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马可福音第四章拾穗

 

【可四1~20耶稣藉比喻教导百姓(1,2),撒种的比喻和解释。参看平行经文太11-23与路8:4-15的详细说明。 ──《圣经精读本》

 

【可四2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在教训之间,对他们说:

    种的比喻,并非这卷福音书所复述之耶稣所用的头一个例证。在别西卜的争论中,祂对批评祂的人所作的答复就特别说明是个比喻(三23),新郎的同伴,与旧瓶装新酒,显然也同样是比喻(二1922)。但这却是头一个得着确认的比喻,我们可以在其中看见耶稣亲自向门徒所作的解释。在三卷对观福音中,它全都列于一系列比喻之首,这些比喻显然与耶稣所用之一定的教导模式有关。而且,在这一系列比喻中,这个比喻也是解开其它一切比喻的钥匙,因为它所探讨的,正是我们对祂一切教训的领受问题(四13)。这一种教导方式对于希伯来人而言当然不会陌生,旧约圣经里面也有用类似的比喻来施教的一些实例(参士九815)。事实上,从巴勒斯坦他勒目看来,这似乎是拉比表达他们的教训时爱用的方式之一。一个颇为有益之一般性的诠释原则,是要记住:比喻所意图表达的通常只有一个中心真理。所以,我们不应该试图要在每一枝微末节上找出属灵的意义来,要知道有些细节只不过是比喻的背景。不然的话,它就变成寓言,而不是比喻了,新约圣经中没有甚么寓言,在耶稣的教训中更是完全没有用过。──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章所记耶稣讲的比喻,可参看《马太》十三章的注解。──《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四3你们听啊!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这个比喻的主题,很有可能是真的看见有一个撒种之人在湖畔的山坡地上工作引发出来的。然而,上下文对于当时的年代季节毫无提示(比较约四35,耶稣在那里命令门徒举目向田观看,这与当地户外听众所见的景观显然有关系)。耶稣教训人,不是在某个远离尘世的拉比学校,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环境中;为着这个教训,祂也使用直接取自生活的普通例证,因为耶稣的榜样与话语,并不支持那些与日常生活脱节的教训,就如安德生所指出的:比喻不是寓言,故事永远是一个可能之真实的生活环境。这很显然就是群众之所以喜爱听耶稣讲道的原因。──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问环境如何不利,撒种的人已经出去撒种。种子撒下就有希望,收成也必丰硕(四8)。──《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四48对于深思熟虑的心灵而言,这个比喻所探讨的是所有问题当中最大的问题:文士与法利赛人怎么能够如此误解耶稣呢?甚至连祂的亲属和门徒又怎么可能如此全然无法认识祂呢?为甚么聆听教义不能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中产生相同的结果呢?就如耶稣自己所说的,答案就在于神的话语在人心中运行,并不是机械式的,而教义虽然不变,响应的本质却取决于接受者内心的本质。

