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马可福音第十三章拾穗

 

【可十三1本章记下耶稣预言圣殿被毁和世界末期的灾难。参《马太》24章的注解。──《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十三12在以色列再也没有献上任何祭物;没有圣殿,又怎么能献祭呢?有些拉比在何西阿书十四2找到了答案,大概是指赞美的祭说的;但一个基督徒很容易就可以像犹太人一样献上这样的祭物,也就没有回到犹太教的试探了。──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没有……不被拆毁了:与洁净圣殿时,耶稣责备犹太人的话(十一17)相联系,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旧约先知耶利米,向那些将神的圣殿变为贼窝,仍然夸耀的犹太百姓,宣告神将毁灭圣殿。耶稣也宣告耶路撒冷与圣殿将被毁(A.D.70)。可以看到神的公义。因犹太人的背道,神不顾惜象征他同在的圣殿,也不顾惜亚伯拉罕的子孙而施行惩罚。他警告我们这些嫁接在“真橄榄树”上的人,若犯罪将会受到的惩罚是怎样的(罗十一17-24)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1~37耶稣的“橄榄山讲话”(24:1-41;21:5-38),发生在星期二。耶稣预言耶路撒冷被毁与世界末日。前文是犹太人对耶稣权柄的挑战(十一27-十二44);后文是加略人犹大的背叛(十四10,11),表明耶路撒冷的灭亡与他们的罪有关。耶稣强调圣徒要经受苦难,在苦难中要持守忍耐。道成肉身的耶稣(1:14),只有经受了作为人的苦难,才能得到荣耀<5:24,人子的概念>。作为他的门徒,在与他共享荣耀之前(26,27),也要经受苦难(9-13)。正如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跟随耶稣决不是容易的事,要放弃生活的安逸,穿戴属灵的全副武装。信徒若能持守这种信念,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患难他跌倒(21:34)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3耶稣在橄榄山上对圣殿而坐。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得烈暗暗地问他说:

    这是马可独有的一节有趣的经文,安得烈在此与那三个经常从耶稣领受特别教导的同伴一起出现。但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安得烈这次为甚么会与这三人并列(他们本来就是四个人一起去找耶稣),而是在其它场合为甚么把他漏掉了。约翰福音比马可福音更多提到安得烈(见约一40,十二22),所以,我们若想更多认识安得烈引人的个性,就必须研读约翰福音,而非马可福音。由于安得烈甚少被提及,他在性格上似乎不像他的兄弟彼得那么强势,正如雅各似乎也不如约翰那么强势一样。但是他们在神的旨意中全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且也同样都是蒙耶稣呼召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4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呢?这一切事将成的时候有什么预兆呢?

    这四个门徒问到将临之审判的日期,这个问题或许就是上面提及不健全的属灵好奇心的一个例子。下面这章经文是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耶稣如何立刻把所有这种抽象的问题转化为个人的与道德的领域。没有一个神学问题是可以抽离而单独考虑的,因为它不能单独存在,与我们目前的立场、信念,和行为都有直接而实际的关联。对于神的道路,若只有纯属理智上的兴趣,就是病态,不自然的,也是与实际剥离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5~6我是基督:使徒行传记载了耶稣这个预言的应验,如丢大、加利利的犹大(5:36,37)、行邪术的西门(徒八9-22)都是这种人(24:4,5)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58有许多的假教师,显然也是末期的一个预兆,正如世界的政治局势持续恶化也是一个预兆。这就引入了第三个危险,以及第三个警告:我们不要像非基督徒一样,因着国际危机而惊慌。基督徒的心不要忧愁(见约十四1),因为这些灾难只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这一切乃是世界生产之难的起头;但telos(末期)──世界历史的目标与终点,神的治理终于建立──还没有来到。保罗也有类似的概念,他形容一切受造之物都劳苦叹息,等候神的成就(罗八22)。保罗显然认为这些生产之难乃是持久的、目前的、今世的经历,然而却朝向时间坐标上未来的一点。──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7~13这些兆头(24:6-14;21:9-11)。预告耶路撒冷的终结;又是世界末日的终极预兆(24:1-4)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8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地震,饥荒。这都是灾难(注:灾难,原文作生产之难)的起头。

