素来以「献给叙拉彼斯和爱斯神的庄丽宏伟的大理石庙」为荣,又以藏书甚丰的图书馆和许多博学哲士为着,可以媲美罗马大城!

 

  由此看来,马可不但得到两位最伟大的使徒的赏识,而且更加得到神自己亲自印证他为主所受的劳苦。甚至可以说还不只如此,神的灵又特别充满了他,使他可以得着一种超自然的默示,能以写出第二卷福音书,把主耶稣生平宝贵的事迹栩栩如生的描写出来。这个曾一度因惧而栗,又因栗而缩的青年人,现在竟然得到何等荣耀不朽的荣誉!

 

  最后,这一个曾经畏缩的青年人,终于勇敢的为主殉道了。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事奉那位为他死又为他活的至爱的主,因而被愤怒的埃及人殴打得半死,拖过几条街道,囚在地牢里,最后是被人烧死的。

 

  让我们为马可的缘故,以静默的灵,以敬佩的心来感谢神。马可实在是一个典型模范,显示出过去的失败是可以完全弥补的,过去的污迹是可以完全涂抹的,这对我们有过失败的人是何等的安慰。只要肯悔改再对主忠心,不良的开始也可以有最佳的发展,天生的懦弱也可以蒙恩变成殉道者的英勇!我小学时代的一本书说:「最伟大的英雄是一个懦夫迫自己要勇敢而变成的」。亚历山大麦卡林(Alexander Maclaren)说:「骏马多是由小丑马培养而成的。」可能我们当中有些人须要用多一点时间,来留心观察马可的榜样!

 

      居高巍峨的人,不一定是从未尝过失脚滋味的;

      通往成功的路,也未必是平顺无阻的花径。

      看哪!

      那在曙光中,站在主前的领奖者,

      竟是在过去的路途上,

      曾蹒跚跌倒,

      但成功走完的人!

 

彼得的协助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马可福音的记载详尽而迫真,好像作者亲眼见过他所写的一切情景。我们已经举出过许多例证,这里不用再补充了。既然这样,我们只能推想其中许多的数据源是与某一个使徒有关,或甚至可能是马可把那位使徒口述的记录下来。究竟是那一位亲历其境的使徒协助写成这福音书呢?

 

  「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罢。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

 

  倘若我们一点一点的,把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比较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马可福音像其他福音书一样,所得的详细资料都是第一手的。

 

  那么,究竟那一位大使徒给马可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呢?会不会是约翰?或者是雅各?又或者是安得烈?不是。那么是不是彼得?对了!读者有没有感觉到这卷福音书的语气似乎与彼得讲话做事的作风十分相似?例如彼得的率直、热情、冲动、同情、活跃等性情都在马可福音书内表露无遗。当彼得传福音给哥尼流全家的人时,他指出:「这话……从加利利起,传遍了犹太。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他同在……」这句话可以说是彼得把这福音书讲述出来的缩写。

 

  再者,就以马可和彼得两人相似的性格而论,这岂不是有助于马可作彼得最好的代笔人吗?倘若参考所有有关马可本人的经文,我们会发现他与彼得一样,是一个存心良善,热情而冲动,但有可能随时忽然软弱下来的人。两人都勇于进前,但在早期生活里,都曾失去勇气而跌倒——彼得的否认主,与马可在别加的变节。可是两者都终于再复兴起来,而且不但再勇敢事奉主,还成为特出的领袖。

 

  即使有人认为这些证据都不够肯定,其中可能有巧合的因素在内,我们也可以放下这些。但有一个事实是我们不能否定的,就是确有一些可靠的外证,指出彼得与马可福音是有直接关系的。从使徒时代后期遗传下来的资料来看,这第二卷福音书,虽然称为马可福音,但其实是由彼得口述而经马可默写下来的,又或者是马可把彼得的亚兰文原著翻译并延伸过来的。

 

  最重要的证据还是第二世纪早期,在弗吕家(Phrygia)的希拉波立(Hierapolis)那里作监督的巴比亚(Papias)。他写了一套五本的书,名叫主耶稣言论注释(An Exposition of Oracles of the Lord),可惜早已失传了。但是,优西比乌(Eusebius)在第三世纪末,所写的教会历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却引用了这套注释书的三段。以下是头两段的内容:

 

  第一段

 

「我记忆中所存的,和我经常认为是准确的,都是我直接从众长老那里领受的。我已经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为的是要让人知道,我所见证的都是真实的……过往我无论在什么地方遇见任何跟从过众长老的人,我都仔细的访问他们:众长老有什么话语教训没有;安得烈、彼得或腓力有向他们说过什么没有;多马、雅各、约翰、马太,或主耶稣任何一位门徒有什么宣言没有;主的门徒亚里斯提安(Aristion)和长老约翰有什么话传下来没有;因为我以为我从书本所得的益处,怎么也比不上从前仍活着的人所亲口告诉我的。」(请注意:这段话表明与使徒在世的日子很近,所以他所见证的也该有同等的可靠性。)