    有时盛行怪罪故事中的撒种者,因为收成是如此贫乏;同时指出,不分青红皂白地撒种正是其原由;但采取这种态度,除了忽略了一个伟大的神学真理之外,也误解了比喻的整个目的。神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五45),祂的话临到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愿意听,或是不愿意听(结二5)。我们在这个比喻中,不是为着称赞或责备这个人的撒种方法。这个比喻所关切的,乃是从经验得来的事实;就是种子会落在不同种类的土地中。刚硬的心、肤浅的心、过度杂乱的心,与善良的心,事实上是全都存在的,不管神的话是在甚么时候传讲。这不只是论及福音的初次传讲,或信心的起先反应,也是论到后来的所有传讲。基督徒的整个生活,就是持续而渐进地对新鲜之属灵启示有响应的生活。这也说明了以撒种的比喻放在开头作为一长篇教训信息的引言是多么恰当,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比喻。──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9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就应当听:这个神秘的词组是给听众的一个警告,要求我们以思想和行动来响应这个比喻,以免我们轻率地疏忽,没有把它的真理应用在我们自己的心上。那毕竟是比喻中所描写之三种人的写照,耶稣当时的听众中,大多数人无疑也是如此。──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10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当我们知道这个比喻的解释以后,可能会觉得很简单,但它却令门徒们十分困惑,所以他们一逮到机会,趁着与耶稣单独在一起的时候,立刻询问它的意义。马太福音十三10补充说:他们诧异地问祂为甚么要用比喻的方式来教训众人。马可没有记载这个问题,却记了答案。很显然的,连门徒们都发现这种比喻的方式是很令人费解的。然而,只有使用比喻,才可能有属灵的筛选过程──若非得着永远的赏赐,就是永远的困惑,取决于那些听众到底是不是有耳可听,也就是说,他们究竟是不是热切想要明白神的道理。如果他们的意志导向正确的方向,那么他们在理智上也就没有甚么问题了(约七17)。──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11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耶稣以严肃的话语来回答,目的是要使他们体认到身为耶稣的门徒,他们的地位是多么得天独厚:它同时也介绍了整本新约圣经中一些最深邃的属灵奥秘。神喜悦将那自然向其它人隐藏之神国的奥秘启示给这小群。只有他们可以面对面与耶稣交谈,让祂解释那些令他们困惑之事;然而,对那些外人,唯一的解释就是用另一个比喻,重新试验他们。对于那些听见却无法明白的人,已经作了清楚的审判了:他们明白和鉴别属灵真理的能力正一步一步地变为无用,至终消失无踪。反过来说,我们愈是吸收神所启示的真理,我们吸引进一步之真理的能力也愈滋长。而且,理解神的真理的属灵能力是具有危险性的:除非我们遵行它,否则它就只会定我们的罪。渐增的认识,只有带给我们渐增的责任(路十二48)。神拣选我们,绝对不是偏爱,而是非常严肃的,正如旧约圣经中之以色列历史所清楚表明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11~12请参看罗十一7~10――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可四12不信的人若不悔改,就是看见听见也不会明白。认识神国奥秘的恩赐为神所赐,不靠个人的地位与才能。比喻可以考验一个人灵性的深度。──《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四13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耶稣对这个比喻所提出的警告是:它其实乃是比喻中的比喻,因为它以生动的图画语言描绘出祂的听众对于比喻式教训之整个方法的反应。它不单是比喻中最简单的,它因而也是一切比喻之钥,正如这一节经文所说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14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撒种的比喻之所以占有特殊的地位,乃是因为就在耶稣传讲这个比喻的同时,祂自己正在撒好种──祂的话,所以,祂透过传讲比喻,其实就是在举例说明这一点,至于一些释经学者所认为的,听众当时究竟是否看见田里的农夫正在撒种,没甚么关系。──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1520我们还得问另一个问题:人自己真的应该为着他们内心中的光景受到责备吗?今天,大家都否定这一点。但是,他们自己是否事先已有各种的抉择,藉此决定了他们听福音的时候,心田究竟是刚硬的,或肤浅的,或过度壅塞着思虑和宴乐,或好土呢?圣经并未回答这个问题,比喻中所陈明的唯一一点是:我们的心的确是形形色色,而这种多样化就支配了我们对所传讲之话语的反应。虽然圣经并未吩咐我们要效法那撒在好土里的种子,这显然就是这个比喻所要教导的功课,正如第9节是要我们来听一样。──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21灯是照亮黑暗的光。即使世界的罪恶再深,福音之光都会灿烂生辉。圣经多处把罪恶描写为黑暗,把圣经真理描绘为光(箴四19;2:14;11:17;彼后2:4) ──《圣经精读本》

 

【可四21~22太五15,16亦记录了有关灯的教训。马太的原意是告诉大家在这黑暗的罪恶世界,圣徒应起到灯的作用。马可在灯前加了定冠词 �� ,特指“那盏灯”,指在世界上唯一的真光耶稣面前,没有可隐藏的东西。路加福音也出现有关灯的比喻,内容与含义与本卷相同(8:16-18) ──《圣经精读本》