    如果要找一个地区性、一时性之最初的应验,而不是持久性的,甚至终结性的应验,那么最适合的是四皇之年(主后69年),罗马的帝位改朝换代的速度惊人,同时,加利利的坚固城陆续陷落。在广义上,这是一幅持续性的图画,描绘出今世的动乱,而教会就必须生活在这样的动乱中,作主的见证人。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最初的持续的解释,都不排除最终的末世性应验。如果马可福音原来的读者大多位在罗马,那么这些经文就非常有意义了,而且的确是极其激励人心。──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9但你们要谨慎,因为人要把你们交给公会,并且你们在会堂里要受鞭打;又为我的缘故站在诸侯与君王面前,对他们作见证。

    提到公会与会堂,必然会在早期基督徒当中引起响应,他们记得大数的扫罗所加诸教会的严厉逼迫(徒八13)。倍为切合的是:保罗已经不知不觉地借着他的敌对应验了这节经文的前半,也会有意识地借着他在当权之人──如腓力斯、腓斯都、亚基帕,甚至该撒自己(提后四1617──面前的见证而应验了后半。然而,若是因此而认为这段经文是根据保罗的经历而写成的,可就十分荒谬,因为这节经文没有如此具体细微。希腊文hegemonon(诸侯)在新约圣经中是用来指罗马官员的术语,官阶从各省的巡抚到较低之犹太行政长官(或提督,有份铭文用这个字)本丢彼拉多。Basileon(君王)则涵盖了所有的皇室统治者,从地区性之小分封王到皇帝。这里所给的命令要谨慎乃是典型的马可用语(Schweizer)。──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公会:不同于十四55的“全公会”(Sanhedrin),在超过120名犹太人聚集生活的地方,就设有地方法庭(The Local Councils)(太十17)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10然而,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

    给万民这个译法并未充分表达出原来的意思:更好的译法是给所有非犹太人。这又是对以色列人最受宠爱的国家之地位予以重击:普世的宣扬对于马可而言是最重要的(施维策),而且他在此从耶稣自己的话语得着证实。所有的国家都必须有机会听闻国度的好消息。──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福音的传扬应遍及全世界(太二十四14;可十一17;十六15)。要先把福音传遍,世界的末时才来到。──《启导本圣经注释》

         使徒保罗也作过同样的教导。他说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以色列全家才会回转,耶稣就会再来(罗十一25-27)。现在福音已几乎传到世界所有地区,圣经被翻译为276种语言(1980年统计为准)。召集以色列归回上帝的时候已到。借此可以明白耶稣再来的日子临近,所以应当警醒。人若尚未预备,无异于遭遇盗贼的灾殃(24:43)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11人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

