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馬太福音第十章譯文對照

 

【太十三1

  〔和合本〕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裏出來,坐在海邊。

  〔李廣譯本〕「那一天,耶穌從屋子裡出來,坐在海邊。」

〔呂振中譯本〕「當那一天、耶穌從屋子裏出來,在海邊坐着;」

  〔新譯本〕「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

  〔現代譯本〕「同一天,耶穌離開了家到湖邊去,坐在那裏。」

  〔當代譯本〕「當天,耶穌離開了房子,坐在湖邊。」

  〔朱寶惠譯本〕「當日耶穌從屋裡出來,坐在海邊」

  〔文理本〕「是日耶穌出室、坐海濱、」

  〔新漢語譯本〕「那一天,耶穌從屋子裏出去,坐在海邊。」

  〔思高譯本〕「在那一天,耶穌從家裏出來,坐在海邊上,」

  〔牧靈譯本〕「那天,耶穌從屋裡出來,坐在湖邊。」

 

【太十三2

  〔和合本〕有許多人到他那裏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

  〔李廣譯本〕「許多群眾到祂那裡聚集,祂只得上船坐下,而群眾都站在岸上。」

〔呂振中譯本〕「有一大群人聚集到他那裏,他只得上船坐下,全群的人都站在灘上。」

  〔新譯本〕「有很多人聚集到他那裡。於是,他上船坐下來,眾人都站在岸上。」

  〔現代譯本〕「一大群人集合到他跟前來,所以他上了一條船,坐下;群眾傍着水邊站着。」

  〔當代譯本〕「不久,祂周圍就聚集了一大群人。耶穌只好上船,然後坐下向岸上站著的人講道,」

  〔朱寶惠譯本〕「有許多人成羣的聚集到他面前,因此他上了一隻小船,坐下眾人們都散開站在岸上。」

  〔文理本〕「群眾集就之、遂登舟而坐、眾立於岸、」

  〔新漢語譯本〕「有一大羣人聚集在他周圍,他只好上了一條船坐下來,羣眾全都站在岸上。」

  〔思高譯本〕「有許多群眾集合到衪跟前,衪只得上船坐下,群眾都站在岸上。」

  〔牧靈譯本〕「有許多人聚過來,耶穌便上了小船,他坐下後,對站在岸上的群眾,」

 

【太十三3

  〔和合本〕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李廣譯本〕「祂就用比喻對他們講了許多,說:『看哪!那撒種的出去撒種;」

〔呂振中譯本〕「他就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看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新譯本〕「他用比喻對眾人講了許多事,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現代譯本〕「他就用比喻向他們講解許多事情。他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當代譯本〕「祂用各樣的比喻向他們講解真理。祂說:有一個農夫出去撒種:」

  〔朱寶惠譯本〕「他就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的道理,說:『你看!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文理本〕「乃多端設喻語之曰、有播種者、出而播種、」

  〔新漢語譯本〕「他用比喻向他們講述了許多道理。他說:“看啊,有個撒種的人(撒種的人是下文撒種一詞的分詞。)出去(出去1耶穌從屋子裏出去出去為同一動詞,作者可能有意藉此暗示耶穌基督是故事中撒種的人。)撒種。」

  〔思高譯本〕「衪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牧靈譯本〕「用比喻的方式講道:有個播種的人出去撒種子。」

 

【太十三4

  〔和合本〕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李廣譯本〕「當祂撒的時候,確有些落在路旁,飛鳥來吃盡了它們;」

〔呂振中譯本〕「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一來,把它喫盡了。」

  〔新譯本〕「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小鳥飛來就吃掉了。」

  〔現代譯本〕「他撒的時候,有些種子落在路旁,鳥兒飛來把它們吃掉了。」

  〔當代譯本〕「他撒的種子有些落在路旁,不一會兒,就給飛鳥吃光;」

  〔朱寶惠譯本〕「撒的時候,有落在路上的,雀鳥飛來吃了那種子;」

  〔文理本〕「播時、有落道旁者、鳥至盡食之、」

  〔新漢語譯本〕「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們吃掉了。」

  〔思高譯本〕「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了。」

  〔牧靈譯本〕「撒的時候,一些種子掉在路旁,鳥兒飛來吃了它們。」

 

【太十三5

  〔和合本〕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李廣譯本〕「另一些卻落在那石頭地上,那裡積土不多,土既不深,發苗又最快,」

〔呂振中譯本〕「另有的落在石頭地上,沒有許多土的地方;因沒有深的土,它雖很快長出苗來,」

  〔新譯本〕「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因為泥土不深,很快就長起來。」

  〔現代譯本〕「有些落在淺土的石地上,因為土壤不深,很快就長苗;」

  〔當代譯本〕「有些在淺土上,雖然很快便發芽,然而因為泥土不深,無法生根,」

  〔朱寶惠譯本〕「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淺薄,發芽最快,」

  〔文理本〕「有落磽地者、厥土無多、以其淺薄、發萌則速、」

  〔新漢語譯本〕「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因為土淺,很快就破土而出;」

  〔思高譯本〕「有的落在石頭地裏,那裏沒有多少土壤,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發了芽;」

  〔牧靈譯本〕「一些種子掉在蓋有淺土的沙石上,因為土層淺,很快發了芽;」

 

【太十三6

  〔和合本〕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李廣譯本〕「但日頭出來烤曬,因沒有根,就枯乾了;」

〔呂振中譯本〕「日頭出來,就曬焦了;因為沒有根,便枯乾了。」

  〔新譯本〕「但太陽一出來,就把它曬乾,又因為沒有根就枯萎了。」

  〔現代譯本〕「但太陽一出來,幼苗給曬焦了;又因為根不夠深,就枯乾了。」

  〔當代譯本〕「經過猛烈的陽光一曬,就枯乾了」

  〔朱寶惠譯本〕「一見了太陽,因為沒有根,就曬乾了;」

  〔文理本〕「日出曝之、無根而稿、」

  〔新漢語譯本〕「可是太陽出來,幼苗就被曬乾,又因為沒有根,就枯萎了。」

  〔思高譯本〕「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牧靈譯本〕「可是太陽一曬就焦了,又因沒根,很快便乾枯了。」

 

【太十三7

  〔和合本〕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

  〔李廣譯本〕「另有些落在荊棘裡,荊棘長起來,就把它們擠住了;」

〔呂振中譯本〕「另有的落在荊棘上;荊棘長起來,把它悶住了。」

  〔新譯本〕「有的落在荊棘裡,荊棘長大了,就把它擠住。」

  〔現代譯本〕「有些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把幼苗擠住了」

  〔當代譯本〕「還有些在荊棘叢中,由於荊棘長起來,便把嫩苗擠死了;」

  〔朱寶惠譯本〕「有落在茅草的,茅草長起來,就擠住了種子;」

  〔文理本〕「有落棘中者、棘起蔽之、」

  〔新漢語譯本〕「還有的落在荊棘裏,荊棘長起來,把它們擠住了。」

  〔思高譯本〕「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

  〔牧靈譯本〕「另外一些種子掉在荊棘叢裡,荊棘長起來,窒息了它們。」

 

【太十三8

  〔和合本〕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李廣譯本〕「但另外又有些落在那好土裡,就結實,確有一百的,又有六十的,

又有三十倍的」

〔呂振中譯本〕「另有的落在好土上,結着果實,有的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

  〔新譯本〕「有的落在好土裡,結出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現代譯本〕「另外有些種子落在好土壤裏,長大結實,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也有三十倍的。』」

  〔當代譯本〕「也有一些是下在肥沃的泥土裡的,自然結出了飽滿的子粒,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收成。」

  〔朱寶惠譯本〕「有落在肥土裡的,就結籽粒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文理本〕「有落沃壤者、結實、或百倍、或六十倍、或三十倍、」

  〔新漢語譯本〕「不過,也有的落在沃土裏,結出果實,有一百倍,有六十倍,有三十倍的。」

  〔思高譯本〕「有的落在好地裏,就結了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牧靈譯本〕「一些種子落在肥美的土地上,長出了果子,收成有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太十三9

  〔和合本〕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李廣譯本〕「那有耳的,讓他聽吧!』」

〔呂振中譯本〕「有耳的應當聽。』」

  〔新譯本〕「有耳的,就應當聽。

  〔現代譯本〕「於是耶穌說:『有耳朵可聽的,都聽吧!』」

  〔當代譯本〕「有耳可聽的,就要留心。

  〔朱寶惠譯本〕「凡有耳的,都應當聽。」

  〔文理本〕「有耳者宜聽焉、」

  〔新漢語譯本〕「有耳朵的,就好好聽吧!”」

  〔思高譯本〕「有耳的,聽吧!』」

  〔牧靈譯本〕「有耳的,你們聽吧!