 

【可四2125这个比喻在新约圣经中出现多次,但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这比喻的主要教训可能不像其它地方所说明的(如太五16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由于耶稣所用的比喻,或许门徒也像现代的任何读者一样感到困惑,而问祂说:比喻中的这个教训是刻意要将真理向那些外人蒙蔽起来吗?耶稣说:不!而且像素常一样照着他们的层面来回答:有谁会点上一盏灯,然后故意把它藏起来呢?如果真理暂时隐藏在比喻中,乃是为了要在后来可以将它启示出来;所以,一个比喻的终极目的,不是要隐藏真理,乃是要启示它。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必须留心我们所听的,记得属灵的浪费属灵的成长这一体两面的定律乃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所响应。对于那些学习,然后将他们所学的传给别人的人,将会赐给他们更多(2425节)。这种从的论据,是犹太拉比所爱用的。如果连我们人类都不会傻到把所点上的灯藏起来,更何况是神呢?在耶稣身上也可以看见相同的吊诡:神同时隐藏在祂里面,又在祂里面启示出来,但终极的目的是要使祂可以向所有人启示出来(十三26),弥赛亚玄机只是暂时性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22本节经文的翻译过于勉强。平行经文路加福音8:17的翻译可视为正确。这是一个谚语,意指“隐藏的事必会显露出来”,本节的含义是:①日子未满之前,福音的启示是掩藏不露的,但现在却已显明出来,如同照亮黑暗的灯;②暗示了在最后审判之日,世人一切的内心与外表都会显出来(231-46) ──《圣经精读本》

 

【可四23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福音书记载了许多类似的表达方式(9;11:15;19;135)。其首要含义为“有属灵分辨力者当听而明白”,并非指“听不听由你”。包含“我这些话是重要的,当更加用心思想”之意。 ──《圣经精读本》

 

【可四24~25这节经文的主旨在于“对真理的态度,决定各人属灵的贫富。”耶稣曾多次警告过(112;229;8:18;19:26)。因此,用什么量器量给人……给你们:并不象太7:15;路三68那样,是关于不可批判别人的教训。此经文可直译为“你们衡量别人之器皿的大小决定你们的大小。”因此领听真理之言时,当预备大容量的器皿,从而可得到盈溢的真理之祝福,不应吝惜器皿(太五6) ──《圣经精读本》

 

【可四25参《马太》十三12及《路加》十九26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属灵世界中贫者越贫,富者越富(112) ──《圣经精读本》

 

【可四2629种子发芽、长穗、结粒都是“出于自然”,不靠人力。神的国只有神的全能可以赐给,人必须等待。四29引自旧约《约珥书》三13,“收成”指的是神的审判。世事的终点早已藏在始点中。神的国已在耶稣来到世上开始,人看不见,连门徒也不明白(七17;八1421);但信徒凭信心可以看见神已预备好了美丽的明天。──《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四26~32这一段经文由种子的比喻(26-29)和芥菜种的比喻(30-32)组成,讲述了天国扩展的两个侧面。有关天国展开的比喻请看太11-52注解。这两个比喻所讲的是天国在地上成长的情形。前者侧重讲述不管人们是否知道,随着救赎史的展开,福音将会自然地展开并结果子;后者则强调教会起初虽然微小,终究必昌盛(8:7) ──《圣经精读本》

 

【可四27~28种就发芽渐长……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神的福音工作与人的功劳或知与否无关,它持续扩展。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①在我得救之前,神已预先准备好了拯救。②我们得救丝毫没有可夸口的。③应赞美主< 绪论,感谢的要素和义务> ──《圣经精读本》

 

【可四29收成的时候到了:意味着这世界的末日。圣经在多处都把末日比喻为收成(213;耶五24;51:33;130)。在生活中我们应时刻记住,在末日麦子与糠秕的命运将成为现实(太三12;路三17) ──《圣经精读本》

 