    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在使徒行传中,有无数基督徒即席辩论的例子,马可福音中当然没有;彼得在公会前的讲论只是许多例子中的一个(徒四8及下)。但我们不得利用这一点来试探神(路四12)。这一个应许是特别赐给那些不期然被逼迫者拖进法庭之人的,而不是给那些有时间为了前头某个已知的作见证机会而祷告、预备之基督徒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信徒在患难逼迫中,不要靠自己有限的力量(“不要预先思虑说甚么”),圣灵会帮助我们,给我们足够的力量去应付(“说话的……是圣灵”)。──《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十三12一个家庭会因信仰上的冲突而发生分裂。这种事已见于今天,将来会更剧烈。参《马太》十21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十三1213这是伟大之hypomone圣经教义的扼要说明,此教义在神学上有时称为圣徒的坚忍: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13节)。得救的意义不可能只是蒙拯救免于肉身的死亡,因为第12节已经警告过:可能会因着为基督受苦而死的。这里所应许的得救必然意味着更深邃的,超越坟墓之外的。所以,在启示录二10也有着相同之末世论的吊诡: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耶稣说:门徒必须坚守到底,以便能够得救;但是,正如保罗所说的,真基督徒事实上必会坚守,因为神必使他们能坚守(罗十四4)。这是圣经中的另一个吊诡,我们最好是以虔敬的态度来坚信。就像其它类似的神学吊诡一样,其解决方法不是用数学的方式在无限中寻得,而是在永恒中──也就是在神里面──得到。马太福音十22将耶稣所说的这一句话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所以,这不只是在某一次特殊场合中随意说的,而是祂的教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14行毁坏可憎的:引自但以理书的预言(但九27;十一31;十二11)。此预言成就于B.C.167,叙利亚王安提阿古伊彼凡尼推倒圣殿祭坛,向丢斯神像献猪为祭,耶路撒冷圣殿被玷污。耶稣引用但以理的预言,预告耶路撒冷圣殿将再一次被玷污。路加(21:20)借此预言A.D.70年提多带领罗马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将绣鹰的军旗立在耶路撒冷圣殿(24:15)。犹太人将鹰与猪都视为不洁的禽兽(利十一7,13)。也应将这预言与末世灾难联系起来,末世将会出现敌基督者,诱惑圣徒敬拜他而不敬拜神(帖后2:4)。应当逃到山上:耶路撒冷城建在海拔800米的山地,耶稣警告人们,看到耶路撒冷被围困(21:20),就要迅速逃离耶路撒冷,到别的山地。A.D.66年罗马军队攻打耶路撒冷时,记得这句话的犹太人迅速逃往比利亚地区的伯珊东南(位于约旦山谷的Pella)得以幸免遭遇,4年后耶路撒冷灭亡。神在惩罚犯罪的百姓的同时(1,2),依然施恩于听从他话的人,并且拯救他们。①出于神的爱,神爱自己的百姓。②出于神的信实,神纪念与他们先祖亚伯拉罕所立的约(11-8)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1419参《马太》二十四15和二十四1920注解。──《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十三14~23符类福音(24:15-28;21:20-24)均记录了这个灾难的预言。这段经文看似预言耶路撒冷被毁的灾难,但在终极意义上,自然地与末世灾难(6-19)相联系。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15~16在房顶的:犹太人的屋顶大都平坦,可以上去休息或祷告。还有通向屋外的应急阶梯,危难时可以迅速逃离<撒下 绪论,以色列的居住生活>。在田里的……衣裳:巴勒斯坦温差很大,犹太人为应对晚上寒冷的气温,到田里干活会带着外衣。白天把外衣脱掉,干完活再穿回家。强调耶路撒冷被毁时:①将要临到的危难相当严重。②若不求神帮助,被世界迷惑,无法避免这灭顶之灾。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18山上或旷野是灾难的藏身之处,如遇冬季,严寒无疑带来更大的困境。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1820犹太的冬天常有大雨。倘若大灾难在这个季节临到,逃难者的行动就加倍困难了。耶稣在此强调说,这大灾难是空前绝后的。在语气上与但以理十二章一节相似。灾难的日子愈长,遭殃的人当然就愈多。然而,灾难的日子也是在神的主权操纵下。因此,主是可以减少那日子的。这可说是神特别怜悯人的一种作为。神只是为主的选民,将日子减少。这对信靠神的人来说,是富有很大激励作用的。──《中文圣经注释》

 

【可十三19~20灾难是神对世人的审判,是圣徒可以忍受的试炼,神在圣徒不能担当时会开出路(林前十13)。耶路撒冷被灭时,死伤者多达100万人以上。若罗马军队围攻的时间再长一点,所剩的10万余名犹太人也会被歼灭。当患难临到时,应当不怕遭害,因为神与我们同在(23:4)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21~22(5,6;24:4,5)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2123这段经文最初可能是指主后七十年前后所出现之无数的宗教,与伪弥赛亚派犹太人的叛变。但对基督教会而言,这段经文同样适用于第一世纪的许多犹太基督教异端(尤其是诺斯底派),虽然其应用的范围可以广泛至涵盖所有的时代。──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22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神迹奇事,倘若能行,就把选民迷惑了。

    神迹奇事(22节)。这是提醒我们:就像在旧约圣经中一样,除了真先知之外,假先知也能行神迹奇事(出七11)。体认这一点,在今天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今日对于这些表现又燃起新的兴趣。在使徒行传里面,神迹无疑是由使徒们施行(见徒二43的例子)。保罗将它们列在圣灵的恩赐里面,虽然不是列在众恩赐之首(林前十二10)。即使是由真先知所行,神迹奇事只是神在基督里所行之更大工作的兆头,我们必须凭信接受这更大的工作,不然神迹就算不得甚么。