 

  第二段

 

「而且长老约翰也曾如此说:马可是彼得的翻译员,所以他所记所写的,都是极端准确的,只是他并不是依照主说话行事的次序记录吧了;因为他本身没有听过主讲话,也没有跟随过主。正如我在上文说过的,他与彼得在一起的时候,彼得把一切所需的资料都告诉他,但不是把主教训的历史告诉他。所以,马可在记录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写错的地方;因为他所留心注意的,就是不放过任何他所听见的,也不在这些记录上多加任何没有凭据的意见。」

 

  以我个人的看法,马可是彼得许多亚兰文著作的编译者。这些著作,都是彼得在事发之日或稍后时,以一种日记方式写成的。我想还有可能,其他的使徒也曾写了一些类似的回忆录。但无论事情是否真的这样,最低限度巴比亚使我们知道,这卷「马可福音」确曾得到彼得的特别协助。到了第二世纪中期,那著名的殉道上犹斯丁(Justyn Martyr)引据马可福音三章十七节的话时,也说明是引据「彼得的回忆录」呢!

 

  现在我们已经研究过这书的著作来源了,自然我们会对这马可福音书有了新的趣味。这是彼得的故事。彼得那敏捷的眼耳和手都在书中各处出现。作者的叙述可以说是与彼得那活泼的灵是相应相合的。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何书中记载了一部分有关彼得的事,而某一部分却没有记载。现在请再把这卷书快读一遍,看看其中的原因:

 

  一章二十九节说:「他们一出会堂,就同着雅各约翰,进了西门和安得烈的家」。四福音之中,只有这一卷是这样记载的;很明显这种笔法是出自彼得的,因为只有他才知道那所房子是他和他的弟弟安得烈所共有的。

 

  马太和路加告诉我们,主在橄榄山上的讲论是为要答复门徒的疑问才有的;但这卷福音却说:「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得烈,暗暗的问他……」(十三3)

 

  十一章二十一节又告诉我们,是彼得首先注意到那无花果树很快的就枯干了。

 

  另一方面,书中略去许多反映出彼得的好处的地方。当然这是出于一个叫人感佩的动机——彼得顾及到人们会知道这卷书是出自他口述的。例如:他没有提及自己在海面上行走;没有记载他怎样代表十二个门徒公开的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因而获得主给他的特别祝福。论及主复活的时候,他没有像路加一样指出「主果然复活,已经现给西门看了」(路廿四34)。反之,他把首先看见主复活显现这个光荣给了抹大拉的马利亚(可十六9)

 

  再者,关于彼得三次不认主的事,马可的记载是最详细的,而且还加以说明当时的情形,要等到「鸡叫了第二遍」,彼得才突然「想起」主耶稣预先指着他说的话。马太和路加都说彼得「出去痛哭」,但马可只说他「思想起来就哭了」,彼得自己略去「痛」字,可见他是真谦卑的。

 

  当然,最叫人感动的还是最后这一特点,就是只有马可才记载了天使从空坟墓里向妇女所说的话:「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说,他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十六7)。这句话在那个曾跌倒了又痛海的彼得听来是最宝贵,最难忘的,也是非口舌所能形容的,因为主竟特别的纪念他。为了表示一生不忘记主的恩和主的爱,彼得特别把这一句话保留下来。以上所说的这一切特征,都好像是彼得所签的名字一样,证明这卷福音书是「马可和彼得的福音书」!

 

作者心目中的读者

 

  另一个同样有趣的问题是,究竟这卷书本来是写给那一些读者呢?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原意是写给外邦人的。假若他是写给犹太人的话,他根本就用不着七章三节等的话:「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遣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也用不着解释「预备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十五42)!论到橄榄山的时候,亦毋须说明是「对着圣殿」的(十三3)!更不必注明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习惯了禁食的(18)

 

  历代学者们一向认为马可是在罗马用希腊文写成这卷福音书的,对象是外邦的基督徒。这个观念可能是正确的,作者用希腊文写成本书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们有更大的理由证明他写书的地点是在巴勒斯坦。

 

  因为作者叙述的时候,似乎以为读者是十分熟悉巴勒斯坦的地区。本书不像路加福音经常把一些特别的地势解释一下,倘若马可是在罗马写成的话,自然他必须要解明这一点了。

 