 

【太十三10

  〔和合本〕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甚麼用比喻呢?』

  〔李廣譯本〕「門徒進前來,就問祂說:『對眾人講話,為何用比喻呢?』」

〔呂振中譯本〕「門徒上前來,對耶穌說:『你對眾人說話,為甚麼用比喻呢?』」

  〔新譯本〕「門徒上前問耶穌:你對他們講話,為甚麼用比喻呢?

  〔現代譯本〕「門徒來見耶穌,問他:『為甚麼你對群眾講話都用比喻呢?』」

  〔當代譯本〕「門徒來問耶穌:你為甚麼要用比喻來教導他們呢?

  〔朱寶惠譯本〕「於是門徒前來問他說:「你對眾人講道,為什麼用比喻呢?』」

  〔文理本〕「門徒就之曰、爾以喻語眾、何也、」

  〔新漢語譯本〕「門徒前來問耶穌:“你跟他們講話,為甚麼用比喻呢?”」

  〔思高譯本〕「門徒們前來對衪說:『為什麼你用比喻對他們講話﹖』」

  〔牧靈譯本〕「他的門徒們上前來說:為什麼用比喻跟他們講道呢?

 

【太十三11

  〔和合本〕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

  〔李廣譯本〕「祂卻回答他們說:『因為諸天之國的奧祕,只給你們,卻不給他們知道。」

〔呂振中譯本〕「耶穌回答他們說:『天國的奧祕是給你們知道,而不是給那些人的。」

  〔新譯本〕「他回答:天國的奧祕,只給你們知道,卻不給他們知道。」

  〔現代譯本〕「耶穌回答:『關於天國奧祕的知識已經賜給了你們,沒有給他們。」

  〔當代譯本〕「耶穌回答說:你們可以有機會明白天國的奧秘,他們卻沒有。」

  〔朱寶惠譯本〕「耶穌說:『這天國的奧妙,只教你們知道,不教眾人知道。」

  〔文理本〕「曰、天國之奧、予爾知之、不予他人也、」

  〔新漢語譯本〕「耶穌回答說:“因為(因為:原文的連詞τι可以解作因為,也可解為用來引出對話的連詞,相等於今日的引號。耶穌是回答門徒的為甚麼,而在新約的用法上,回答說之後從不用τι作為對話的引介詞,所以應翻譯作因為) 天國的奧秘(奧秘一詞強調這是人不能靠自己的能力知道的,人必須倚靠神的啓示。)賜了給你們,讓你們知道,卻沒有賜給他們(他們直譯作那些人)。」

  〔思高譯本〕「耶穌回答他們說:『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並不是給他們知道。」

  〔牧靈譯本〕「他回答說:天國的奧秘已賜給了你們,但還沒給他們。」

 

【太十三12

  〔和合本〕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李廣譯本〕「因為凡有的,要給他,他就有餘;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從他奪去。」

〔呂振中譯本〕「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他就充足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從他手裏被奪去。」

  〔新譯本〕「因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他就充足有餘;凡是沒有的,就連他有甚麼也要拿去。」

  〔現代譯本〕「因為那已經有的,要給他更多,讓他豐足有餘;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

  〔當代譯本〕「凡有的還要再增加,以至綽綽有餘;但沒有的,就連他現在僅有的也要失去。」

  〔朱寶惠譯本〕「凡有的,還要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取回來。」

  〔文理本〕「蓋有者、將予之使有餘、無者、並其所有、亦將奪之、」

  〔新漢語譯本〕「凡是有的,還要賜給他,使他豐足有餘;凡是沒有的,連他僅有的也要拿走。」

  〔思高譯本〕「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

  〔牧靈譯本〕「因為那已經有的,要給他更多,使他更富足;那沒有的,連他僅有的也要拿走。」

 

【太十三13

  〔和合本〕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李廣譯本〕「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而不見,聽而不聞,也不領會。」

〔呂振中譯本〕「我用比喻對他們說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也不領悟。」

  〔新譯本〕「因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也聽不到,也不明白。」

  〔現代譯本〕「為了這緣故,我用比喻對他們講;因為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又不明白。」

  〔當代譯本〕「我用比喻教導他們,是因為他們視而不見,聞而不悟。」

  〔朱寶惠譯本〕「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因為他們看是看不見,聽是聽不見,也不明白。」

  〔文理本〕「故我以喻語之、因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亦不悟也、」

  〔新漢語譯本〕「我之所以用比喻跟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了,也沒有看見;聽了,也沒有聽見,也不領悟。」

  〔思高譯本〕「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

  〔牧靈譯本〕「因此,我才用比喻對他們講話,因為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不領悟;」

 

【太十三14

  〔和合本〕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李廣譯本〕「而他們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了又聽,絕不領會;看了又看,絕不曉得;」

〔呂振中譯本〕「以賽亞所傳講的神言、正應驗在他們身上了;他說:『你們要聽了又聽,卻決不領悟;要看了又看,卻決不看見。」

  〔新譯本〕「以賽亞的預言,正應驗在他們身上,他說:你們聽是聽見了,總是不明白;看是看見了,總是不領悟。」

  〔現代譯本〕「這正應驗了以賽亞的預言;他傳神的話說:這人民聽了又聽,卻不明白;看了又看,卻看不見。」

  〔當代譯本〕「以賽亞先知的預言說得好:你們聽了又聽,卻不明白;看了又看,也看不見;」

  〔朱寶惠譯本〕「他們正符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聽;卻不明白,看是看;卻看不見,」

  〔文理本〕「以應以賽亞豫言雲、爾將聽而不聰、視而不明、」

  〔新漢語譯本〕「以賽亞的預言正應驗在他們身上,他說:‘你們聽是聽見,卻不領悟;看是看見,卻不理解。」

  〔思高譯本〕「這樣為他們正應驗了依撒依亞先知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聽,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

  〔牧靈譯本〕「在他們身上正應驗了依撒意亞的預言:你們聽了又聽,卻聽不懂;你們仔細看,卻看不出來;

 

【太十三15

  〔和合本〕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李廣譯本〕「因為這百姓心蒙脂油,又耳朵發沉,而他們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又聽見,心裡又領會,就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呂振中譯本〕「因為這人民的心給脂油蒙住了;他們以沉重的耳來聽,又把眼閉着;恐怕他們用眼看見,用耳聽見,用心領悟,回轉過來,讓我醫治他們!』」

  〔新譯本〕「因為這人民的心思遲鈍,用不靈的耳朵去聽,又閉上了眼睛;免得自己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好他們。’」

  〔現代譯本〕「因為他們心智閉塞,塞住了耳朵,閉上了眼睛。不然,他們的眼睛就會看見,耳朵也會聽見,心裏領悟,回心轉意,我就治好他們。」

  〔當代譯本〕「因為這些人心靈麻木,耳朵閉塞,眼睛昏花;不然的話,他們看見了,聽見了,心裡明白,回心轉意,我就醫治他們。

  〔朱寶惠譯本〕「因為這百姓心裡愚昧,掩耳不聽,閉目不看,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好讓我醫治他們。』」

  〔文理本〕「蓋斯民心頑、耳聵、自閉其目、恐目視、耳聽、心悟、轉移而我醫之、」

  〔新漢語譯本〕「因為這民的心麻木了,他們的耳朵不靈,眼睛閉著,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領悟,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思高譯本〕「因為這百姓的心遲純了,耳朵難以聽見,他們閉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了解而轉變,而要我醫好他們。』」

  〔牧靈譯本〕「這群百姓的心神閉塞,他們充耳不聞,緊閉雙眼。因為他們怕的就是眼睛看明白,耳朵聽得懂,回心又轉意,那我便能治好他們了。

 

【太十三16

  〔和合本〕「『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李廣譯本〕「『但你們的眼睛,因為看見了;而你們的耳朵,因為聽見了,是有福的!」

〔呂振中譯本〕「但是你們的眼有福阿,因為它們看得見;你們的耳有福阿,因為它們聽得着。」

  〔新譯本〕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可以看見;你們的耳朵是有福的,因為可以聽見。」

  〔現代譯本〕「『但是你們是有福的!因為你們的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見。」

  〔當代譯本〕「你們是有福的,因為你們的眼睛看得見,耳朵也聽得見。」

  〔朱寶惠譯本〕「現在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文理本〕「惟爾目福矣、以其見也、爾耳福矣、以其聞也、」

  〔新漢語譯本〕「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它們看得見;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它們聽得到。」