    倘若能行,就把选民迷惑了。正好第20节,我们又看见选民,而且使我们想起约翰式的提醒:选民若是也上当受迷惑,这个名词就自相矛盾了(约壹二2627)。第23节同样是约翰式的提醒:在这些事以先,主已经警告祂的门徒(参:约十三19)。马可比其它两卷对观福音较少出现约翰式的笔触;但足以显出实事求是的马可也与约翰从同一资料银行里取用素材。──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24~25末世兆头,参看路21:9-11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26~27(24:30,31)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27他要差遣天使,把他的选民,从四方(注:原文作),从地极直到天边,都招聚了来。

    但以理书第七章,人子的降临是紧随在亘古常在者坐行审判,而且建立了永恒国度的描述之后。但以理书七10提及了无数之属天事奉的群体,在马可福音这里也照样提及天使所担任的招聚者,虽然可归之于旧约圣经其它经文,却也适合于但以理书的脉络。马可在第27节是这段经文中第三度提及祂的选民,蒙拣选者(参2022节)。从旧约的余民观,到新约的教会观,只是短短的一步,因为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两者都是神的选民。──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2829葡萄树与无花果树的确是旧约圣经中神的百姓传统的象征,而耶稣所咒诅的无花果树(十一1214)似乎是指当代之犹太教的一个行动式比喻。然而,那并不能证明圣经每一次提及无花果树都是暗指以色列说的,也不能证明我们可以从今日在以色列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如重返巴勒斯坦)来预测基督再临的日期。耶稣这句话似乎只是一般乡下人所用的一个比喻;比较马太福音十六23所提及判断天气之敏锐度的比喻。当树上的枝叶繁茂,夏天就近了,而且一如施维策所说的,在巴勒斯坦夏天来得尤其快。耶稣说:同样的,这些事情的发生,将要提醒我们:人子的再临已经近在门口了(29节)。──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28~33符类福音都有“无花果树”(24:32-36;21:29-33)的比喻。巴勒斯坦地区的树大都是常绿树,惟有无花果树是例外,春生秋落,借此知道夏天快要来临。耶稣借比喻教训:就象通过自然现象分辨节期,人借末世征兆知晓天国的降临。与有关痛苦和逼迫的预言不同,耶稣带给圣徒他将要再来的明确的盼望。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30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

    这世代必定是指耶稣在地上所服事的那一代,那一代的确有些人有生之年看见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惨状。但耶稣所服事的那一代当然没有看见基督的再临,所以有些人努力(不自然地)要将genea的意义解释为百姓,指整个犹太国,这个国家在基督再临之前不会消逝。毫无疑问的,基督再临(parousia)的耽延对早期教会是一大困惑,他们当中有些人似乎期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见基督再来,所以当死亡把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带走时,他们既悲伤又困扰(彼后三4)。所以,较好的作法是把这些事局限于发生在主后七十年当时的审判。但是,初代教会预期主在任何时刻来临,并没有错,因为每一世代都应该继续热切仰望并期盼主的再来(彼后三12)。在神的旨意中,基督的升天与再临之间不会再有其它事件,所以它永远是近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些事:末世的兆头在耶路撒冷被灭时首先成就在犹太人身上。这样的兆头也将要最终成就在所有世人身上。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31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天地要废去,大概是在万有都被震动,引入基督的再临之时;这可能出自以赛亚书三十四4。废去可能是连接本节与前一句话之间的环结。然而,这里所着重的,并不是启示文学式的预言,而是基督话语的永久性(Anderson):那意味着基督的话被视为与旧约圣经中雅威的话同等(赛四十8)。启示录二十一1可能采用了耶稣这句话,先前的天地(对于希伯来人而言,也就是万有的总和)将要过去,以便新天新地可以降临。──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样的话:①表明耶稣相信神的护理,相信天父的掌管。③强调耶稣自太初就以道存在(1:1)。他与父神一同以话语创造天地,他的话语将永远存在,所有的事情都会照他的话语成就。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32子也不知道:有人以此为例否认耶稣的全知性。三位一体神是同一位神,拥有同一权柄,但各有独立的位格。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34这事正如一个人离开本家,寄居外邦,把权柄交给仆人,分派各人当做的工,又吩咐看门的警醒。