  而且,虽然书中有一些犹太人习俗的注解,可表明读者会是外邦人而不是犹太人,但是书中也有不少的地方暗示读者对犹太人的事情有某一程度的认识。举一个例来说,作者似乎理会到读者已经明白了逾越节的筵席,和无酵饼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分别(十四1)。许多这一类的例证有关犹太人其他的节期和安息日的事,都没有任何解释或注明,显示出作者心目中的读者并不是完全不懂犹太人的规矩的。

 

  那么,究竟这些经文所暗示的读者是谁呢?他们是住在那里呢?答案是:他们是住在巴勒斯坦的外邦人。各位能否记起使徒行传第十章所提及的「在外邦人中的五旬节」?那一次圣灵降临在意大利营的一个百夫长哥尼流一家人的身上。哥尼流原是「一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其实,巴勒斯坦有许多这样的外邦人和罗马人。他们当中有许多归化犹太教的,后来又信了主,变成一群基督徒。这一类的外邦人是相当熟悉巴勒斯坦地形的,虽然不可以说是最熟悉犹太人的一切规矩习惯,但对犹太人的宗教礼仪可说是有相当的认识的。很可能自从五旬节之后,在巴勒斯坦不断有许多外邦人信主,不但在军营中,就是在平民中也有。

 

  这样的发展趋势,岂不是会产生一个十分大的需要,要为这些人写一卷「福音」书,正如马太为犹太人,路加为外邦人写福音书一样吗?在某一方面来说,这些住在巴勒斯坦的外邦人,因着归化了犹太教,后又归信了基督,似乎应该被列在纯犹太人和纯外邦人之中;而对于这一种信徙,似乎最能了解他们的就是这个约翰马可了,因为他自己也是带有犹太人和罗马人的血统的。由于这样,马可对他们有了极大的负担。他知道只有他才能写一卷最适合他们看的福音书。可能这就是马可福音内载有无数拉丁式的词句的原因吧!

 

  这样看来,这位半犹太半外邦血统的约翰马可,就是在巴勒斯坦写成他的福音书。我们经已指出马可和彼得是有密切关系的。无论彼得晚年到过什么地方也好,最低限度,自从五旬节之后,彼得最少有二十年是住在巴勒斯坦的。我们也知道马可是住在巴勒斯坦直到后来他与保罗和巴拿巴出发作第一次的旅行布道为止;但是后来他在别加离开了保罗,又回耶路撒冷去了。之后,很明显的他没有离开过那里。约八年之后,他的叔父才回来再带他往居比路去。可见马可自从五旬节之后,足有二十年之久是住在巴勒斯坦的。

 

  对于传说马可是在罗马或巴比伦,把彼得口述的写成他的福音书,我们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假若彼得真的到了罗马传福音,他就必定是用希腊话传讲的。然而,马可福音却是从亚兰文翻译过来。

 

  这福音书必定是在写成之后,流传得相当广泛,以致罗马的基督从路经巴勒斯坦的时候,把一部抄本带回罗马去:于是日后就形成一种传统,以为这福音书是在罗马写成的。我们相信最真实的证据,就是马可写这书的原意,是为着住巴勒斯坦的外邦信徒的。

 

  倘若我们的论证是对的话,马可写的这第二卷福音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了!它之所以被放在第二卷,而马太放在第一卷,似乎是有特别安排的,马太放在第一表明「先向犹太人」传福音——因为这是新旧约连接最适合的媒介。路加被列第三,表明福音终于传给「外邦人」。马可被列在马太和路加的中间,因为他传福音的对象是犹太化的外邦人,就是有外邦人的血统,但有犹太人信仰的人。当福音从犹太人专有的观念——正如马太所写的,转为外邦任何种族都得以同蒙应许的观念——正如路加所写的,其中必须要有像马可所写的作为特别转接媒介的。所以,马可现今的位置是最适宜不过的了!

 

最后的十二节

 

  必然会有人这样问:这卷福音书最后的十二节又怎样?它们是否出自原著,抑或是伪加上去的?这一个问题实在是不容易回答!如果说马可福音是以第八节「因为他们害怕」这样的一句话作结束,这简直是不可思议。试想谁会如此突然的停下来,以致最重要的复活事迹记载得不伦不类?而且在希腊文法上还有一点叫人感到不完整的,就是最后的一个字竟是「因为」这一个小小的连接词,这似乎表示应该还有下文才对。

 

  这一点,司可福的注解说得好,他说:「从第九节至结尾这一段经文,在两部最古的手抄本之中是找不到的,它们就是西乃古卷和梵谛冈古卷(Sinaitic and Vatican);而其他的古卷亦只记载了一部分,有的还有不同的记载。可是在主后第二或第三世纪之间,爱任纽(Irenaeus)和希波里搭(Hyppolytus)两人却曾引据过这一段经文。」有一点我们应该加以指出的,就梵谛冈手抄本在第八节后,的确特别保留着一个空白的地方,似乎暗示有一段人所共知的经文还没有抄下来。而且,正如安卡斯的圣经手册(Angus Bible Handbook)说:「有大量压倒性的抄本、译本和古代教父都接纳这一段经文」。而且,似乎一直发展到第四世纪以后,才有人表示怀疑,读者倘若要更清楚的研究这问题,最好请参看最新版的安卡斯圣经手册。