  〔思高譯本〕「但你們的眼睛有福,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有福,因為聽得見。」

  〔牧靈譯本〕「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是有福的,因為聽得清。」

 

【太十三17

  〔和合本〕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李廣譯本〕「因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許多先知和義人,願意曉得你們所看的,也沒有見過,要聽你們所聽的,也沒有聽到。』」

〔呂振中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許多神言人和義人巴不得要看你們所看見的,卻沒有看到;要聽你們所聽見的,卻沒有聽到。」

  〔新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曾經有許多先知和義人想看你們所看見的,卻沒有看到,想聽你們所聽見的,卻沒有聽到。」

  〔現代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有許多先知聖賢要看你們所看見的,卻沒有看到;要聽你們所聽見的,也沒有聽到。』」

  〔當代譯本〕「我確實地告訴你們,有很多先知和義人,曾渴望見你們所見的,聽你們所聽的,也不能如願以償。」

  〔朱寶惠譯本〕「我切實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得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得聽見。」

  〔文理本〕「我誠語汝、昔先知義人多欲見爾所見、而不得見、聞爾所聞、而不得聞、」

  〔新漢語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很多先知和義人都渴望看到你們所看見的,卻看不到;渴望聽到你們所聽見的,卻聽不到。”」

  〔思高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有許多先知和義人,想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想聽你們所聽到的,而沒有聽到。」

  〔牧靈譯本〕「我告訴你們,許多先知和義人都想看到你們所見的,卻沒有看見;渴望聽你們所聽的,但沒有聽到。」

 

【太十三18

  〔和合本〕『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

  〔李廣譯本〕「『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

〔呂振中譯本〕「所以你們、要聽明白這撒種的比喻。」

  〔新譯本〕所以你們要聽這撒種人的比喻。」

  〔現代譯本〕「『所以,你們要明白這撒種比喻的意思。」

  〔當代譯本〕「所以,你們應當留心這撒種比喻的意義。」

  〔朱寶惠譯本〕「所以你們要聽這撒種的比喻:」

  〔文理本〕「夫播種之喻、爾其聽之、」

  〔新漢語譯本〕「“所以,你們聽聽這撒種比喻的意思吧。」

  〔思高譯本〕「『那麼,你們聽這撒種的比喻吧!

  〔牧靈譯本〕「所以,你們要明白這個撒種的比喻。」

 

【太十三19

  〔和合本〕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李廣譯本〕「凡聽見國度的話而不領會,那惡者就來,把那撒在他心裡的,

奪了去;這就是那撒在路旁的。」

〔呂振中譯本〕「凡聽天國之道而不領悟的,那邪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裏的攫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

  〔新譯本〕「凡是聽了天國的道卻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中的奪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

  〔現代譯本〕「那聽了天國的信息卻不明白的人正像撒在路旁的種子,那邪惡者來到,把撒在他心田裏的信息都奪走了。」

  〔當代譯本〕「種子下在路旁,是代表那些聽了天國的道理而不明白的人,被魔鬼乘虛而入,很容易就把真理奪走了;」

  〔朱寶惠譯本〕「凡聽見天國道理,卻不明白的,那兇惡的就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那種子奪去了!這就是撒在路上的;」

  〔文理本〕「凡聞天國之道而不悟、惡者至、奪其心之所播、此播於道旁者也、」

  〔新漢語譯本〕「凡是聽了天國的道卻不領悟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道奪去;這就是那撒在路旁的。」

  〔思高譯本〕「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

  〔牧靈譯本〕「有些人聽了天國的道理,不能真的領悟,就像種子撒得太靠近路邊;邪惡一來便奪去了已播在心中的道。」

 

【太十三20

  〔和合本〕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

  〔李廣譯本〕「但那撒在似石頭上的,就是人聽了話,當下帶著歡喜領受它,」

〔呂振中譯本〕「那撒在石頭地上的,是人聽了道,立刻歡歡喜喜地領受,」

  〔新譯本〕「那撒在石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歡喜喜地接受,」

  〔現代譯本〕「那撒在石地上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立刻樂意接受,」

  〔當代譯本〕「下在淺土的種子,就像有些人一聽天國的道理,就很高興地接受了,」

  〔朱寶惠譯本〕「那撒在有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隨時歡喜領受,」

  〔文理本〕「播於磽地者、乃人聽道、即喜受之、」

  〔新漢語譯本〕「那撒在石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欣然接受,」

  〔思高譯本〕「那撒在石頭地裏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

  〔牧靈譯本〕「撒在石地裡的種子,是比喻聽了道,欣然接受的人。」

 

【太十三21

  〔和合本〕只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李廣譯本〕「只因在裡面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話遭了患難或逼迫,他就跌倒了。」

〔呂振中譯本〕「自己裏面卻沒有根,只是暫時的;及至因道而遭苦難或逼迫,立刻就絆跌了。」

  〔新譯本〕「可是他裡面沒有根,只是暫時的;一旦為道遭遇患難,受到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現代譯本〕「只是扎根不深,不能持久,一旦為了信息而遭遇困難或迫害,立刻放棄。」

  〔當代譯本〕「但因為他沒有根基,所以不能持久,一旦為了真理而遭迫害,便會立刻放棄信仰;」

  〔朱寶惠譯本〕「只因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遇患難,或受逼迫,隨時就違棄了!」

  〔文理本〕「惟內無根、則亦暫耳、及為道而遇患難窘逐、即厭棄焉、」

  〔新漢語譯本〕「但是他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道吃苦,或受迫害,他就立刻被絆倒了。」

  〔思高譯本〕「但在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牧靈譯本〕「因為沒有根基,行道時,一遇困難,或受打擊,他立刻會跌倒放棄。」

 

【太十三22

  〔和合本〕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

  〔李廣譯本〕「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話,又有今世的思慮和錢財的迷惑,一同把話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呂振中譯本〕「那撒到荊棘裏的,是人聽了道,而今世的罣慮和財富的娛樂把道悶煞了,他便不能結實。」

  〔新譯本〕「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有今世的憂慮和財富的迷惑把道擠住,結不出果實來。」

  〔現代譯本〕「那撒在荊棘中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以後,生活的憂慮和財富的誘惑窒息了信息的生機,不能結出果實。」

  〔當代譯本〕「落在荊棘叢中的種子,就是指那些聽了真道的人,因為有生活的憂慮和金錢的誘惑,以致妨礙了真道的生長,不能結出成熟的果實;」

  〔朱寶惠譯本〕「那撒在茅草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因為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就不得結籽粒;」

  〔文理本〕「播於棘中者、乃人聽道、而世之慮、財之惑、蔽其道而不實、」

  〔新漢語譯本〕「那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但是世上的憂慮和財富的迷惑卻把這道擠住了,結不出果實來。」

  〔思高譯本〕「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往了,結不出果實。」

  〔牧靈譯本〕「撒在荊棘裡的種子,是指聽了道卻煩憂俗務,迷戀財富,以致堵塞了道,而沒有結果。」

 

【太十三23

  〔和合本〕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李廣譯本〕「但那撒在好土上的,這是人聽話就領會了,後來結實,確有那結一百的,及六十的,及三十倍的。』」

〔呂振中譯本〕「但那撒在好土上的,是人聽了道就領悟;他總是結實:有的結了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

  〔新譯本〕「那撒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又明白了,結出果實來,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現代譯本〕「那撒在好土壤裏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並且領悟了;他結出果實,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當代譯本〕「至於那些落在沃土裡的種子,就好像一個聽了道理的人,不但明白它的意義,而且開花結果,便收成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實。」

  〔朱寶惠譯本〕「那撒在肥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也能明白,真正的結籽粒,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文理本〕「播於沃壤者、乃人聽道而悟、結實或百倍、或六十倍、或三十倍、」

  〔新漢語譯本〕「那撒在沃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又領悟,必然結出果實來,有一百倍,有六十倍,有三十倍的。”」

  〔思高譯本〕「那撒在好地裏的,即是指那聽了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

  〔牧靈譯本〕「至於撒在良田的種子,就像聽了道而領悟的人,他會結出一百,或六十,或三十倍的果子。

 

【太十三24

  〔和合本〕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裏,

  〔李廣譯本〕「祂另設個比喻對他們說:「諸天之國好比人撒好種在祂的田裡,」

〔呂振中譯本〕「耶穌把另一個比喻擺在他們面前,說:『天國好比一個人撒好種子在他的田地裏。」

  〔新譯本〕「耶穌對他們另外講了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人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裡。」

  〔現代譯本〕「耶穌向他們講另一個比喻:『天國好比有人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裏。」