【可四3032门徒们仍然不明白神作王掌权的观念,他们似乎都一直不断期盼着弥赛亚的国度能在他们有生之年建立起来,从雅各和约翰自私的要求(十35),以及门徒们甚至在耶稣复活之后都热切问耶稣究竟是否要在这个时候建立祂的国度(徒一6),就可以看得出来。国度微不足道的开始,以及缓慢而遍及各处的成长,似乎是过于门徒所能忍耐或明白的,但他们全都非常熟悉的小芥菜种的成长,却是说明这两点的上好例证。有人说芥菜种最后长出来的只是一棵大灌木,而不是一棵树,这乃是避重就轻的论调;重点是:它从一颗微不足道的种子开始成长,直到它远超过其它类似的植物。读所有的圣经都必须要有明智的判断,即使是在阅读任何其它俗世书籍时,也都得拒绝这种避重就轻的遁词。

  这里提到天上的飞鸟(32节),其正确的用意不是十分清楚;这句话可能只是要说明芥菜树的大小,因为小鸟的确可以栖息在这种灌木上,但这未必能道尽其中所有的意思。有些释经学者认为这是论及教会搀杂的性质,但这似乎是作了过度的解释,虽然天上的飞鸟在圣经中有时候的确有祸害之意。我们最好是从一处旧约经文来解释它,这是该处经文的引句(但四14)。在那处经文中,枝子上的飞鸟,就像树下的动物一样,都是先知所见之异象的布景幕的一部分,只是说明所说之树的大小与重要性。那些喜欢将字解作有害之意的人,必定非常倚重一些经文,如创世记四十19,约瑟向王的膳长解释他所作的梦,但这些乃是肉食鸟类,正如上下文中特别提及的。至于芥菜树的大小,有个故事说到一位拉比爬上他园子里的一棵芥菜树(见 Schweizer),但这必定是个例外。──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31芥菜种……都小:芥菜种比喻的焦点是教会虽始于微小,但终会大大兴旺。如今当我们看到教会在全世界如此兴旺时,这预言性比喻再次证明了圣经的真实性。 ──《圣经精读本》

 

【可四32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在这世界,如同鸟一般软弱而无依无靠的人,却通过教会得以认识神,并且生命茁壮成长< 绪论,教会的三大事工> ──《圣经精读本》

 

【可四32芥菜种是何植物?何以能成为大树?】

  这里所说的“芥菜”,并非广东的“芥菜”,广东芥菜是深绿色的蔬菜类,俗语有“十月火归脏,不离芥菜汤”之句,因为芥菜可以滋润脏腑。在深秋煮汤而饮,不至唇焦口烂。

    但主那稣所说的“芥菜”乃是“芥子菜”(MUSTARD),中国北方无广东芥菜,所以把芥子菜误译成芥菜。芥子菜的芥子甚小,可制成黄色的芥酱,即香港酒楼茶肆放在一小碟子中的黄色芥未。芥末有通肺开胃利气除痰发汗散寒之功,少吃有益。芥子也是制火药的原料。

    芥子很小,犹太人有“小到小芥子那么小”之语,像中国人说芝麻绿豆一般,比无花果的子还小。但树可能长得很高,有高至十尺者,所以那稣说,它长出大枝,甚至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可四3334马可已经列举了耶稣所用之比喻式教训的上述实例(显然不是毫无遗漏的记载),他现在用照他们所能听(或明白)的这句话,同时为使用比喻提出一个理由,也对比喻的使用分了仔细的等级。在基督的学校中,除非在基础性的功课上能够驾轻就熟,就没有一个人能移到更进深的功课。对于外人而言,总是有比喻方式这个绊脚石有待跨越。──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若不用比喻:这并不是说耶稣只用比喻说话,而是只对天国的事情用比喻讲述<110-17,比喻的双重目的> ──《圣经精读本》

 

【可四35~36当那天……仍在船上:耶稣在船上教导众人以来,一直在船上。在耶稣的加利利事工中多次提到船,这似乎与较多门徒出身渔夫有很大的关系。 ──《圣经精读本》