 

  照我个人的见解,我确信那些使徒们都曾实时的把主耶稣的言行记录下来,所以第八节就是彼得自己所写的日记或回忆录停下来的地方;而跟着那一段迅速而简明的记录却是马可自己补加上去。其实书中每一事迹情景与另一事迹情景之间都有同样性质的迅速部分,使整个故事都能上下一贯。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有一些古代的抄经者把这样的一段删去;也可能是马可自己在这卷福音书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补写上去的,于是就出现有些抄本有,有些抄本没有的情形了。

 

本书丰富的属灵价值

 

  任何人越深入阅读这卷马可福音,就越发被它吸引着。除了它的内容情节叙述得迅速而仔细之外,还有一样好处就是它用最少的字写出最完整的教训来。言简意赅,这一点就足以叫人惊叹它的宝贵价值了。就以一章十三节这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他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采;并与野兽同在一处;且有天使来伺候他。」这话里面已经说了许多宝贵的事实了。

 

  这卷福音书的属灵教训和讲解也是特别丰富的。当然这些例子布满全书,我们不能一一细说,现在只举出其中的一个来研究:

 

  翻开一章九至十三节。我们在前文已经说过,马可的福音是要写耶稣为耶和华的忠仆。所以我们不要忘记他是所有仆人的模范,他的服事态度是最理想的榜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学效的。在这段经文里(913),我们看见他开始出来公开工作,换句话说,这是他正式公开工作之前必须的准备。这些经文正好严正的告诉我们,若要忠诚的服事主,我们需要作怎样的准备。最少有四点不可少的地方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1)初步的分别为圣(9)

 

  主开始工作之前的受浸,就是表示他特意要把自己分别出来,专职去作他公开的弥赛亚传道事工。这一次的分别为圣是两方面的:(1)是从他先前的生活方式分别出来;(2)是分别自己去承担前面新的医病传道工作,亦即是分别自己完全归神。这就是我们事奉主的第一个条件。

 

(2)初步的圣灵膏抹(10)

 

  主在这里(1)有所看见,就是见「天开了」;(2)有所感觉——「圣灵降在他身上」,这就是我们事奉主的第二个条件。我们一定要祷告到「天开了」,得着「从上头来的能力」才可以工作。

 

(3)初步的属灵保证(11)

 

  主在约但河那里得到了一个初步的保证,(1)就他作儿子的身分来说,神保证说、你是我的爱子」;(2)就他的品格来说,神证实是他「所喜悦的」。这是第三个事奉主的条件。我们需要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印证,和得神喜悦的动机。

 

(4)初步的忍受试探(1112)

 

  有两点关于主受试探是我们必须注意的:(1)这试探得到神的许可,即是有「圣灵催他」的;(2)这是一个最真的试探——是出自「撒但」的。说来似乎有点奇怪,这一位完全分别为圣,有圣灵膏抹,有神保证的忠仆,也要忍受这初步的试探,看看他是否愿意完全遵照神的旨意而行,还是照人的意思而行!

 

  但愿所有立志在这罪恶世界里面忠心事主的,都能留心遵照这四个条件准备自己。基督徒所面对最重大的问题是:我是否愿意现在立刻把自己献与基督,让他的旨意完全成就在我的身上,一生不反悔?

 

  在马可福音里面,满布着这样富有意义而又叫人札心的经文。很需要读者们更深入的研究!

用这些问题测验自己

 

(1)你能否把下列句子空缺的地方填上适合词句?——「马可福音是特别把耶稣所——的记录下来」

(2)马可对主耶稣有什么特别的观点?你能否举出某一些删减和增添的地方来加以证明?

(3)你能否列举一些马可所独载的特别详细而又描写迫真的笔法例证?

(4)在马可福音的引言里,有四个呼声介绍主耶稣,请问这四个声音是谁发出的,他们宣告主是谁?

(5)马可所写的福音可以分成那两大部分?为何马可放在马太和路加的中间是最适合的?

(6)你能否把新约圣经中论及有关马可本身的事简要地写出来?

(7)你可以提出两个理由证明马可写福音书是可能有彼得的协助吗?

(8)有何例证或特别删减的地方表示确有彼得的影响成分在内?

(9)你以为马可写书时想象中的读者是那些人?为什么会是那些人?

(10)你以为马可是在什么地方写他的福音书的?请列举理由以证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