  〔當代譯本〕「耶穌又舉了另一個比喻說:天國正像一個農夫,將挑選過的種子,撒在麥田裡。」

  〔朱寶惠譯本〕「耶穌再用比喻對眾人說:『天國,好比一個人撒好種在他的田裡:」

  〔文理本〕「又設喻曰、天國猶人播美種于田、」

  〔新漢語譯本〕「耶穌對他們講了另一個比喻,說:“天國就像一個人把好種子撒在自己的田裏。」

  〔思高譯本〕「耶穌給他們另設了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裏撒了好種子;」

  〔牧靈譯本〕「耶穌又打另一個比喻說:天國好比這樣:有個人在自己田裡撒下了好種子;」

 

【太十三25

  〔和合本〕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

  〔李廣譯本〕「及至眾人睡覺時,祂的仇敵來,且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就走了。」

〔呂振中譯本〕「人們睡覺的時候、他的仇敵就來,將稗子加撒在麥子中間,走了。」

  〔新譯本〕「人們睡了的時候,他的仇敵來把稗子撒在麥子中間,就走了。」

  〔現代譯本〕「有一個晚上,大家睡覺的時候,敵人來了,把稗子撒在麥子中間,就走了。」

  〔當代譯本〕「夜裡他熟睡的時候,他的敵人卻偷偷地把稗子撒在他的麥田裡,然後走了。」

  〔朱寶惠譯本〕「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把稗子撒在那田裡,就走了。」

  〔文理本〕「寢時敵至、播稗麥中而去、」

  〔新漢語譯本〕「眾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敵來把稗子散佈(散佈:原文有平均分佈的含意。)在麥子中間,然後走了。」

  〔思高譯本〕「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

  〔牧靈譯本〕「可是趁著他的人睡了,他的仇人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

 

【太十三26

  〔和合本〕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

  〔李廣譯本〕「到長苗又吐穗時,稗子也就顯出來。」

〔呂振中譯本〕「到苗發了芽、結了果仁的時候、那時稗子也顯出來了。」

  〔新譯本〕「到了發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

  〔現代譯本〕「到了麥子長大結穗的時候,稗子也出現了。」

  〔當代譯本〕「當麥子長苗吐穗時,稗子也一齊長了出來。」

  〔朱寶惠譯本〕「到長苗結實的時候,稗子也長起來了。」

  〔文理本〕「苗秀而實、稗亦見、」

  〔新漢語譯本〕「麥子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露出來。」

  〔思高譯本〕「苗長起來,抽出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子。」

  〔牧靈譯本〕「當麥苗長出來,抽了穗,莠子也顯現出來。」

 

【太十三27

  〔和合本〕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裏嗎?從哪裏來的稗子呢?

  〔李廣譯本〕「家主的奴僕便進前來告訴祂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祢田裡麼?從那裡有了稗子呢?』」

〔呂振中譯本〕「家主的奴僕上前來,對他說:『主人哪,你不是撒好種子在田地裏麼?從哪裏有稗子呢?』」

  〔新譯本〕「僕人都前來問家主:主人,你不是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裡嗎?那些稗子是從哪裡來的呢?

  〔現代譯本〕「莊主的僕人前來說:『主人,你撒在田裏的是好種子,這些稗子究竟從哪裏來的呢?』」

  〔當代譯本〕「僕人看到,就趕來告訴主人:主人啊!你不是把最好的種子撒在田裡嗎?為甚麼現在田裡會長出稗子呢?

  〔朱寶惠譯本〕「他的僕人前來問他說:「主人!你不是撒好種子在你的田裡麼?那些稗子是從那裡來的呢?』」

  〔文理本〕「家主之僕來告曰、主、非播美種于田乎、何以有稗也、」

  〔新漢語譯本〕「“田主(田主直譯作那家的主人)的僕人(僕人或譯作奴僕28同。)前來對他說:‘主人,你不是把好種子撒在田裏嗎?這些稗子是哪裏來的呢?」

  〔思高譯本〕「家主的僕人,就前來對他說: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裏撒了好種子嗎﹖那麼從哪裏來了莠子﹖」

  〔牧靈譯本〕「僕人們一發現,趕來告訴主人:主人,你播在田裡的不都是好種子嗎?哪裡來的那些莠草呢?」

 

【太十三28

  〔和合本〕主人說:“這是仇敵做的。僕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

  〔李廣譯本〕「祂卻對他們明說:『這個是敵人做的。』但奴僕們對祂說:『那麼,

你要我們去把它們薅出來麼?』」

〔呂振中譯本〕「他對他們說:『是有個敵人行了這事的。』奴僕對他說:『那你願意我們去薅出來麼?』」

  〔新譯本〕「他回答:這是仇敵所作的。僕人問他:你要我們去拔掉它嗎?

  〔現代譯本〕「他回答:『這是敵人幹的。』他們就問:『你要我們去把稗子拔掉嗎?』」

  〔當代譯本〕一定是仇家蓄意破壞。’‘我們不如拔掉那些稗子吧!

  〔朱寶惠譯本〕「主人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說:『那末,你要我們去拔出來麼?』」

  〔文理本〕「曰、敵為之、僕曰、我往薅之可乎、」

  〔新漢語譯本〕「“他對他們說:‘這是仇敵做的。’“僕人說:‘那麼,你要我們去把稗子拔出來嗎?’」

  〔思高譯本〕「家主對他們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他說:那麼,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

  〔牧靈譯本〕「主人對他們說:是仇人做的。僕人們問他:‘你要我們去把莠草都拔掉嗎?

 

【太十三29

  〔和合本〕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

  〔李廣譯本〕「祂卻明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同被連根拔出。」

〔呂振中譯本〕「他說:『不;恐怕你們薅稗子,連麥子的根都一同拔起來!」

  〔新譯本〕「他說:不用,因為拔稗子的時候,恐怕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

  〔現代譯本〕「他說:『不必啦!因為你們拔除稗子的時候,恐怕會連麥子也拔掉了。」

  〔當代譯本〕不用了,因為拔稗子會連麥子也一起拔掉,」

  〔朱寶惠譯本〕「主人說:『不要!恐怕拔稗子,麥子也帶出來了。」

  〔文理本〕「曰、毋、恐薅稗而麥亦拔、」

  〔新漢語譯本〕「“他說:‘不用了,恐怕你們拔稗子的時候,把麥子也連根拔出來。」

  〔思高譯本〕「他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連麥子也拔了出來。」

  〔牧靈譯本〕「主人說:‘不用了,怕除莠草的時候連麥子也拔了出來,」

 

【太十三30

  〔和合本〕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裏。

  〔李廣譯本〕「容兩樣一齊長,直到收割。當收割時,我要對收割者說,先薅集稗子,且捆成捆,留著它來燒;惟獨麥子要收入我倉裡。』」

〔呂振中譯本〕「容兩樣一齊長大,等着收割時;當收割的時機,我要對收割的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好燒掉;至於麥子,卻要收集在我倉裏。」』」

  〔新譯本〕「收割之前,讓它們一同生長。到了收割的時候,我會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來,留著焚燒,卻要把麥子收進我的倉裡。’”

  〔現代譯本〕「讓麥子跟稗子一起長吧;收割的時候,我會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來,扔在火裏,然後收聚麥子,儲藏在我的倉庫裏。』」

  〔當代譯本〕「所以讓它生長下去,到收割的時候,我會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把稗子分出來,紮成一捆一捆的留著燒;然後將麥子存入穀倉。’”

  〔朱寶惠譯本〕「留這兩樣一齊長,到收割的時候,我要吩咐收割的人,先把稗子剔出來,捆好了,留著燒;但麥子要收在我的倉裡。』」

  〔文理本〕「容二者並長以待獲、獲時、我語刈者、先集稗、束而火之、惟斂麥入倉、」

  〔新漢語譯本〕「讓它們一齊生長,等到收割的時候吧。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工人說:先把稗子拔出來,束成捆子,好拿去燒掉,而麥子卻要收進倉庫裏。’”」

  〔思高譯本〕「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燒,把麥子卻收入我的倉庫裏。』」

  〔牧靈譯本〕「讓它們一起長到收成的時候吧!到那時,我會對收割的人說:先把莠草割下來,捆成捆,用來燒火。然後把麥子收入我的糧倉裡。’”

 

【太十三31

  〔和合本〕他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裏。

  〔李廣譯本〕「祂另設比喻對他們說:『諸天之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祂田裡。」

〔呂振中譯本〕「耶穌把另一個比喻擺在他們面前,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人拿了,種在他的田地裏。」