 

【可四3541平静风和海的权柄只有神才有。神能将狂乱的海平静(诗八十九913);从混沌中创造宇宙的秩序(创一1);祂拯救义人脱离困苦灾难(诗一〇七2332)。耶稣是神子,所以风和海都听祂。──《启导本圣经注释》

         耶稣平静风和海,首先焦点在耶稣的权柄与能力上,但同时也应留意到门徒对此神迹的反应。从属灵意义上看,人生仿佛门徒们所乘坐的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上的小船,随时都有狂风怒涛袭来的危险。将门徒们的光景与我们作一个比较,相信平静大海的耶稣此时亦与我的小舟同在(133) ──《圣经精读本》

 

【可四35~43记录耶稣所行的诸多神迹:①平静风和海,显明耶稣对宇宙、自然界的主权(35-41)。②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显明耶稣对灵界的主权(1-43)。如此看来,神迹的目的是建立坚固的信仰,即神迹只是见证信心的记号,神迹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附录教义词典,神迹>。若只求神迹,却忘了坚定的信心,是愚蠢的,更是犯了不信之罪。 ──《圣经精读本》

 

【可四36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马可是唯一一本福音书,告诉我们有别的船与耶稣同在这里;所以,平静风浪就成了范围更广的怜悯神迹;其拯救对象不仅是一般快要下沈、饱受惊吓的门徒而已。我们或许也可以比较约拿书末了的话,并有许多牲畜(拿四11),强调了神的无限怜悯。其它船只同行的这个细节,当然也可能只是实事求是的马可写进来的一个琐碎而不相干的回忆,这使我们能够确定这件事的历史性。──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37加利利海是个四面环山的大湖。地中海的冷空气从群山的峡口流入,与湖上的潮热空气相遇,激荡而成突起的大风暴。──《启导本圣经注释》

 

【可四3739渡到湖那边去的航行,是出自于耶稣的提议,而门徒则是带着毫不疑惑的信心顺服了。对于门徒而言,这更使得风暴的来临显得匪夷所思,而耶稣轻松自在的态度则是相当令他们费解。他们的话语不只是带有责怪的暗示而已:夫子!我们丧命,祢不顾么?(38节)祂为甚么会让他们落入这种处境呢?约拿的暴风毕竟是不顺服的刑罚(拿一4),但他们却是顺服的,难怪他们会为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而感到不满。

  主在睡觉,不只显示出祂为人自然而有的疲惫,也显示出祂平静的信心(38节)。信心与惧怕,在圣经中是互不相容的;门徒之所以害怕即将要下沉,正是因为缺少信心(40节),所以他们因为缺乏信心受到责备,在圣经中,再没有一个命令比简单的不要惧怕!更常被反复提说的了(见:出十四13,二十20等)。──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38在船尾上……睡觉:这节经文栩栩如生地描会了耶稣因传道事工而疲惫的身影。 ──《圣经精读本》

 

【可四39住了吧……大大地平静了:可以知道不管人生有何等大的风暴,只要耶稣命令就会平静,且会大大地平静(12:28) ──《圣经精读本》

 

【可四40没有信心吗:正确的翻译应加上“还”。耶稣并不是责备门徒们的胆怯。事实上面临狂风暴雨而不觉害怕的人非疯既傻。耶稣责备他们既然我在此地,你们为何还害怕。 ──《圣经精读本》

 

【可四4041他们虽然没有信心,耶稣仍然用一句话就把暴风平静了。但很不合情理的,门徒此时仍然害怕;他们所要的耶稣,乃是一个友善的、熟悉的人,而不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儿子。他们在变像山上的反应(九6),乃至在复活时的反应(十六8),在在都是一样的;比较启示录一17──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四41大大地惧怕:此处的惧怕与面临狂风暴雨时的胆怯有质的差别。前者是对世界威力的属肉体的恐惧,后者则是对掌管万有者的属灵的敬畏之心。 ──《圣经精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