    有些证据显示,看门人的明喻被早期教会用来指那些有分于基督徒事奉的人。家主长久离家,当他来时,一定不能发现我们正在睡觉,而是正在尽我们的职责,执行他所留给我们的任务。看门的人诚然必须特别儆醒,因为那正是他特殊的任务(结三17),所以这或许特别适用于那些身居牧者地位的人,他们乃是教会中的守望者──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34~37(24:42-25:46) ──《圣经精读本》

 

【可十三35本节中把夜分为“晚上”、“半夜”、“鸡叫”和“早晨”。这是罗马人的分法,代表晚上的四更。“鸡叫”是凌晨三时。罗马人把夜分为四更:一更晚上69时,二更9时到午夜,三更午夜到次晨3时,四更3时到6时。犹太人将一夜分为三更、每更四小时自下午6时(日落)至10时为一更,10至次晨2时为二更,2时到清晨6时(日出)为三更。──《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十三37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

也是对众人说的:要儆醒。然而,这节经文却告诉我们,这个命令是一般性的,而不是单单针对基督徒的事奉,或者教会里面的任何群体或阶层。而且,它可能清楚地说明:耶稣自己未必预期祂的再临就在不久的将来,近代许多解经学者只能臆测,却无法证实。这个比喻的整个要旨,说明主离开的时日可能是漫长的。从最后这个严肃的字眼,要儆醒(希腊文gregoreite清醒),衍生出后来基督徒爱用的英文名字 Gregory──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十三37{\Section:TopicID=219}不同的思想线索】在这章经文中,搀杂有几种不同内容的资料,写福音书的人是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方法,整理耶稣不同的教训,按着题目而归纳写出来。现在马可在这章经文中的题目是『耶稣讲述关于将来的事。』任何人把这章书快读一遍时,即发觉它的范围虽然是指将来而说,但内容则参差不齐,换句话说,它们所讲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包括有五个不同的分题在内的。

(一)豫言耶路撒冷的毁灭。它的范围包括一节、二节和十四至二十节。耶稣豫知圣城的浩劫,而后来这件事果真实现了。到了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攻陷,圣殿破坏不堪而恐怖的事也随之而发生。

(二)警告迫害的来临。这是记载在九至十三节中。耶稣警告祂的跟随者,将来会遭遇到使人痛心和残忍的迫害经验,而预早提醒他们。

(三)警告他们在末日时的危险。这点分别在三至六节;二十一至二十二节叙述出来。耶稣知道将来有人起来歪曲和蹂躏基督教的信仰。这是顺其自然而出现的,因为人常爱听从自己骄傲的心志而不愿听闻上帝的声音,耶稣既然知道将来会有类此的异端邪说和讹诈的事出现,于是趁早讲给他们听,希望保护他们。

(四)警告关于祂第二次复临的事。而这些话的语气则与主的日子的描写,同声相应的,我们可以在七至八节,二十四至二十七节里面找出来。『主的日子』与『第二次复临』的描写景象,互相混在一起,而很难分辨出来。这是常常见到的,因为的确没有人知道当这两件事发生时,真正的情景是怎样的。我们所见的描写是用梦境和异象写出来的。耶稣描写祂第二次复临的时候,是引用以往先知和启示文学所写关于主的日子的景象作根据的。所以不须照着字面意义去解释,它们只是一个印象式的叙述,如同旧约时先知们所见的异象一般。它们的目的是告诉人当这些事情发生时,所得的印象是甚么,而不是一幅真实发生的图画。

(五)警告人们必须警醒留心。这个分题是记载在二十八至三十七节。倘若人们已经处于永恒生命的影子当中;倘若人们经常可能遇到上帝突如其来的干预;倘若人们在生活中,随时会遇到基督复临的经验与体验这个完满的日子,已近在眉睫;倘若这个时刻和季节,除了上帝之外,完全没有人会预知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加倍留心,随时准备祂降临。

所以我们读过这章书时,紧记着每一个分题的描写,都是用以前旧约和启示文学,描写主的日子的画像和言语表达出来的。为了这点,我们不是跟随原有的章节去研究,而是用以上的分题去细心分析。──《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