  〔新譯本〕「耶穌又對他們講了另外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人拿去把它種在田裡。」

  〔現代譯本〕「耶穌對他們講另一個比喻:『天國好比一粒芥菜種子,人把它種在地裏。」

  〔當代譯本〕「耶穌又再用一個比喻說:天國正像一粒小小的芥菜種,被人種在田裡。」

  〔朱寶惠譯本〕「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粒芥子,人拿去撒在他的田裡;」

  〔文理本〕「又設喻曰、天國猶芥種一粒、人取而播于田、」

  〔新漢語譯本〕「耶穌又對他們講了另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籽(芥菜籽可用來做芥末或芥醬等辛辣的調味料。),有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裏。」

  〔思高譯本〕「耶穌給他們另設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裏。」

  〔牧靈譯本〕「耶穌又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就像一粒芥菜籽,人把它種進自己的田裡。」

 

【太十三32

  〔和合本〕這原是百種裏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

  〔李廣譯本〕「它確是百種中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蔬更大,且成了樹,甚至天空的飛鳥來,且宿在它的枝上。』」

〔呂振中譯本〕「這是比一切種子都小的;但長大時,卻比別的蔬菜都大,竟成了樹;甚至空中的飛鳥也來,棲息在它的枝子裏。」

  〔新譯本〕「它是種子中最小的,但長大了,卻比其他的蔬菜都大,成為一棵樹,甚至天空的飛鳥也來在它的枝頭搭窩。

  〔現代譯本〕「這種子比其他一切的種子都小,等它長起來卻比任何蔬菜都大;它成為一棵樹,連飛鳥也在它的枝子上面搭窩。』」

  〔當代譯本〕「它雖然是種子中最小的一類,但後來卻長得比其他的蔬菜大。枝幹粗壯得像小樹一樣,甚至天空的飛鳥也來棲息。」

  〔朱寶惠譯本〕「這原是百種中最小的;等到長成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甚至像樹一樣,空中的雀鳥飛來,也能宿在他的枝上。」

  〔文理本〕「此百種之至微者、及其長也、大於諸蔬、且成樹、飛鳥來棲其枝、」

  〔新漢語譯本〕「它雖然比所有的種子都小(都小:芥菜籽並非所有植物種子中最小的,但猶太拉比的著作也用它來比喻細小。顯然,用芥菜籽代表最小的東西是當時的慣用語。),但長大後卻比其他蔬菜(蔬菜:原文所用的詞泛指可以整株掘出來的植物,或可以食用的植物和蔬菜。這裏的植物既是種在田裏 31),應指蔬菜。) 都大,成了一棵樹,這樣,連空中的飛鳥也來,在它的枝頭棲息。”」

  〔思高譯本〕「它固然是各樣種子裏最小的,但當它長起來,卻比各種蔬菜都大,竟成了樹,甚至天上的飛鳥飛來,在它的枝上棲息。 』」

  〔牧靈譯本〕「這原是一切種子中最小的,長大後卻比園中的菜都大,如同大樹,天上的飛鳥都來棲息。

 

【太十三33

  〔和合本〕他又對他們講個比喻說:『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裏,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李廣譯本〕「祂另對他們講個比喻:『諸天之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入三斗麵裡,直等全都發了酵。』」

〔呂振中譯本〕「耶穌對他們講了另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麵酵,婦人拿了,藏在三斗麵裏,等到全團都發起酵來。』」

  〔新譯本〕「他對他們講了另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麵酵,婦女拿去放在三斗麵裡,直到全團發起來。

  〔現代譯本〕「耶穌講了另一個比喻:『天國好比麵酵,一個女人拿來放在四十公升的麵裏,使全團麵都發起來。』」

  〔當代譯本〕「祂又說:天國正像一點麵酵,做餅的女人把它混在麵團裡,使整團麵都發起來。

  〔朱寶惠譯本〕「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面酵,有婦人拿來和在三鬥面裡,直到全團都發起來。』」

  〔文理本〕「又設喻曰、天國猶酵、婦取納三鬥面中、致均發酵焉、」

  〔新漢語譯本〕「他又對他們講了另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酵母(酵母:當時人習慣從已發酵的生麪團中留下一小部分,作為下次發麪時用的酵母。),有婦人拿它攙和在(攙和在直譯作藏進)三撒頓(撒頓是猶太人的容量單位元。一撒頓約有13公升。這詞在新約中只出現在這裏和路加福音13:21同一比喻中。) 麪粉裏,直到全團麪都發起來。”」

  〔思高譯本〕「衪又給他們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裏,直到全部發了酵。』」

  〔牧靈譯本〕「耶穌又講個比喻:天國好比酵母,一個婦人把它和在三量鬥的麵粉裡,直到全部都發酵。」

 

【太十三34

  〔和合本〕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甚麼。

  〔李廣譯本〕「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群眾說的;非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

〔呂振中譯本〕「耶穌用比喻對群眾講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甚麼;」

  〔新譯本〕「耶穌用比喻向群眾講了這一切,他所講的,沒有不用比喻的。」

  〔現代譯本〕「耶穌用比喻對群眾講述這一切;除了用比喻,他就不對他們說甚麼。」

  〔當代譯本〕「這次講道,耶穌全部都用比喻,」

  〔朱寶惠譯本〕「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講的,非用比喻,不對他們講。」

  〔文理本〕「此皆耶穌以喻語眾、非喻無所語之、」

  〔新漢語譯本〕「耶穌用比喻向羣眾講了這一切,他對他們講話沒有不用比喻的。」

  〔思高譯本〕「耶穌用比喻給群眾講解了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給他們講什麼;」

  〔牧靈譯本〕「耶穌用比喻來告訴群眾,除了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什麼。」

 

【太十三35

  〔和合本〕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

  〔李廣譯本〕「這是要應驗藉先知說的話:我要開口用比喻,把世界奠基以來所隱藏的吐露出來。」

〔呂振中譯本〕「好應驗那藉神言人所說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世界之創立以來所隱藏的事吐露出來。』」

  〔新譯本〕「這就應驗了先知所說的:“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隱祕的事說出來。”」

  〔現代譯本〕「他這樣做正應驗了先知所說過的話:『我要用比喻向他們講述,把創世以來隱藏的事告訴他們。』」

  〔當代譯本〕「這正應驗了聖經的預言:我要用比喻說明自創世以來一直隱藏的事。

  〔朱寶惠譯本〕「這就符了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的隱密,發明出來。』」

  〔文理本〕「應先知所言雲、我將啟口設喻、闡創世以來之秘、」

  〔新漢語譯本〕「這是要應驗(有古抄本加以賽亞)先知所說的話:(上半節直譯作這是要應驗藉著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用比喻說話,說出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

  〔思高譯本〕「這樣應驗了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要說出由創世以來的隱密事。』」

  〔牧靈譯本〕「這應驗了先知所說的:我要開口講比喻,把創世以來的隱密都說出來。

 

【太十三36

  〔和合本〕當下,耶穌離開眾人,進了房子。他的門徒進前來,說:『請把田間稗子的比喻講給我們聽。』

  〔李廣譯本〕「當下祂離開群眾,進了屋子。祂的門徒進前來就祂,說:『田間稗子的比喻,請給我們講解明白。』」

〔呂振中譯本〕「耶穌離開那一群人,進了屋裏,門徒就上他跟前來說:『請把田間稗子的比喻給我們講解吧。』」

  〔新譯本〕「耶穌離開群眾,進到屋裡,門徒前來問他:請你給我們解釋田裡稗子的比喻。

  〔現代譯本〕「耶穌離開群眾,進屋子裏去。門徒又來問他:『請告訴我們,田裏的稗子這個比喻是甚麼意思?』」

  〔當代譯本〕「後來,耶穌離開了群眾,回到房裡。門徒也跟著進去,問耶穌說:請告訴我們稗子比喻的意義吧!

  〔朱寶惠譯本〕「當時耶穌離開眾人,進了房子,他的門徒前來說:請把田裡稗子的比喻,講給我們聽。」

  〔文理本〕「時、耶穌離眾入室、其徒就之曰、田稗之喻、明以教我、」

  〔新漢語譯本〕「那時,耶穌離開羣眾,走進屋子裏。門徒來到他那裏,說:“請給我們解釋田間稗子的比喻吧。”」

  〔思高譯本〕「那時,耶穌離開了群眾,來到家裏,衪的門徒就前來對衪說:『請把田間莠子的比喻給我們講解一下!』」

  〔牧靈譯本〕「耶穌說完,離開群眾,進了屋裡。門徒前來問他:請為我們解說田裡莠草的比喻。」

 

【太十三37

  〔和合本〕他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

  〔李廣譯本〕「祂便回答說:『那撒好種的是人子;」

〔呂振中譯本〕「耶穌回答說:『那撒好種子的、是人子。」

  〔新譯本〕「他回答:那撒好種子的是人子,」

  〔現代譯本〕「耶穌說:『那撒好種子的是人子;」

  〔當代譯本〕「耶穌說:那撒好種子的主人就是我;」

  〔朱寶惠譯本〕「耶穌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

  〔文理本〕「曰、播美種者、人子也、田者、世也、」

  〔新漢語譯本〕「他回答說:“那撒好種子的是人子,」

  〔思高譯本〕「衪就回答說:『那撒好種子的,就是人子;」

  〔牧靈譯本〕「耶穌對他們說:撒好種的是人子;」

 

【太十三38

  〔和合本〕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

  〔李廣譯本〕「但田地是世界;至於那好種,就是國度之子;稗子卻是惡者之子;」

〔呂振中譯本〕「田地呢、是世界;好種子呢、是天國之子;稗子呢、是那惡者之子。」

  〔新譯本〕「田就是世界,好種子就是屬天國的人,稗子就是屬那惡者的人,」

  〔現代譯本〕「田地是這個世界;好種子是屬於天國的人;稗子是屬於那邪惡者的人;」

  〔當代譯本〕「麥田是代表整個世界;那些挑選過的種子,就是天國的子民;而稗子就是那些屬於魔鬼的人。」

  〔朱寶惠譯本〕「那田就是這世界。好種:就是天國的子民。稗子:就是那兇惡的子民。」

  〔文理本〕「美種者、天國之子民也、稗則惡者之子民也」

  〔新漢語譯本〕「田地是這世界,好種子是國中的子民(國中的子民指屬神的子民。),稗子是那惡者之子,」

  〔思高譯本〕「田就是世界;好種子就是天國的子民,莠子就是邪惡的子民;」

  〔牧靈譯本〕「田地,就是世界;好種,是屬天國的人;莠草,是屬邪惡的人;」

 

【太十三39

  〔和合本〕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李廣譯本〕「那撒它們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時卻是世代的終結;收割者就是天使。」

〔呂振中譯本〕「那撒稗子的仇敵呢、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呢、是今世之完結;收割的呢、是天使。」

  〔新譯本〕「撒稗子的仇敵是魔鬼,收割的時候是這世代的終結,收割的工人是天使。」

  〔現代譯本〕「撒稗子的敵人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是世界的末日;收割的工人是天使。」

  〔當代譯本〕「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日子,便是世界的末日;至於收割的工人,就是天使。」

  〔朱寶惠譯本〕「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這世代的末了。收割的:就是天使。」

  〔文理本〕「播稗之敵、魔也、獲時、世末也、刈者、天使也、」

  〔新漢語譯本〕「那撒稗子的仇敵是魔鬼,收割的時候是這時代(時代或譯作世界40同。)的終結,收割的工人是天使。」

  〔思高譯本〕「那撒莠子的仇人,即是魔鬼;收穫時期,即是今世的終結;收割者即是天使。」

  〔牧靈譯本〕「撒莠子的仇人,是魔鬼。收割,是世界末日;收割的人,是天使。」

 

【太十三40

  〔和合本〕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李廣譯本〕「因此,怎樣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在世代終結之時,也是如此。」

〔呂振中譯本〕「所以稗子怎樣薅出來,用火燒掉,惡人在今世之完結,也必這樣。」

  〔新譯本〕「稗子怎樣被拔掉用火焚燒,在這世代終結的時候,也是一樣。」

  〔現代譯本〕「到了末日,作惡的人要像稗子一樣被拔出來,扔到火裏焚燒。」

  〔當代譯本〕世界末日的時候,那些屬於魔鬼的人的命運,就好像拔出來丟在火裡燒的稗子一樣。」

  〔朱寶惠譯本〕「把稗子剔出來,用火焚燒;這世代的末了,將要如此。」

  〔文理本〕「集稗而火之、世末亦然、」

  〔新漢語譯本〕「“正如稗子要被拔出來用火焚燒,這時代的終結也要這樣。」

  〔思高譯本〕「就如將莠子收集起來,用火焚燒;在今世終結時也將是如此:」

  〔牧靈譯本〕「正如割除莠草,用火燒掉,那將是世界末日的情況。」

 

【太十三41

  〔和合本〕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裏挑出來,

  〔李廣譯本〕「人子要差遣祂的使者,把一切絆跌人的事和行不法的人,從他國裡薅出來,」

〔呂振中譯本〕「人子要差遣他的使者,把一切使人絆跌的事、以及行不法的事的人、都從他國裏薅出來,」

  〔新譯本〕「那時,人子要差派他的使者,把一切使人犯罪的事和不法之徒,從他的國中拔掉,」

  〔現代譯本〕「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把他國度裏那些使人犯罪和一切作惡的人都抓起來,」

  〔當代譯本〕「我要差天使,把一切引人犯罪和作孽的人,從祂的國裡挑出來,丟進火裡;」

  〔朱寶惠譯本〕「人子要差他的使者,把一切引人犯罪的和作孽的,全都從他的國裡剔出來,丟在火爐裡。」

  〔文理本〕「人子將遣厥使、由其國中、集諸陷人於罪、及為不法者、」

  〔新漢語譯本〕「人子要差遣他的眾天使,把一切使人絆倒的事和作惡的人(作惡的人直譯作行不法〔之事〕的人),都從他的國裏挑出來,」

  〔思高譯本〕「人子要差遣衪的天使,由衪的國內,將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及作惡的人收集起來,」

  〔牧靈譯本〕「人子派遣天使,把他國裡一切作惡、造亂的人收集起來,」

 

【太十三42

  〔和合本〕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李廣譯本〕「他們且被丟入火爐裡;在那裡必有那哀哭和那切齒了。」

〔呂振中譯本〕「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有哀哭和切齒。」

  〔新譯本〕「丟進火爐,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

  〔現代譯本〕「扔在火爐裏。在那裏,他們要哀哭,咬牙切齒。」

  〔當代譯本〕「那時,他們懊悔莫及,只有切齒哀痛。」

  〔朱寶惠譯本〕「到那裡將要哀哭切齒了!」

  〔文理本〕「投之火爐、在彼有哀哭切齒者矣、」

  〔新漢語譯本〕「丟進火爐裏。他們在那裏要痛哭切齒。」

  〔思高譯本〕「扔到火窯裏;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

  〔牧靈譯本〕「扔進火爐。那裡有哭泣和哀號。」

 

【太十三43

  〔和合本〕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李廣譯本〕「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如同太陽發出光來。那有耳的,聽吧!』」

〔呂振中譯本〕「那時義人必在他們的父國裏射發光輝、如同太陽。有耳的應當聽。」

  〔新譯本〕「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中,要像太陽一樣的照耀。有耳的,就應當聽。」

  〔現代譯本〕「那時候,義人在他們天父的國度裏,將好像太陽發射光輝。有耳朵可聽的,都聽吧!』」

  〔當代譯本〕「而義人卻要在他們天父的國裡發出像太陽一樣燦爛的光輝。有耳可聽的,就要留心。」

  〔朱寶惠譯本〕「那時候,那些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將要放光如太陽。凡有耳的,都應當聽。」

  〔文理本〕「時、義者在其父之國、輝光如日、有耳者宜聽焉、」

  〔新漢語譯本〕「那時候,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裏,要像太陽一樣發出光芒。有耳朵的,就好好聽吧!”」

  〔思高譯本〕「那時,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裏,發光如同太陽。有耳的,聽罷!』」

  〔牧靈譯本〕「義人會在他們父的國裡,猶如太陽,閃耀發光。有耳的,你們聽吧!

 

【太十三44

  〔和合本〕『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

  〔李廣譯本〕「『諸天之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它就藏起來,因從它而得的喜樂,就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

〔呂振中譯本〕「『天國好像寶貝藏在田地裏。人遇見〔或譯:尋見〕了,就藏起來;由於歡喜的緣故、就去賣了他所有的,來買那田地。」

  〔新譯本〕天國好像藏在田裡的寶貝,有人發現了,就把它藏起來,高高興興地離去,變賣了他的一切,來買那田地。」

  〔現代譯本〕「『天國好比財寶藏在田地裏。有人發現了,就把它掩蓋起來,然後很高興地把自己所有的都變賣了,去購買那塊田地。」

  〔當代譯本〕「天國正像一個埋在地裡的寶藏;有人發現了,就把它埋好,然後歡天喜地的變賣他的財產,買了這塊地,為了取得這寶藏。」

  〔朱寶惠譯本〕「天國,又好比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另藏起來:因而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來買這塊地。」

  〔文理本〕「天國猶寶藏于田、人遇而掩之、喜而歸、售所有、以市斯田、」

  〔新漢語譯本〕「“天國好像埋藏在田裏的寶物,有人發現了,就把它埋藏好,歡歡喜喜地去把自己所擁有的變賣,買下那塊田。”」

  〔思高譯本〕「『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裏的寶貝;人找到了,就把他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

  〔牧靈譯本〕天國好比埋在田裡的寶藏,找到它的人,又把它埋好,然後興沖沖地去賣掉了他所有的家當,買下這塊地。」

 

【太十三45

  〔和合本〕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

  〔李廣譯本〕「諸天之國又好像是買賣人,尋找好珠子,」

〔呂振中譯本〕「『天國又好像商人尋找好珠子。」

  〔新譯本〕天國好像一個商人,搜羅寶貴的珍珠。」

  〔現代譯本〕「『天國又好比一個商人尋找貴重的珍珠。」

  〔當代譯本〕「天國正像一個商人,四處搜購珍珠。」

  〔朱寶惠譯本〕「天國,又好比一個買賣人,尋找好珠子:」

  〔文理本〕「又天國猶賈求美珠、」

  〔新漢語譯本〕「“天國又好像一個商人搜尋瑰麗的珍珠。」

  〔思高譯本〕「『天國又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

  〔牧靈譯本〕「天國又好比一個商人尋找精美珍珠,」

 

【太十三46

  〔和合本〕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李廣譯本〕「既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回去變賣祂一切所有的,來買它。」

〔呂振中譯本〕「尋見〔遇見〕了一顆寶貴的珠子,就去變賣他所有的一切,來買了它。」

  〔新譯本〕「他發現了一顆極貴重的珍珠,就離去,變賣了他的一切,來買那顆珍珠。」

  〔現代譯本〕「當他發現了一顆極貴重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來購買那顆珍珠。』」

  〔當代譯本〕「當他找到了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時,就變賣了一切的產業,把它買下來。」

  〔朱寶惠譯本〕「找著了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來買這顆珠子。」

  〔文理本〕「遇一重值者、則往鬻所有以市之、」

  〔新漢語譯本〕「他發現了一顆貴重的珍珠,就去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賣掉,買下那顆珍珠。”」

  〔思高譯本〕「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它。』」

  〔牧靈譯本〕「他找到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就去變賣了一切,買下這顆珍珠。

 

【太十三47

  〔和合本〕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裏,聚攏各樣水族,

  〔李廣譯本〕「諸天之國又好像是撒牽網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

〔呂振中譯本〕「『天國又好像拖網撒在海裏,聚攏着各樣的水族。」

  〔新譯本〕天國又好像一個網,撒在海裡,網到各樣的魚。」

  〔現代譯本〕「『天國又好比魚網撒在湖裏,捕捉各樣的魚類。」

  〔當代譯本〕「天國正像一個漁夫在撒網,要捕捉各種的魚。」

  〔朱寶惠譯本〕「天國,又好比一張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的水族

  〔文理本〕「又天國猶罟施於海、集諸水族、」

  〔新漢語譯本〕「“天國又好像一張網撒在海裏,捕獲各樣的魚類。」

  〔思高譯本〕「『天國又好像撒在海裏的網,網羅各種的魚。」

  〔牧靈譯本〕「另一個天國比喻:好比撒向大海的魚網,網羅多種海魚。」

 

【太十三48

  〔和合本〕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裏,將不好的丟棄了。

  〔李廣譯本〕「既滿了,就拉牠上岸來,坐下,揀那好的收在器具裡,卻將那不好的丟棄了。」

〔呂振中譯本〕「網既滿了,人就拉上攤來,坐下,收取好的在桶子裏,把壞的丟在外面。」

  〔新譯本〕「網滿了之後,人就把網拉上岸,坐下來把好的揀出,收藏起來,不好的就丟在外面。」

  〔現代譯本〕「網一滿,漁夫把它拉上來,坐在岸上,把魚兒分類,揀好的放在桶裏,壞的就扔掉。」

  〔當代譯本〕「網滿了,他就把它拉上岸,然後坐下來挑選,好的就收起來,不好的就丟掉。」

  〔朱寶惠譯本〕「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魚籃裡,把不好的丟棄了。」

  〔文理本〕「既盈、則曳於岸、坐而擇其美者入器、惡者則棄之、」

  〔新漢語譯本〕「網滿了,人就把網拉上岸,坐下來把好魚收進筐(或譯作)裏,把壞魚丟掉。」

  〔思高譯本〕「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裏;壞的,扔在外面。」

  〔牧靈譯本〕「魚網滿了,漁夫就拉上岸,坐下來挑選網上來的東西,好的裝在籃裡,沒用的就全丟了。」

 

【太十三49

  〔和合本〕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

  〔李廣譯本〕「世代終結之時,也是這樣。天使出來,就從義人中,把那惡的分別出來,」

〔呂振中譯本〕「惡人在今世之完結也必這樣。天使必出來,把惡人從義人中分別出來,」

  〔新譯本〕「這世代終結的時候,也是一樣。那時天使要出去,把惡人從義人中分別出來。」

  〔現代譯本〕「世界的末日也像這樣:天使要出去,從好人中把壞人分別出來,」

  〔當代譯本〕「世界的末日,也是這樣。天使要把壞人從義人中揀出來,」

  〔朱寶惠譯本〕「這時代的末了,也要如此:天使要來從善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裡:」

  〔文理本〕「世末亦然、天使將出、自義者中、區別惡者、」

  〔新漢語譯本〕「這時代(時代或譯作世界)的終結也將要這樣。天使要出去,把惡人從義人中分別出來,」

  〔思高譯本〕「在今世的終結時,也將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惡人由義人中分開,」

  〔牧靈譯本〕「世界末日時也會這樣:天使來把惡人從義人中分開,」

 

【太十三50

  〔和合本〕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李廣譯本〕「他們且被丟入火爐裡;在那裡必有那哀哭和那切齒了。』」

〔呂振中譯本〕「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有哀哭和切齒。』」

  〔新譯本〕「丟進火爐,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

  〔現代譯本〕「投在炎熱的火爐裏。在那裏,他們要哀哭,咬牙切齒。』」

  〔當代譯本〕「丟在火裡。那時候,壞人必然切齒哀痛。」

  〔朱寶惠譯本〕「到那裡,將要哀哭切齒了!」

  〔文理本〕「投之火爐、在彼有哀哭切齒矣、」

  〔新漢語譯本〕「丟進火爐裏。他們在那裏要痛哭切齒。」

  〔思高譯本〕「把他們扔在火窯裏;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

  〔牧靈譯本〕「扔入火爐裡,那裡將有哭泣和切齒聲。」

 

【太十三51

  〔和合本〕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我們明白了。』

  〔李廣譯本〕「『這一切你們都領會了麼?』他們對祂說:『是。』」

〔呂振中譯本〕「『這一切你們都領悟了麼?』他們對他說:『都領悟了。』」

  〔新譯本〕這一切你們明白嗎?他們回答:明白。

  〔現代譯本〕「耶穌問他們:『這些話你們都明白嗎?』他們回答:『都明白。』」

  〔當代譯本〕「你們明白了嗎?”“我們明白了。

  〔朱寶惠譯本〕「這一切話,你們都明白麼?他們說:「明白了」!」

  〔文理本〕「凡此、爾皆悟乎、對曰、然、」

  〔新漢語譯本〕「“這一切你們都領悟了嗎?”門徒說:“領悟了。”」

  〔思高譯本〕「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是的』。」

  〔牧靈譯本〕「耶穌接著又問:你們都懂了嗎?他們回答說:懂了!

 

【太十三52

  〔和合本〕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裏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李廣譯本〕「祂卻對他們說:『因此,凡文士受教作諸天之國的門徒,就是像人作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和舊的東西來。』」

〔呂振中譯本〕「他對他們說:『故此每一個經學士受教為門徒歸於天國的、就像一個做家主的人,從他庫房裏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新譯本〕「耶穌說:所以,每一個作天國門徒的經學家,就像家主從寶庫中拿出新和舊的東西來。

  〔現代譯本〕「耶穌說:『這麼說來,每一個經學教師成為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家的主人從他的庫房裏搬出新和舊的東西來。』」

  〔當代譯本〕熟讀聖經的律法教師,接受天國的道理之後,就像一個財主,能從他豐富的倉庫裡,拿出新的和舊的財物。

  〔朱寶惠譯本〕「耶穌說:『所以凡文士習學了天國的道,就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庫裡拿出新舊的物件來。』」

  〔文理本〕「曰、故凡士子為天國之徒者、如家主由其庫中出新舊之物焉、」

  〔新漢語譯本〕「耶穌對他們說:“因此,(因此:原文句首有這個連詞。)你們每一個(你們每一個直譯作每一個)為天國而受門徒訓練的‘律法教師’(律法教師:這裏不是指成為了天國門徒的猶太律法教師。這裏是把門徒比喻為律法教師,所以譯文把這詞加上引號。他們既然明白了耶穌基督有關天國的教導,就成為天國的律法教師。) ,就像一個家的主人,從自己的寶庫裏拿出新的和舊的東西來。”」

  〔思高譯本〕「他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裏,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

  〔牧靈譯本〕「耶穌對他們說: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像一家的主人,總會從他的寶庫裡,發現新的和舊的東西。

 

【太十三53

  〔和合本〕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裏,

  〔李廣譯本〕「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裡,」

〔呂振中譯本〕「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裏;」

  〔新譯本〕「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地方。」

  〔現代譯本〕「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離開那地方,」

  〔當代譯本〕「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裡,」

  〔朱寶惠譯本〕「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裡。」

  〔文理本〕「耶穌既竟斯喻、去彼、」

  〔新漢語譯本〕「耶穌講完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裏。」

  〔思高譯本〕「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就從那裏走了。」

  〔牧靈譯本〕「這些比喻講完後,耶穌離開了那地方。」

 

【太十三54

  〔和合本〕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裏教訓人,甚至他們都希奇,說:『這人從哪裏有這等智慧和異能呢?

  〔李廣譯本〕「且來到自己的家鄉,在他們的會堂裡教導他們,甚至他們都希奇並說:『這人從那裡,有這等智慧和能力呢?」

〔呂振中譯本〕「來到自己家鄉,在他們的會堂裏教訓他們,以致他們都驚駭說:『這個人從哪裏得了這智慧和這些異能呢?」

  〔新譯本〕「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裡教導人,眾人都驚奇,說:這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呢?」

  〔現代譯本〕「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在會堂裏教導人;聽見的人都很驚訝,說:『他從哪裏得到這樣的智慧?他還行神蹟呢!」

  〔當代譯本〕「回到家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同鄉們都覺得很希奇,便議論紛紛:祂從哪裡得到這種智慧?是誰給他這種神奇的能力呢?」

  〔朱寶惠譯本〕「到了自己本鄉,在會堂裡教訓人,以致眾人都驚訝說:『這個人從那裡得了這等指揮,這等能幹呢?」」

  〔文理本〕「至故土、在會堂訓誨、眾奇之曰、斯人何由得斯智慧異能乎、」

  〔新漢語譯本〕「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在當地的(當地的直譯作他們的)會堂裏教導人,以致他們驚訝,說:“這人的智慧和能力(能力或譯作異能)是從哪裏來的呢?」

  〔思高譯本〕「他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裏教訓人,以致人們都驚訝說:『這人從那裏得了這樣的智慧和奇能?

  〔牧靈譯本〕「他來到自己的家鄉,到會堂去講道。村裡人都奇怪地想: “他從哪裡來的智慧和這些奇能呢?」

 

【太十三55

  〔和合本〕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有古卷:約瑟)、西門、猶大嗎?

  〔李廣譯本〕「這不是木匠的兒子麼?祂母親不是叫馬利亞;而祂的弟兄不是雅各、約西、西門、猶大麼?」

〔呂振中譯本〕「這不是那木匠的兒子麼?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而他弟兄叫雅各、約瑟、西門、猶大麼?」

  〔新譯本〕「他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馬利亞,他弟弟不是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嗎?」

  〔現代譯本〕「他不是那個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馬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

  〔當代譯本〕「祂不過是木匠的兒子罷了。祂的母親不是馬利亞嗎?還有祂的弟弟雅各、約西、西門、猶大,我們都認得。」

  〔朱寶惠譯本〕「他不是那木匠的兒子麼?他的母親,不是叫馬利亞麼?他的兄弟,不是名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麼?」                                                                                                                                                                                                                                                                                                                                                                                                                       

  〔文理本〕「此非木工之子乎、其母非名馬利亞、其兄弟非雅各約西西門猶大乎、」

  〔新漢語譯本〕「這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他的兄弟不是叫雅各、約瑟、(約瑟:有古抄本作約西)西門和猶大嗎?」

  〔思高譯本〕「這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叫瑪利亞,他的弟兄不是叫雅各伯,若瑟,西滿和猶達嗎?

  〔牧靈譯本〕「他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瑪利亞嗎?他的弟兄不是雅各伯、若瑟、西滿和猶達嗎?」

 

【太十三56

  〔和合本〕他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裏嗎?這人從哪裏有這一切的事呢?』

  〔李廣譯本〕「還有祂的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裡麼?這人從那裡有這一切事呢?』」

〔呂振中譯本〕「他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裏麼?這個人從哪裏得了這一切呢?』」

  〔新譯本〕「他妹妹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他這一切是從哪裡來的呢?

  〔現代譯本〕「他的妹妹們不都住在我們這裏嗎?他這一切究竟從哪裏來的呢?』」

  〔當代譯本〕「祂的妺妺不也是住在這裡嗎?究竟祂從哪裡得來這一身本領呢?

  〔朱寶惠譯本〕「他的姊妹,不都在我們這裡住家麼?這個人,從那裡得著這樣的本事呢?」」

  〔文理本〕「其姊妹非與我比鄰乎、斯焉得斯耶、」

  〔新漢語譯本〕「他的姊妹不是都跟我們在一起嗎?那麼,這人的這一切本領是從哪裏得來的呢?”」

  〔思高譯本〕「他的姊妹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那麼他的這一切是從那裏來的呢?』」

  〔牧靈譯本〕「他的姐妹不都是咱們村裡的人嗎?那麼, 他的一切是從哪裡來的呢?

 

【太十三57

  〔和合本〕他們就厭棄他(厭棄他:原文是因他跌倒)。 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李廣譯本〕「他們就因祂絆跌了。但耶穌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家鄉和在他本家,沒有不被尊敬的。』」

〔呂振中譯本〕「就跟他格格不入。耶穌對他們說:『神言人除了在他家鄉和他本家之外,沒有不受尊敬的。』」

  〔新譯本〕「他們就厭棄耶穌。耶穌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本鄉本家之外,沒有不受人尊敬的。

  〔現代譯本〕「於是他們厭棄他。耶穌對他們說:『在本鄉本家以外,先知沒有不受人尊敬的。』」

  〔當代譯本〕「他們就都看不起祂。耶穌告訴他們:先知除了在本族本鄉以外,沒有不受人尊敬的。

  〔朱寶惠譯本〕「眾人就厭棄他。耶穌卻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在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文理本〕「遂厭棄之、耶穌曰、先知在故土室家外、莫不尊焉、」

  〔新漢語譯本〕「於是他們不肯相信他(他們不肯相信他直譯作他們因他而絆倒)。耶穌對他們說:“先知只有在家鄉和自己的家裏才得不到尊重。”」

  〔思高譯本〕「他們就對他起了反感。耶穌卻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鄉本家外,沒有不受尊敬的』」

  〔牧靈譯本〕「因此,他們就懷疑他,不接納他。耶穌對他們說: “先知惟一不受尊敬的地方,就是在他自己的家鄉本土。

 

【太十三58

  〔和合本〕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裏不多行異能了。

  〔李廣譯本〕「由於他們的不信,祂在那裡就不多顯能力了。」

〔呂振中譯本〕「因了他們不信、耶穌在那裏就沒有行許多異能。」

  〔新譯本〕「因為他們不信,他就不在那裡多行神蹟了。」

  〔現代譯本〕「因為他們不信,他在那裏沒有行很多神蹟。」

  〔當代譯本〕「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沒有在那裡行甚麼神蹟。」

  〔朱寶惠譯本〕「耶穌因為他們的無信,在那裡就不多行異能了。」

  〔文理本〕「耶穌在彼、不多行異能、以其不信故也、」

  〔新漢語譯本〕「由於他們不相信,耶穌沒有在那裏行很多神蹟(神蹟或譯作異能,跟上文譯作能力54)一詞的原文相同。)。」

  〔思高譯本〕「他在那裏,因為他們不信,沒有多行奇能。」

  〔牧靈譯本〕「由於他們缺乏信德,耶穌沒多顯奇跡。」